夏岳;杨玉恒;原淑鸿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诊断新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破裂、糜烂、出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临床上很多患者会进展到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斑块稳定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而不稳定型斑块或斑块破裂时则表现为ACS.因此,如何识别不稳定斑块,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ACS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主要对炎症反应与ACS中的作用,斑块稳定性,感染与ACS,以及能够预测不稳定斑块发生ACS的血清学炎性标志作一综述.
作者:刘坤申;刘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现就我院自1997年12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经病原学证实的10例C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科丹;宋水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胸痛或胸部不适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每一胸痛患者表现各异,临床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胸痛患者的诊断与处理对临床医师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识别胸痛的危险性,制定胸痛的临床决策以及规范胸痛患者的管理,以提高胸痛的诊治效果,减少不良事件,降低医疗费用,欧洲心脏病学会有关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公布了胸痛处理的指南.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相关文献报道不一,对于是否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仍存在争议[1,2].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来发现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评估其对诊断和防治心血管事件以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新建;杨秀玲;李莉;孙海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03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51例,接受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8±2)天.观察两组症状、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美他嗪对心率、血压和率压乘积无影响;曲美他嗪组缺血发作次数、ST段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间的减少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缺血发作次数、ST段大下降幅度和总缺血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果明;陈建英;黄石安;田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83年Hartzler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获得了良好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十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了直接PCI的疗效.本文就补救性PCI及择期PCI曾出现争议及近几年的新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李京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基本机制在体内紧密联系,因为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等);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以及其衍生物、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钠(商品名:华法林)等.抗凝剂和血小板功能抑制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且临床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药物都有显著的疗效.以下就简要介绍几种抗血小板药物.
作者:傅向华;孙家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80岁,因左胸疼痛半天来院就诊.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非喷射状,大汗淋漓、烦躁.有烟酒嗜好.否认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 ℃,呼吸20次/min,脉搏58次/min,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偶可及期前收缩.心电图(入院时):II、III、aVF导联异常Q波,S-T段呈弓背样抬高,V3R~V5R导联S-T段弓背抬高>1 mm,V2~V5 S-T压低,窦性心律,心率58次/min;血肌酸激酶同工酶266 U/L,肌钙蛋白I阳性.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按心肌梗死治疗.入院次日心电监测示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II度AVB 2∶1传导,至夜间10:30pm呈窦缓心率36次/min.值班医师给予阿托品治疗,心率未升.血压80/50 mm Hg,决定给予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因患者一般情况差,不宜移动至导管室.
作者:许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9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第一个指南.同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也发表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与住院处理的指南.1999年,ACC/AHA对其AMI指南进行了修订.2000年,ESC/ACC联合委员会对心肌梗死进行了再定义.2003年,ESC又发表了有关ST段抬高AMI的新指南.
作者:孙家安;傅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断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指征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单支临界病变的患者行IVUS检查,以面积狭窄60%或偏心脂质斑块作为介入治疗指征.结果 6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50处(73.53%),对于血管直径的判断,IVUS优于CAG;对于有价值病变的检出,UA组优于SA组.结论对于CAG显示的临界病变,尤其是表现为UA者,有必要进一步行IVUS检查.
作者:张建起;姜铁民;李玉明;梁国庆;刘军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运动心电图试验(EET)、双嘧达莫心电图负荷试验(DPET)及联合应用(联合试验A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83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并在同期内(间隔小于1周)接受EET、DPET检查.将CAG结果分别与EET、DPET和A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这两种无伤检查和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7.2%、60.3%和55.2%,特异性分别为:70.4%、74.4%和92.8%,准确性分别为:69.4%、69.9%和85.3%.结论 EET和DPET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且费用低、无创伤,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乔鲁军;刘传木;张明哲;田明坤;董希昌;王晨雁;陈宝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冠心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地上升,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将是21世纪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在欧美极为常见,病死率相当高,美国占人口死亡率的1/3~1/2,占心脏病病死率的50%~7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已列首位,达23%~39%, 其中冠心病约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目前冠心病已占内科住院患者的首位.
作者:王士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因左侧躯干部皮肤疼痛7天,起水疱伴头痛、呕吐5 天来我科就诊.7天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躯干皮肤针扎样疼痛,5天前自左背部出现密集小水疱,伴头痛、头晕、恶心、未治疗.皮疹逐渐增多,且头痛及恶心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38℃,喷射状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李艳华;万力;王曙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08年Einthoven 记录了第一份运动后心电图,发现运动后QRS波群不变,P波、T波增大.直至1930年运动试验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心电图负荷试验是心脏负荷试验的起始形式,又是心脏负荷试验的主流.时至今日,尽管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但是,对于判断疗效,监视病情的可靠性尚可,并且价格低廉、简便易行,仍优于其他试验,因而被广泛采用,且使用者日益增多.心电图运动试验的目的主要为:测定功能储量、测定运动耐力、观察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改变,判断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病情的程度;协助诊断冠心病.鉴别呼吸困难的性质(心脏和肺部病变引起)、提供体力活动受限原因的线索;帮助选择心脏手术患者.运动试验结果是区分患者预后危险级别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对其应用进展论述如下.
作者:侯瑞田;郭丹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冠心病(CAD)是目前常见也是严重威胁中老年身体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成熟、可靠的方法.近年随着CAD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CAD的治疗已由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发展到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而冠状动脉造影为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我院自1998年8月开展CAG至今为14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方翔;朱源生;周亚林;吴长威;梅介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男,30岁,未婚,公司职员,因胸痛20分钟入急诊.患者20分钟前乘地铁上班途中突感胸骨后持续疼痛,向后背部放射,伴胸闷,憋气,乏力,大汗,无恶心呕吐来诊.即往体健,吸烟10年,每天1包,病前一天熬夜劳累,全天吸烟总量40支,偶饮酒,无家族高血压冠心病史.入院查,BP 143/83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5次/min,律齐.心电图I aVL,V2-V4 ST抬高0.2~0.5 mV.心梗三项(CK-MB,TNI,Myo)阳性,考虑急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及前壁),给哌替啶(别名:度冷丁),安定镇静止痛,硝酸甘油静点,立即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左前降支近端100%闭塞,于病变处行球囊扩张及放置支架,患者术中血压低70~80/45~60 mm Hg,给多巴胺后稍回升,后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术后患者发热,体温38~39.4 ℃,不能平卧,咳白色泡沫痰.查:双肺底闻湿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尖抬举样搏动,心率110次/min,心前区闻舒张期奔马律,经头孢曲松(商品名:罗氏芬)积极抗炎、硝普钠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唐小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美国急诊和住院的一个主要原因.大约60%的住院患者以UA为诊断而入院,且年龄大于65岁.在所有年龄组的患者中,46%为女性.本文推荐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得到了有力的临床证据和专家的支持.
作者:毛节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