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记;张芊
绿脓杆菌是当前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可通过环境污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等途径,如对该菌的感染用药不当或拖延治疗时机,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并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爆发流行.我们对100株绿脓杆菌进行了血清分型,并对其型别与耐药性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冯永军;徐修礼;孙怡群;樊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分离血清需要手工操作,处理步骤较烦琐、工作量大、血块收缩时间长,而许多实验室又难以做到及时分离血清,致使血液在处理和放置过程中因血细胞代谢消耗血清中营养成分,使血清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有时血清中还悬浮有小的蛋白凝块或凝丝,引起生化自动分析仪取样不准确,从而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保证检验质量,防止血样在放置过程中发生变化,我们采用血清分离胶分离血清.现将常法分离血清和分离胶分离血清,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的生化指标结果,分析比较如下.
作者:赵秀英;陈洪山;薛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葡萄球菌是引起机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引起的感染逐渐增多,其临床耐药亦较严重[1,2,3],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为了了解本地葡萄球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对我地四年来分离到的葡萄球菌进行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闵祥玺;刘海燕;闻士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Hi)的主要生物型,b型株阳性率、β-内酰胺酶产生率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方法应用Hi选择性巧克力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以玻片凝集法分出b型株,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以(K-B)法测定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分离的186株Hi中以Ⅱ、Ⅲ生物型为主,占40.3%和23.6%;b型Hi(Hib)52株,占28%,产β-内酰胺酶27株,产酶率为14.5%.Hib中产酶20株,产酶率38.5%.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0%,头孢呋辛、头孢克罗、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2.2%和8.6%;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达15.6%、20.4%和55.4%.结论Hib的产酶率显著高于非Hib,β-内酰胺酶阳性株的耐药率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株.
作者:李翠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病例患者,张×,女,14岁.因下腹部胀大,质硬3+月,疑似卵巢肿瘤一周,于2002年5月30日来本院就诊.
作者:杨建英;韩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的发生率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成负相关,其测定在临床实验室中已常规化.过去,临床普通实验室HDL-C的测定方法均采用繁杂的技术,标本需经沉淀分离后测定胆固醇的含量.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及沉淀法不良的精密度,要求创建更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发出一些HDL-C的直接测定方法即匀相测定法的试剂,因其简便、快速,易于自动化,已引起关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分析.下就匀相测定法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白书堂;李建丽;郭占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据悉山东省各级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绝大多数参加省临检中心的质控活动,仅几个实验室参加全国临床细菌学室间质评活动(EQA).回顾2002年EQA的15份标本,其中有4株临床少见菌株,鉴定有一定难度.通过EQA活动有经验,也有教训,愿与同仁们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取.
作者:李平;宋晓斐;郑秀兰;李桂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检验医学及仪器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验数据需要统计学处理,对不同仪器不同时间所测的结果需进行配对比较,以检查它们之间差异大小,然而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是非常繁琐,复杂而且容易出错,利用EXCEL2000软件,配合袖珍计算机可方便,准确地完成这项任务,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卫宏;薛保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主要通过血源性传播,目前我国对献血者丙型肝炎的检测主要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病毒抗体.PCR是DNA聚合酶链反应的简称,是生物医学的新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特点.笔者对2000年120人ELISA法抗-HCV阳性献血者的血清,用PCR技术进行了HCVRNA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史衍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急性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是新生儿、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腹泻病人中占有很大比例.本病起病急,水样便,呕吐、发热、腹痛,重者可出现脱水或中毒症状.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与细菌性腹泻大不相同,在发病初期正确诊断,可缩短治疗时间.为了解本地区的感染发病情况,本文对我院2002年8月~2003年7月一年来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的检查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刘松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肌损伤时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CK-MB曾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随着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一项新的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为探讨CK-MB与cTnT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52例疑似急性动脉综合症患者的血液标本,同时进行了CK-MB和cTnT的测定,并对结合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道强;董崇林;于行堂;于海涛;周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的微生物,是能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繁殖的少微生物,体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支原体主要是解脲支原体(Uu),可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也是女性盆腔炎的病原菌,并与男性不育及女性不孕[1]有关.可引起习惯性流产,并通过血液、骨髓感染新生儿[2],由于它缺乏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等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支原体无作用,治疗支原体选药范围很窄,又易产生耐药.因此对支原体进行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很重要.
作者:王秀丽;杨红起;路颜增;王燕;杨长春;赵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ALB)阳性.但常规实验室检查是不能早期发现白蛋白的排出.当临床持续性蛋白尿出现时,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预后差.故本文采用高灵敏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对64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前后进行24h尿ALB测定,以探讨其在DN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黄丽珍;于立明;孙顶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室于2002年10月从一肾病患者的腹水中分离出一株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耀文;薛峰;王增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2002年12月,从一例急牲腹泻标本中检出1株志贺氏菌,经形态、生化、血清学试证实该菌为福氏志贺氏菌4b血清型,系临床少见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霞;任永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信使,在抗肿瘤免疫及促肿瘤生长、转移等方面有着双重作用[1].NO主要参与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并具有细胞毒及免疫功能,是机体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因子,尤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及死亡等方面影响较大.内皮素(ET)不仅是一种缩血管活性物质,而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1990年Ohkubo[2]发现,培养的人肾腺癌细胞能分泌ET-2,表明其在肿瘤的生长和分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后许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产生ET-1,因而肿瘤患者的血中ET-1的水平较高.为了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水平变化,本研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对28例患者进行了血清NO、ET-1的检测,旨在探讨其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毕锋;贺仆;沈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1],尤其是反应急性炎症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在ACS时明显增高,有作者认为CRP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2].为进一步了解ACS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非ACS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MI恢复期)、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和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AMI)及心源性粹死(SCD)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春雷;陈振祥;焦付丰;刘杰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们从一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中检出毛霉菌(Mucor Species),报告如下:
作者:李芳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公民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举证倒置原则的实施、循证医学发展迅速、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形势下,检验医学必须进一步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有效预防医疗纠纷.
作者:刘祥举;赵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GHb量化检测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重要指标已广为接受.糖尿病血液中GHb比率维持在接近非糖尿病水平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了实质性减低.但是实验室检测GHb的方法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使GHb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将ESMS和HPLC离子交换层析两种方法作了比较,自在寻找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
作者:刘静;彭涛;许向峰;郎庆玲;王其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