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

王祺;吴占勇;孔建军;樊淑青;冯琳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ADC值高于0度者,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FA值低于0度者,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者ADC值高于脊髓未受压者,而其FA值低于脊髓未受压者( P <0.05).结论 DTI可早期显示颈椎管狭窄患者脊髓损伤,并可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诊断效果优于MRI常规T2WI,值得临床选择.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随孕周变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孕周胎儿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的变化关系,丰富胎儿脊柱脊髓发育的相关参数,为胎儿脊柱脊髓及脊神经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8例不同孕周的正常发育胎儿标本,行3.0T高场磁共振扫描,以第十二肋骨为参照确定椎间孔位置,进而确定第十二对脊神经,测量其与脊髓主干夹角,将所测量数据与孕周做相关统计处理.结果 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在孕中晚期随孕周增加而减小,呈线性相关,其相关方程为:右侧所测角度(°) = 49.327-0.704 ×孕周,R2= 0.965,P <0.05;左侧所测角度(°) =48.265-0.67 ×孕周,R2=0.952,P <0.05.所测角度在左右两侧及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0T高场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脊柱、脊髓、脊神经等相关结构,并可清晰观察到脊神经走行,第十二对脊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随孕周增加而减小,丰富了胎儿脊柱脊髓发育的相关图谱及解剖数据.

    作者:石岩;林祥涛;赵慧;肖连祥;田迷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检查对乳腺X线摄影中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的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间乳腺疾病手术患者91例,均行双侧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结合BI-RADS分型标准将病变归为BI-RADS 4类,并在两周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由两名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图像特征性表现,做出相应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X线摄影显示48例非对称性致密影,7例结构扭曲,36例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MRI诊断示33例乳腺癌,21例纤维腺瘤,7例乳腺炎症,18例乳腺腺病,6例囊肿,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诊断的准确性为90.1%(82/9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4.3%(33/35).结论 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腺体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者,MRI动态增强检查能明显提高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作者:周美亚;赵金丽;曹亮;高樱樱;吴献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 收集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图像,由两组同年资医师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及常规轴位图像,对37例食管癌No.105组、No.106组(No.106rec、No.106tb、No.106pre)、No.107组、No.108组、No.110组、No.111组、No.2组、No.7组淋巴结进行评估.转移淋巴结标准为:淋巴结短径大于7mm或淋巴结有不均质强化或淋巴结之间相互融合.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MPR重建图像与常规轴位图像,对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nden 指数.淋巴结分组参考日本食管癌协会第十版指南.结果 37例患者术中共清理肿大淋巴结366枚,其中转移淋巴结72枚.MPR重建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80枚,正确诊断60枚;常规轴位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76枚,正确诊断42枚.MPR重建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3.1%、75%、95.8%,约登指数为0.765;常规轴位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3%、88.4%、55.2%、89.6%;约登指数为0.467.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的运用对检出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食管癌术前影像评估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于金玉;孙大伟;宋晓瑜;朱建国;巩若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透明细胞癌增强CT表现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增强CT表现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肾CCRCC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密度、大小、瘤内钙化、囊实性、肿瘤边缘及肿瘤强化的CT值,并与Fuhrman病理核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Fuhrman病理核分级之间肿瘤的强化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01).高级别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低级别肿瘤( P <0.05).皮质期强化参数预测高级别肿瘤的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0.91.多因素分析:肿瘤边缘不规则、高龄、低强化是高级别肿瘤的3个独立性预测因素.结论 CCRCC的增强CT表现与Fuhrman病理核分级有关,皮质期肿瘤低强化是预测高级别肿瘤的一个独立性因素,能够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作者:杨保智;侯浩宇;杨浩;康眼训;任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桥脑出血或梗死继发双侧小脑中脚Wallerian变性及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MR浅析(附5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继发于桥脑出血或梗死并同时继发双侧小脑中脚Wallerian变性(WD)及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发病机制、MRI特征及其与原发病灶关系,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继发于桥脑出血或梗死同时继发双侧小脑中脚WD及HOD的MRI 表现,同时根据MRI表现和解剖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5例均行MRI常规序列和DWI、SWI或T2?WI序列扫描.结果 5例中3例桥脑基底部背侧出血,均继发双侧HOD及双侧小脑中脚WD.1例桥脑右背侧出血继发右侧HOD及双侧小脑中脚WD,1例桥脑左背侧梗死继发左侧HOD及双侧小脑中脚WD.HOD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橄榄核体积增大,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图呈等或稍高信号,SWI或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对原发出血病灶显示好.双侧小脑中脚WD早期表现为对称性DWI图高信号,ADC图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T1等信号;中后期表现为DWI图等或稍低信号, ADC图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结论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多继发于桥脑背盖部病变,并且有特定的发病部位和较为特征的MRI表现;双侧小脑中脚对称性异常信号不难发现,但当同时存在桥脑出血或梗死、HOD及双侧小脑中脚对称性异常信号时要考虑到是桥脑出血或梗死同时继发HOD及双侧小脑中脚的WD,而不要盲目的把它们误认定为是三个原发孤立病变.

    作者:李华丽;周旭峰;高志翔;何莎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肠异位胰腺致小网膜囊疝1例报告

    患者男,30岁.主诉腹胀、腹痛、无排气排便7天.7天前进食油腻,大量饮酒后出现腹痛腹胀,无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低热,诊断小肠梗阻,采取禁食措施,行胃肠减压、甘油灌肠、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腹部手术史.剖腹探查前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腹部CT增强检查示小肠明显扩张积液,部分小肠突入小网膜囊,小肠系膜血管聚拢呈束发状,考虑腹内疝.手术所见:小肠肠管明显扩张,距回盲部80cm处小肠肠管空虚,近端小肠自胃结肠韧带缺损处疝入小网膜囊约20cm,嵌顿不能还纳,致近端小肠扩张,肠管颜色紫黑.切除部分坏死小肠,切开肠壁见椭圆形肿物,大小约3cm× 2cm,肿物可见溃疡,直径约1cm.病理:镜下可见小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下可见少量腺体异型性增生,其下可见胰腺腺泡和导管组织,腺小叶结构,细胞无异型性.病理诊断:小肠胰腺异位.

    作者:赵金勇;曹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探析

    目的 探析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VTI)技术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280例(共计280个乳腺病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VTI检查,在VTI检查下对乳腺病变分级,观察乳腺病灶的清晰程度,同时分别通过常规超声、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对乳腺病变展开BI-BADS分级.分析病理结果,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恶性病变的VTI分级、病灶边界清晰程度,同时对比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结果手术病理学显示280个乳腺病灶中良性的202个(占72.1%),恶性的78个(占27.9%);乳腺良性病变的VTI分级主要为II~III级,占77.2%,乳腺恶性病变的VTI分级主要为IV~V级,占80.8%;乳腺良性病变中23.8%在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清晰,乳腺恶性病变中75.6%在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清晰;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为55.3%、96.2%和67.7%,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为85.5%、98.3%和89.5%,两者检查的特异性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高的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晖;左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数字化乳腺摄影评价无肿块型乳腺癌微钙化的研究进展

    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超声、MRI、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等方法的对比研究,确定了后者在无肿块型乳腺癌微钙化的发现、诊断中更具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隋旭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与多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MRI与CT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进行治疗的结肠癌所导致的肠梗阻患者80例MRI和CT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两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80例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中, MRI检出率为100.00%,CT检出率为92.50%.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其漏诊率明显低于CT,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MRI检查对于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狭窄段、侵犯浆膜下或肠旁组织、缺血性结肠炎等征象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在对于狭窄段与正常肠管交界处改变盲肠扩张MRI检出率也高于CT,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MRI检查对于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狭窄段、侵犯浆膜下或肠旁组织、缺血性结肠炎等征象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

    作者:方立挺;施剑斐;潘细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ADC值高于0度者,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FA值低于0度者,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者ADC值高于脊髓未受压者,而其FA值低于脊髓未受压者( P <0.05).结论 DTI可早期显示颈椎管狭窄患者脊髓损伤,并可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诊断效果优于MRI常规T2WI,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祺;吴占勇;孔建军;樊淑青;冯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排螺旋CT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冠、矢状图像重组,结合增强检查,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例32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为胆囊原发肿瘤侵犯邻近肝脏,7例为肝脏原发肿瘤侵犯胆囊.胆囊原发肿瘤侵及肝脏者,CT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囊腔缩小,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多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呈轻中度持续强化表现,肝脏形态多正常,其中8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脏原发肿瘤侵及胆囊者,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正常,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囊腔无缩小,肿块内少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表现,其中5例均有肝硬化表现,4例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肿瘤原发于胆囊多见.多排螺旋CT常规及增强检查,结合MPR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可以较准确地判定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的不同来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艳玲;贾守强;翟艳慧;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后肾腺瘤1例

    患者女,29岁.左下腹阵发性钝痛半年,3个月前出现全程淡红色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不适.尿常规:红细胞368/HPF;CT扫描显示:平扫左肾下极等密度肿块,大小约2.9cm×3.2cm×3.7cm,内见多发点状钙化,密度欠均匀,CT值约46HU~63HU;增强扫描显示平扫密度较高的部分快速明显强化,皮髓质分界期CT值约117HU,肾实质期CT值约131HU,排泄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约90HU.病灶内平扫密度较低的部分增强呈缓慢渐进性强化,皮髓质分界期、肾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为61HU、63HU、96HU(图1A~1F).CT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高彦;刘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对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难治性SHPT患者,记录超声检出甲状旁腺的位置、数目与大小,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甲状旁腺的误诊率、检出率、漏诊率.结果 大部分难治性SHPT患者甲状旁腺异常回声区的超声特点为低回声(99.3%)、丰富血流(92.3%)、大直径 >10mm(86.3%).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95.2%(300/315)、误诊率为4.8%(15/315)、检出率为81.1%(300/370)、漏诊率为18.9%(70/370).甲状腺中部背侧的检出率65.7%(65/99)与上下部背侧的检出率87.3%(234/268)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71,P =0.000).结论 超声检查对难治性SHPT患者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可以作为术前定位的检查方式,为临床医生手术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作者:毕名森;曹军英;张筠;金壮;刘聪;张岩;孙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SCT小肠造影联合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与胶囊内镜(CE)联合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MSCTE及CE资料,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41例小肠肿瘤中:间质瘤(GIST)25例,脂肪瘤3例,腺癌9例,淋巴瘤4例;MSCTE 与CE 联合应用诊断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95.12%,明显高于单一检查方法( P <0.05).结论 MSCTE联合CE可提高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且对小肠肿瘤的临床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魏忠荣;韩丹;张靖;杨燕敏;陈涛;戴维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价值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功能价值.方法 选择产后SUI在我科行盆底康复的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5例产后非SUI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 动作时)分别测量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进行组间指标相互比较.结果 1)SUI组治疗前Dr、Ds、Sr和Ss均大于非USI组( P <0.05);而Lr 及Ls 小于对照组( P <0.05);2)与治疗前相比,SUI组治疗后,Dr、Ds、Sr和Ss均逐渐缩小,而Lr、Ls逐渐增大( P <0.05),并接近产后非USI组.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SUI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丽萍;杨超;吕丽婵;孟小军;刘彦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动脉CT重建立体量化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重建立体量化模式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及86例肠梗阻患者,动脉期进行重建,引入三维模式,血管起始点为原点,腹腔轴位为x轴面,腹主动脉冠状位为y轴面,前矢状位为z轴面,并分别取肠系膜上动脉(SMA)距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叉处1cm,5cm,10cm处的水平点为坐标点,设点为a、b、c点,分别测量三点与x、y、z轴面夹角,分析无腹部病变患者的正常值,并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测量数据与临床肠梗阻手术患者测量数据在X轴面及Y轴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轴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肠系膜上动脉CTA、后重建技术及引入的三维立体模式,可提高肠梗阻病因及位置的准确性,为临床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袁刚;张永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三维能量多普勒在评价排卵障碍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50例,所有患者均参与促排卵治疗,于注射HCG日应用三维阴道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进行检查,采集数据包括: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结果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HCG日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VI及FI也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及VFI均大于非妊娠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方面,子宫内膜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截断值为4.8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7.5%.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4.5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 结果表明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对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牛琳;来蕾;黄坚;卓广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肾脏弹性模量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肾脏弹性模量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取观察组肾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使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肾脏弹性模量.结果 观察组的杨氏模量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 P <0.05);随着观察组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增加,杨氏模量显著性增加( P <0.05);杨氏模量与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P <0.0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肾脏弹性模量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有相关性,该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检查.

    作者:朱玲斐;邹桂兰;方晔;陆丹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肾静脉变异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肾静脉变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患者常规腹部MSCT动态增强资料,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肾静脉解剖,根据肾静脉变异CT征象分类汇总分析.结果 960例患者中,发现肾静脉变异237例(237/960,24.7%),其中双肾静脉同时发生变异15例.左右肾静脉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1%(135/960)和12.2%(117/96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左肾静脉变异根据形态可分5大类型,其中Ⅰ型(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26例、Ⅱ型(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12例、Ⅲ型(异常回流)20例、Ⅳ型(肾静脉延迟汇合)74例和Ⅴ型(罕见类型)3例;右肾静脉变异相对简单,包括多支肾静脉99例和肾静脉延迟汇合18例;左右肾静脉变异不同类型的发生率在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肾静脉变异并不少见,左肾静脉变异复杂多样.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估肾静脉变异,对指导肾移植、腹膜后相关区域手术和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小琨;赵小虎;杨红兵;陆华萍;吕剑龙;王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宫颈癌患者,依据提质量指数(BMI)将这些患者分为≥24kg/m2组(n=20)和<24kg/m2组(n=20)两组,进行摆位固定、图像配准及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对40例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扩边值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X轴、Y轴、Z轴的MPTV分别为5.2、11.0、5.6;≥24kg/m2组患者在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绝对值显著大于<24kg/m2组( P <0.05),但两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结论 锥形束CT能够有效减小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对放疗摆位外扩边界值进行估算,提升放疗精准性,影响因素为BMI,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BMI,则可以将其外扩边界适当增加,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作者:吴建益;韦汉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