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盆腔结核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

彭芳;郑光美

关键词:女性, 盆腔结核, 超声诊断
摘要:患者女性,39岁.因腹胀、乏力、纳差半月就诊,患者诉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乏力,不伴腹痛,无厌油、恶心、呕吐,无呕血及黑便,无畏寒、发热及黄疸.否认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腹水CA125:547.71U/ml.肝胆脾彩色超声:肝内高回声结节(血管瘤可能)、腹腔积液、左侧附件囊性包块.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MS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 及VR 重建.结果 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8例来自于胸主动脉,1例来自于腹腔干.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及异常供血和引流血管情况,是诊断肺隔离症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陈小军;罗琼;陈春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肠异位胰腺致小网膜囊疝1例报告

    患者男,30岁.主诉腹胀、腹痛、无排气排便7天.7天前进食油腻,大量饮酒后出现腹痛腹胀,无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低热,诊断小肠梗阻,采取禁食措施,行胃肠减压、甘油灌肠、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腹部手术史.剖腹探查前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腹部CT增强检查示小肠明显扩张积液,部分小肠突入小网膜囊,小肠系膜血管聚拢呈束发状,考虑腹内疝.手术所见:小肠肠管明显扩张,距回盲部80cm处小肠肠管空虚,近端小肠自胃结肠韧带缺损处疝入小网膜囊约20cm,嵌顿不能还纳,致近端小肠扩张,肠管颜色紫黑.切除部分坏死小肠,切开肠壁见椭圆形肿物,大小约3cm× 2cm,肿物可见溃疡,直径约1cm.病理:镜下可见小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下可见少量腺体异型性增生,其下可见胰腺腺泡和导管组织,腺小叶结构,细胞无异型性.病理诊断:小肠胰腺异位.

    作者:赵金勇;曹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DWI技术对直肠癌及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MRI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8例直肠癌患者,均行MRI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诊断价值.结果 b=1200s/m2时,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MRI结合DWI对于T期分期总诊断符合率为89.7%,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好(kappa=0.76);58例患者伴有39例淋巴结转移,MRI术前共检出可疑阳性淋巴结285枚,术后病理检查为223枚.转移性淋巴结ADC值显著高于良性淋巴结( P <0.05).结论 MRI-DWI对直肠癌进行诊断及分期有较高的价值,且有利于术前评估淋巴结的良恶性,以便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骆玉辉;滕录霞;张远鸿;黄祥辉;范海鹰;陈雄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椎小骨巨细胞性病变1例

    患者男,3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麻木两个月,近10天出现双下肢麻木及无力.体格检查:胸4椎体水平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V级,双侧巴氏征( +),左侧跟腱反射消失.影像学检查:颈胸椎CT平扫:胸1椎体水平可见软组织肿块,椎体及右侧椎弓部分骨质吸收破坏(图1).颈胸椎MRI平扫及增强:颈7 ~胸1水平椎管内肿物,病变呈T1WI等信号(图2)、T2WI稍高信号(图3)、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图4),胸1椎体及右侧椎弓骨质破坏吸收(图5),邻近脊髓明显受压移位,脊髓内未见异常信号.

    作者:卓利勇;李彩英;寇晨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SCT小肠造影联合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与胶囊内镜(CE)联合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MSCTE及CE资料,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41例小肠肿瘤中:间质瘤(GIST)25例,脂肪瘤3例,腺癌9例,淋巴瘤4例;MSCTE 与CE 联合应用诊断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95.12%,明显高于单一检查方法( P <0.05).结论 MSCTE联合CE可提高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且对小肠肿瘤的临床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魏忠荣;韩丹;张靖;杨燕敏;陈涛;戴维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ADC值高于0度者,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FA值低于0度者,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者ADC值高于脊髓未受压者,而其FA值低于脊髓未受压者( P <0.05).结论 DTI可早期显示颈椎管狭窄患者脊髓损伤,并可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诊断效果优于MRI常规T2WI,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祺;吴占勇;孔建军;樊淑青;冯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对比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 选取6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SMI检查,其中35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位置、厚度、回声强度、表面形态、有无溃疡、钙化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等,利用SMI和CEUS分别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记录新生血管的部位、形态、数量并评分,评价SMI和CEUS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SMI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分:0分18例,1分26例,2分25例;CEUS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分:0分7例,1分13例,2分15例;SMI和CEUS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89,P <0.05).结论 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CEUS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MI技术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董晓云;李荔;仲艳密;张志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确诊为胆囊穿孔患者的术前增强MSCT图像,总结其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腹部增强MSCT横断位直接清晰显示胆囊壁局部薄弱、连续性中断11例(44%),2例经冠状位重建后清晰显示破裂口,另1例胆囊内及壁外多发气肿,2例胆囊内及壁外、膈下见气液平面,提示胆囊穿孔;2例胆囊壁不规则,局部模糊不清,肝周包裹性积液或腹腔大量积液,怀疑胆囊穿孔.胆囊体积增大13例,胆囊萎缩5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1例,无胆囊结石14例;弥漫性腹膜炎16例,胆囊窝积液18例,肝包膜下包裹性积液4例,肝实质受累7例,形成肝脓肿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梗阻4例.故术前增强MSCT明确诊断胆囊穿孔16例(64%),可疑诊断2例,未能在术前作出诊断7例.结论 胆囊穿孔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增强MSCT可显示其各种直接及间接征象,对胆囊穿孔有明确诊断及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俞金娜;孙德生;王六红;张敏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脑肿瘤应用磁共振弥散联合波谱分析技术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脑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140例患者临床诊治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脑肿瘤及其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记录不同肿瘤代谢物变化情况.结果 脑膜瘤患者平均ADC值为(13.22 ± 3.02) ×10-4mm2/s,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9.18 ± 1.87) ×10-4mm2/s,t =7.96,P =0.00;脑转移瘤患者平均ADC值为(12.11 ± 2.86) ×10-4mm2/s,明显高于其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9.28 ± 1.81) ×10-4mm2/s,t =4.94,P =0.00;星形细胞瘤患者平均ADC值为(13.81 ± 3.10) ×10-4mm2/s,明显高于其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9.46 ± 1.79) ×10-4mm2/s,t =9.09,P =0.00.脑转移瘤、脑膜瘤及星形细胞瘤患者NAA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NAA水平,P <0.05;星形细胞瘤患者NAA/Cho和NAA/Cr值明显高于脑转移瘤、脑膜瘤,P <0.05;脑转移瘤、脑膜瘤及星形细胞瘤患者Cr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Cr水平,P <0.05.脑转移瘤患者中,7例Lac峰、18例Lip峰;脑膜瘤患者中,3例Lip峰、9例Lac峰、3例Ala峰;星形细胞瘤患者中,12例Lac峰、3例Lip峰.结论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波谱分析技术可将脑肿瘤患者脑细胞结构变化描述的更加细致,更好的发现及辨别疾病,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宇闻;杨登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第四脑室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应用扩散峰度磁共振(MR)成像技术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内部成分及细胞增殖状态,分析其各成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扩散峰度成像各参数在鉴别四脑室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1例四脑室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扫描.术后对标本进行S-P染色法检测Ki-67的表达,应用扩散峰度评估软件(DKE)测定肿瘤实质区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r)、轴向峰度(Ka)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系数(FA)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DKI各参数值与Ki-67的相关性,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DKI参数值的差异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MK值、FA值和MD值在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髓母细胞瘤平均Ki-67值高,MK值与Ki-67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MK、Kr、Ka及MD值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01),FA值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鉴别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时MK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和87.50%,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2;MD值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87.50%,AUC为0.9028;FA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小,分别为66.67%和62.50%,AUC为0.6111.结论 通过扩散峰值成像(DKI)可以更好的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增殖状态,尤其MK值较其他参数值可以更好的反映肿瘤Ki-67的表达水平,且在鉴别诊断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秀雨;于金芬;王玉;张海青;李传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宫颈癌患者,依据提质量指数(BMI)将这些患者分为≥24kg/m2组(n=20)和<24kg/m2组(n=20)两组,进行摆位固定、图像配准及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对40例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扩边值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X轴、Y轴、Z轴的MPTV分别为5.2、11.0、5.6;≥24kg/m2组患者在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绝对值显著大于<24kg/m2组( P <0.05),但两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结论 锥形束CT能够有效减小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对放疗摆位外扩边界值进行估算,提升放疗精准性,影响因素为BMI,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BMI,则可以将其外扩边界适当增加,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作者:吴建益;韦汉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动脉CT重建立体量化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重建立体量化模式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及86例肠梗阻患者,动脉期进行重建,引入三维模式,血管起始点为原点,腹腔轴位为x轴面,腹主动脉冠状位为y轴面,前矢状位为z轴面,并分别取肠系膜上动脉(SMA)距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叉处1cm,5cm,10cm处的水平点为坐标点,设点为a、b、c点,分别测量三点与x、y、z轴面夹角,分析无腹部病变患者的正常值,并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测量数据与临床肠梗阻手术患者测量数据在X轴面及Y轴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轴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肠系膜上动脉CTA、后重建技术及引入的三维立体模式,可提高肠梗阻病因及位置的准确性,为临床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袁刚;张永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排螺旋CT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冠、矢状图像重组,结合增强检查,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例32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为胆囊原发肿瘤侵犯邻近肝脏,7例为肝脏原发肿瘤侵犯胆囊.胆囊原发肿瘤侵及肝脏者,CT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囊腔缩小,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多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呈轻中度持续强化表现,肝脏形态多正常,其中8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脏原发肿瘤侵及胆囊者,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正常,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囊腔无缩小,肿块内少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表现,其中5例均有肝硬化表现,4例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肿瘤原发于胆囊多见.多排螺旋CT常规及增强检查,结合MPR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可以较准确地判定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的不同来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艳玲;贾守强;翟艳慧;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QCT对腰椎BMD值的测量及BMD值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范围及部位的ROI选取对QCT测量腰椎松质骨BMD值的影响;BMD与血钙、血磷、ALP、PTH、BAP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无体模QCT检查,且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者46例,平均年龄(66.73 ± 5.71)岁.无体模QCT检查扫描L2~L4椎体中间层面,并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选取不同直径的类圆形脂肪组织感兴趣区ROI(d=1.5cm及d=0.5cm)及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组织及腹腔内脂肪组织)的ROI,测得相应腰椎松质骨BMD值;分析ROI不同的选取测得的BMD值对诊断骨质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对血钙、血磷、ALP、PTH、BAP实验室指标与BMD值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BMD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与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相关性如下:皮下脂肪组织ROI(d=1.5cm)骨质减少组BMD均值为(92.80 ± 10.31)mg/cc,骨质疏松组BMD均值为(56.32 ± 16.66)mg/cc;皮下脂肪组织ROI(d=0.5cm)骨质减少组BMD均值为(92.68 ± 12.42)mg/cc;骨质疏松组BMD均值为(57.80 ± 13.96)mg/cc;腹腔内脂肪组织ROI(d=0.5cm)骨质减少组BMD均值为(91.07 ± 13.39)mg/cc;骨质疏松组BMD均值为(57.32 ± 13.26)mg/cc;脂肪组织ROI的不同选取对骨质减少组间及骨质疏松组间B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三种测量方法的BMD值与PTH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530;-0.548;-0.604,P <0.01.BMD值与 ALP、BAP、血钙、血磷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P >0.05).结论 QCT后处理中不同范围和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ROI选取对BMD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对于体型偏瘦者皮下脂肪ROI选取受限时,可缩小脂肪组织ROI选取范围或选取腹腔内脂肪替代;骨质疏松发生率与PTH指标升高具有相关性.

    作者:孙微;郑建军;方军杰;戴琦;陈斌;金银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附11例分析)

    目的 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SP患者资料,回顾分析了PSP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术前均经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硬化性血管瘤,均为单侧、单发.CT表现为:7例血管贴边征、3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2例尾征、1例显著肺动脉征.5例PSP延迟强化.结论 PSP好发于女性,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但缺乏特异性征象,常为孤立性结节,边界清楚,常为类圆形,可有浅分叶状,钙化少见,强化后呈延迟强化,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确诊尚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任浩;闫呈新;刘林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检查对乳腺X线摄影中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的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间乳腺疾病手术患者91例,均行双侧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结合BI-RADS分型标准将病变归为BI-RADS 4类,并在两周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由两名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图像特征性表现,做出相应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X线摄影显示48例非对称性致密影,7例结构扭曲,36例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MRI诊断示33例乳腺癌,21例纤维腺瘤,7例乳腺炎症,18例乳腺腺病,6例囊肿,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诊断的准确性为90.1%(82/9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4.3%(33/35).结论 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腺体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者,MRI动态增强检查能明显提高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作者:周美亚;赵金丽;曹亮;高樱樱;吴献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PTL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PTL患者的影像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物就诊,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合并有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侵及甲状腺一侧叶4例,侵及甲状腺双侧叶及峡部1例,侵及甲状腺单侧叶及峡部1例.CT表现为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3例.CT平扫6例病灶均呈稍低密度,5例密度大致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PET/CT病灶表现为高代谢.6例患者术前全部误诊.结论 PTL容易误诊,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其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邓凯吉;陈自谦;胡永利;陈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确诊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螺旋CT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与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阑尾增粗43例,管壁增厚33例,周围渗出改变48例,粪石20例,周围脓肿15例,穿孔7例,与手术所见极为相近.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杨晋;张期莲;杨文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输尿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本例CT显示右肾萎缩,肾盂积水扩张,右侧输尿管全程增粗,走行自然无僵直,管壁间断性不均匀增厚,局部管腔狭窄,输尿管远端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突入膀胱,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右肾未见明显强化,输尿管病变轻度强化.结论 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呈跳跃式分布,走行较自然,增强扫描病变区轻度强化.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为输尿管淋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高永华;李巧娥;马伟;吕丽琴;杨喜银;郭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 收集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图像,由两组同年资医师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及常规轴位图像,对37例食管癌No.105组、No.106组(No.106rec、No.106tb、No.106pre)、No.107组、No.108组、No.110组、No.111组、No.2组、No.7组淋巴结进行评估.转移淋巴结标准为:淋巴结短径大于7mm或淋巴结有不均质强化或淋巴结之间相互融合.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MPR重建图像与常规轴位图像,对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nden 指数.淋巴结分组参考日本食管癌协会第十版指南.结果 37例患者术中共清理肿大淋巴结366枚,其中转移淋巴结72枚.MPR重建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80枚,正确诊断60枚;常规轴位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76枚,正确诊断42枚.MPR重建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3.1%、75%、95.8%,约登指数为0.765;常规轴位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3%、88.4%、55.2%、89.6%;约登指数为0.467.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的运用对检出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食管癌术前影像评估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于金玉;孙大伟;宋晓瑜;朱建国;巩若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