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邓凯吉;陈自谦;胡永利;陈萍

关键词:甲状腺,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PTL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PTL患者的影像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物就诊,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合并有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侵及甲状腺一侧叶4例,侵及甲状腺双侧叶及峡部1例,侵及甲状腺单侧叶及峡部1例.CT表现为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3例.CT平扫6例病灶均呈稍低密度,5例密度大致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PET/CT病灶表现为高代谢.6例患者术前全部误诊.结论 PTL容易误诊,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其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延髓梗死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随访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 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苗;卢洁;戎冬冬;赵志莲;单艺;马青峰;李坤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肠异位胰腺致小网膜囊疝1例报告

    患者男,30岁.主诉腹胀、腹痛、无排气排便7天.7天前进食油腻,大量饮酒后出现腹痛腹胀,无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低热,诊断小肠梗阻,采取禁食措施,行胃肠减压、甘油灌肠、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腹部手术史.剖腹探查前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腹部CT增强检查示小肠明显扩张积液,部分小肠突入小网膜囊,小肠系膜血管聚拢呈束发状,考虑腹内疝.手术所见:小肠肠管明显扩张,距回盲部80cm处小肠肠管空虚,近端小肠自胃结肠韧带缺损处疝入小网膜囊约20cm,嵌顿不能还纳,致近端小肠扩张,肠管颜色紫黑.切除部分坏死小肠,切开肠壁见椭圆形肿物,大小约3cm× 2cm,肿物可见溃疡,直径约1cm.病理:镜下可见小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下可见少量腺体异型性增生,其下可见胰腺腺泡和导管组织,腺小叶结构,细胞无异型性.病理诊断:小肠胰腺异位.

    作者:赵金勇;曹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确诊为胆囊穿孔患者的术前增强MSCT图像,总结其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腹部增强MSCT横断位直接清晰显示胆囊壁局部薄弱、连续性中断11例(44%),2例经冠状位重建后清晰显示破裂口,另1例胆囊内及壁外多发气肿,2例胆囊内及壁外、膈下见气液平面,提示胆囊穿孔;2例胆囊壁不规则,局部模糊不清,肝周包裹性积液或腹腔大量积液,怀疑胆囊穿孔.胆囊体积增大13例,胆囊萎缩5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1例,无胆囊结石14例;弥漫性腹膜炎16例,胆囊窝积液18例,肝包膜下包裹性积液4例,肝实质受累7例,形成肝脓肿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梗阻4例.故术前增强MSCT明确诊断胆囊穿孔16例(64%),可疑诊断2例,未能在术前作出诊断7例.结论 胆囊穿孔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增强MSCT可显示其各种直接及间接征象,对胆囊穿孔有明确诊断及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俞金娜;孙德生;王六红;张敏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透明细胞癌增强CT表现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增强CT表现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肾CCRCC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密度、大小、瘤内钙化、囊实性、肿瘤边缘及肿瘤强化的CT值,并与Fuhrman病理核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Fuhrman病理核分级之间肿瘤的强化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01).高级别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低级别肿瘤( P <0.05).皮质期强化参数预测高级别肿瘤的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0.91.多因素分析:肿瘤边缘不规则、高龄、低强化是高级别肿瘤的3个独立性预测因素.结论 CCRCC的增强CT表现与Fuhrman病理核分级有关,皮质期肿瘤低强化是预测高级别肿瘤的一个独立性因素,能够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作者:杨保智;侯浩宇;杨浩;康眼训;任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彩色超声测量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超声测量对分娩方式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82例瘢痕子宫妊娠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超声测量,比较不同瘢痕愈合分级孕妇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及其分娩方式.结果 本组病例超声图像及子宫前壁下段肌层测量厚度对瘢痕愈合情况进行分级发现,其中I级52例,Ⅱ级20例,Ⅲ级10例.经统计分析发现Ⅱ级孕妇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明显低于Ⅰ级,而III级则又明显低于Ⅰ级和Ⅱ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级52例孕妇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分娩15例;Ⅱ级20例孕妇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分娩15例;Ⅲ级10例孕妇中阴道分娩0例,剖宫产分娩10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Ⅲ级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Ⅰ级;而Ⅱ级的剖宫产率又明显高于Ⅰ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能对孕妇发生子宫撕裂或者子宫破裂的风险进行预测有重要价值.

    作者:孟临侠;金兰;古旸;王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三维能量多普勒在评价排卵障碍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50例,所有患者均参与促排卵治疗,于注射HCG日应用三维阴道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进行检查,采集数据包括: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结果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HCG日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VI及FI也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及VFI均大于非妊娠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方面,子宫内膜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截断值为4.8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7.5%.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4.5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 结果表明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对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牛琳;来蕾;黄坚;卓广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检查对乳腺X线摄影中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检查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的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间乳腺疾病手术患者91例,均行双侧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乳腺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结合BI-RADS分型标准将病变归为BI-RADS 4类,并在两周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由两名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图像特征性表现,做出相应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X线摄影显示48例非对称性致密影,7例结构扭曲,36例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MRI诊断示33例乳腺癌,21例纤维腺瘤,7例乳腺炎症,18例乳腺腺病,6例囊肿,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诊断的准确性为90.1%(82/9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4.3%(33/35).结论 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腺体非对称性致密和/或结构扭曲者,MRI动态增强检查能明显提高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作者:周美亚;赵金丽;曹亮;高樱樱;吴献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ADC值高于0度者,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FA值低于0度者,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者ADC值高于脊髓未受压者,而其FA值低于脊髓未受压者( P <0.05).结论 DTI可早期显示颈椎管狭窄患者脊髓损伤,并可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诊断效果优于MRI常规T2WI,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祺;吴占勇;孔建军;樊淑青;冯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第四脑室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应用扩散峰度磁共振(MR)成像技术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内部成分及细胞增殖状态,分析其各成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扩散峰度成像各参数在鉴别四脑室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1例四脑室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扫描.术后对标本进行S-P染色法检测Ki-67的表达,应用扩散峰度评估软件(DKE)测定肿瘤实质区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r)、轴向峰度(Ka)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系数(FA)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DKI各参数值与Ki-67的相关性,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DKI参数值的差异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MK值、FA值和MD值在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髓母细胞瘤平均Ki-67值高,MK值与Ki-67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MK、Kr、Ka及MD值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01),FA值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鉴别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时MK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和87.50%,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2;MD值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87.50%,AUC为0.9028;FA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小,分别为66.67%和62.50%,AUC为0.6111.结论 通过扩散峰值成像(DKI)可以更好的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增殖状态,尤其MK值较其他参数值可以更好的反映肿瘤Ki-67的表达水平,且在鉴别诊断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秀雨;于金芬;王玉;张海青;李传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胎儿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随孕周变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孕周胎儿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的变化关系,丰富胎儿脊柱脊髓发育的相关参数,为胎儿脊柱脊髓及脊神经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8例不同孕周的正常发育胎儿标本,行3.0T高场磁共振扫描,以第十二肋骨为参照确定椎间孔位置,进而确定第十二对脊神经,测量其与脊髓主干夹角,将所测量数据与孕周做相关统计处理.结果 第12对胸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在孕中晚期随孕周增加而减小,呈线性相关,其相关方程为:右侧所测角度(°) = 49.327-0.704 ×孕周,R2= 0.965,P <0.05;左侧所测角度(°) =48.265-0.67 ×孕周,R2=0.952,P <0.05.所测角度在左右两侧及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0T高场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脊柱、脊髓、脊神经等相关结构,并可清晰观察到脊神经走行,第十二对脊神经与脊髓主干夹角随孕周增加而减小,丰富了胎儿脊柱脊髓发育的相关图谱及解剖数据.

    作者:石岩;林祥涛;赵慧;肖连祥;田迷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探析

    目的 探析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VTI)技术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280例(共计280个乳腺病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VTI检查,在VTI检查下对乳腺病变分级,观察乳腺病灶的清晰程度,同时分别通过常规超声、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对乳腺病变展开BI-BADS分级.分析病理结果,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恶性病变的VTI分级、病灶边界清晰程度,同时对比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结果手术病理学显示280个乳腺病灶中良性的202个(占72.1%),恶性的78个(占27.9%);乳腺良性病变的VTI分级主要为II~III级,占77.2%,乳腺恶性病变的VTI分级主要为IV~V级,占80.8%;乳腺良性病变中23.8%在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清晰,乳腺恶性病变中75.6%在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清晰;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为55.3%、96.2%和67.7%,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度为85.5%、98.3%和89.5%,两者检查的特异性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高的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晖;左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附11例分析)

    目的 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SP患者资料,回顾分析了PSP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术前均经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硬化性血管瘤,均为单侧、单发.CT表现为:7例血管贴边征、3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2例尾征、1例显著肺动脉征.5例PSP延迟强化.结论 PSP好发于女性,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但缺乏特异性征象,常为孤立性结节,边界清楚,常为类圆形,可有浅分叶状,钙化少见,强化后呈延迟强化,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确诊尚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任浩;闫呈新;刘林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SCT与99m锝-甲氧异丁基异腈亲肿瘤显像联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锝-甲氧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亲肿瘤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6例常规X线发现肺部性质不明确结节病灶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再与终的病理确诊结果作对比,分别计算出以上2种方法独立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在诊断肺部结节病灶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将联合应用后的结果分别与单一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比单独多层螺旋 CT或单独99mTc-MIBI亲肿瘤显像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大大提高了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其联合应用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丹妮;陆建梅;杨志贤;邓智勇;贾莉;刘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排螺旋CT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冠、矢状图像重组,结合增强检查,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例32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为胆囊原发肿瘤侵犯邻近肝脏,7例为肝脏原发肿瘤侵犯胆囊.胆囊原发肿瘤侵及肝脏者,CT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囊腔缩小,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多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呈轻中度持续强化表现,肝脏形态多正常,其中8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脏原发肿瘤侵及胆囊者,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正常,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囊腔无缩小,肿块内少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表现,其中5例均有肝硬化表现,4例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肿瘤原发于胆囊多见.多排螺旋CT常规及增强检查,结合MPR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可以较准确地判定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的不同来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艳玲;贾守强;翟艳慧;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评估胆总管囊肿胰胆管解剖中作用

    目的 分析MRCP、CT增强(CE-CT)及术中胆道造影(IOCP)在显示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患者胰胆管合流部解剖形态中作用,以期对术前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儿童CC患者MRCP、CE-CT及IOCP资料,与囊肿病理组织学相对照,影像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然后以协商并达成一致影像诊断结论.结果 59例CC中36例为囊性,23例为梭形.CC影像和手术分型:23例为I型,36例为IV型.MRCP、IOCP、CE-CT均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MRCP与IO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明显高于CE-CT,MRCP结合IOCP诊断PBM明显高于单独MRCP或IOCP.CE-CT可以明确显示肝右动脉位置异常.结论 术前MRCP结合IOCP能提高CC患者胰胆管解剖结构显示率与PBM诊断率,而CE-CT可发现CC患者肝右动脉变异.

    作者:倪勇彪;郭万亮;贾慧惠;黄顺根;盛茂;汪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CT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薄壁含气透亮影,其中两肺中下野分布的病灶明显较上肺野多,病灶大小从1.0mm~3.0cm不等,囊壁厚度<2mm,并可见血管影走行在囊壁内.其中1例合并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是诊断该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朱云波;缪亚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S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 及VR 重建.结果 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8例来自于胸主动脉,1例来自于腹腔干.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及异常供血和引流血管情况,是诊断肺隔离症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陈小军;罗琼;陈春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

    患者男性,18岁.主诉:发现腹部包块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伴右上腹疼痛,间断性钝痛,有排便困难感,无腹痛、腹泻、血便、黑便等不适.实验室检查:WBC:7.73×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10%,淋巴细胞百分比:20. 60%,单核细胞百分比:7. 50%,CA125:283.30U/ml,CA72-4:5.04 U/ml.

    作者:王汝佳;沈桂权;高波;库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ADC全容积直方图在直肠癌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ADC全容积直方图在直肠癌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35例,术前行磁共振DWI检查.在ADC直方图软件上勾画肿瘤轮廓,计算ADC直方图参数,采用Spearman法分析ADC直方图参数与肿瘤TN分期相关性,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诊断TN分期的效能.采用可靠性检验评估观察者间可重复性.结果 参数Histogram width、Skew与肿瘤T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036,r =0.355;P =0.033,r =0.361);Histogram width、Skew在区分T3与T1/T2期肿块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720.但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指标分析中未发现阳性结果.可靠性检验显示75%的参数组间相关系数在0.8以上.结论 大部分ADC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在直肠癌应用中可靠性高.其中,Histogram width以及Skew与直肠癌T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潘霞;严陈晨;刘松;何健;陈刚;管文贤;陈玲;管月;葛云;周正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输尿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本例CT显示右肾萎缩,肾盂积水扩张,右侧输尿管全程增粗,走行自然无僵直,管壁间断性不均匀增厚,局部管腔狭窄,输尿管远端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突入膀胱,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右肾未见明显强化,输尿管病变轻度强化.结论 原发性输尿管淋巴瘤呈跳跃式分布,走行较自然,增强扫描病变区轻度强化.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为输尿管淋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高永华;李巧娥;马伟;吕丽琴;杨喜银;郭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