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霞;严陈晨;刘松;何健;陈刚;管文贤;陈玲;管月;葛云;周正扬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CT影像、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1例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气促、胸痛和咯血.11例均为低级别分型.肿瘤发生于气管2例,主支气管2例,叶支气管6例,段支气管1例.直径约1~3cm.肿瘤呈无腔外浸润的宽基底类圆形结节5例,腔内外类圆形肿块状5例,腔内外条柱状1例.11例均进行了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平扫肿瘤均接近或等于肌肉组织密度,6例肿瘤内有钙化;11例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强化,其中9例显示支气管动脉供血.11例中10例存在气管阻塞性肺改变.结论 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多为低度恶性,好发于叶支气管,CT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气管腔内软组织密度占位,部分肿瘤可有钙化,强化明显,大部分可显示支气管动脉供血.
作者:刘志敏;宋蕾;于彤;高军;王蓓;胡迪;彭芸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ADC值高于0度者,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I度、II度、III度患者FA值低于0度者,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P <0.05);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者ADC值高于脊髓未受压者,而其FA值低于脊髓未受压者( P <0.05).结论 DTI可早期显示颈椎管狭窄患者脊髓损伤,并可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诊断效果优于MRI常规T2WI,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祺;吴占勇;孔建军;樊淑青;冯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锝-甲氧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亲肿瘤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6例常规X线发现肺部性质不明确结节病灶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再与终的病理确诊结果作对比,分别计算出以上2种方法独立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在诊断肺部结节病灶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将联合应用后的结果分别与单一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比单独多层螺旋 CT或单独99mTc-MIBI亲肿瘤显像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 CT 联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大大提高了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其联合应用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丹妮;陆建梅;杨志贤;邓智勇;贾莉;刘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肾脏弹性模量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取观察组肾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使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肾脏弹性模量.结果 观察组的杨氏模量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 P <0.05);随着观察组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增加,杨氏模量显著性增加( P <0.05);杨氏模量与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P <0.0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肾脏弹性模量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有相关性,该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检查.
作者:朱玲斐;邹桂兰;方晔;陆丹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重建立体量化模式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及86例肠梗阻患者,动脉期进行重建,引入三维模式,血管起始点为原点,腹腔轴位为x轴面,腹主动脉冠状位为y轴面,前矢状位为z轴面,并分别取肠系膜上动脉(SMA)距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叉处1cm,5cm,10cm处的水平点为坐标点,设点为a、b、c点,分别测量三点与x、y、z轴面夹角,分析无腹部病变患者的正常值,并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无腹部病变的腹部CT增强及CTA患者测量数据与临床肠梗阻手术患者测量数据在X轴面及Y轴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轴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肠系膜上动脉CTA、后重建技术及引入的三维立体模式,可提高肠梗阻病因及位置的准确性,为临床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袁刚;张永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冠、矢状图像重组,结合增强检查,在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例32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为胆囊原发肿瘤侵犯邻近肝脏,7例为肝脏原发肿瘤侵犯胆囊.胆囊原发肿瘤侵及肝脏者,CT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囊腔缩小,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多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呈轻中度持续强化表现,肝脏形态多正常,其中8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脏原发肿瘤侵及胆囊者,平扫多表现为胆囊体积正常,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囊腔无缩小,肿块内少见斑块样高密度影.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表现,其中5例均有肝硬化表现,4例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中,肿瘤原发于胆囊多见.多排螺旋CT常规及增强检查,结合MPR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可以较准确地判定肝脏及胆囊同时受侵病变的不同来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艳玲;贾守强;翟艳慧;陈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30岁.主诉腹胀、腹痛、无排气排便7天.7天前进食油腻,大量饮酒后出现腹痛腹胀,无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低热,诊断小肠梗阻,采取禁食措施,行胃肠减压、甘油灌肠、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腹部手术史.剖腹探查前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腹部CT增强检查示小肠明显扩张积液,部分小肠突入小网膜囊,小肠系膜血管聚拢呈束发状,考虑腹内疝.手术所见:小肠肠管明显扩张,距回盲部80cm处小肠肠管空虚,近端小肠自胃结肠韧带缺损处疝入小网膜囊约20cm,嵌顿不能还纳,致近端小肠扩张,肠管颜色紫黑.切除部分坏死小肠,切开肠壁见椭圆形肿物,大小约3cm× 2cm,肿物可见溃疡,直径约1cm.病理:镜下可见小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下可见少量腺体异型性增生,其下可见胰腺腺泡和导管组织,腺小叶结构,细胞无异型性.病理诊断:小肠胰腺异位.
作者:赵金勇;曹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8例直肠癌患者,均行MRI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诊断价值.结果 b=1200s/m2时,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MRI结合DWI对于T期分期总诊断符合率为89.7%,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好(kappa=0.76);58例患者伴有39例淋巴结转移,MRI术前共检出可疑阳性淋巴结285枚,术后病理检查为223枚.转移性淋巴结ADC值显著高于良性淋巴结( P <0.05).结论 MRI-DWI对直肠癌进行诊断及分期有较高的价值,且有利于术前评估淋巴结的良恶性,以便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骆玉辉;滕录霞;张远鸿;黄祥辉;范海鹰;陈雄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9岁.因腹胀、乏力、纳差半月就诊,患者诉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乏力,不伴腹痛,无厌油、恶心、呕吐,无呕血及黑便,无畏寒、发热及黄疸.否认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腹水CA125:547.71U/ml.肝胆脾彩色超声:肝内高回声结节(血管瘤可能)、腹腔积液、左侧附件囊性包块.
作者:彭芳;郑光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MRCP、CT增强(CE-CT)及术中胆道造影(IOCP)在显示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患者胰胆管合流部解剖形态中作用,以期对术前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儿童CC患者MRCP、CE-CT及IOCP资料,与囊肿病理组织学相对照,影像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然后以协商并达成一致影像诊断结论.结果 59例CC中36例为囊性,23例为梭形.CC影像和手术分型:23例为I型,36例为IV型.MRCP、IOCP、CE-CT均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MRCP与IO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明显高于CE-CT,MRCP结合IOCP诊断PBM明显高于单独MRCP或IOCP.CE-CT可以明确显示肝右动脉位置异常.结论 术前MRCP结合IOCP能提高CC患者胰胆管解剖结构显示率与PBM诊断率,而CE-CT可发现CC患者肝右动脉变异.
作者:倪勇彪;郭万亮;贾慧惠;黄顺根;盛茂;汪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肾静脉变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患者常规腹部MSCT动态增强资料,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肾静脉解剖,根据肾静脉变异CT征象分类汇总分析.结果 960例患者中,发现肾静脉变异237例(237/960,24.7%),其中双肾静脉同时发生变异15例.左右肾静脉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1%(135/960)和12.2%(117/96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左肾静脉变异根据形态可分5大类型,其中Ⅰ型(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26例、Ⅱ型(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12例、Ⅲ型(异常回流)20例、Ⅳ型(肾静脉延迟汇合)74例和Ⅴ型(罕见类型)3例;右肾静脉变异相对简单,包括多支肾静脉99例和肾静脉延迟汇合18例;左右肾静脉变异不同类型的发生率在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肾静脉变异并不少见,左肾静脉变异复杂多样.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估肾静脉变异,对指导肾移植、腹膜后相关区域手术和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小琨;赵小虎;杨红兵;陆华萍;吕剑龙;王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难治性SHPT患者,记录超声检出甲状旁腺的位置、数目与大小,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甲状旁腺的误诊率、检出率、漏诊率.结果 大部分难治性SHPT患者甲状旁腺异常回声区的超声特点为低回声(99.3%)、丰富血流(92.3%)、大直径 >10mm(86.3%).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95.2%(300/315)、误诊率为4.8%(15/315)、检出率为81.1%(300/370)、漏诊率为18.9%(70/370).甲状腺中部背侧的检出率65.7%(65/99)与上下部背侧的检出率87.3%(234/268)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71,P =0.000).结论 超声检查对难治性SHPT患者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可以作为术前定位的检查方式,为临床医生手术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作者:毕名森;曹军英;张筠;金壮;刘聪;张岩;孙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PTL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PTL患者的影像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物就诊,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合并有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侵及甲状腺一侧叶4例,侵及甲状腺双侧叶及峡部1例,侵及甲状腺单侧叶及峡部1例.CT表现为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3例.CT平扫6例病灶均呈稍低密度,5例密度大致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PET/CT病灶表现为高代谢.6例患者术前全部误诊.结论 PTL容易误诊,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其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邓凯吉;陈自谦;胡永利;陈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CT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薄壁含气透亮影,其中两肺中下野分布的病灶明显较上肺野多,病灶大小从1.0mm~3.0cm不等,囊壁厚度<2mm,并可见血管影走行在囊壁内.其中1例合并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是诊断该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朱云波;缪亚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ADC值联合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1年且准备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9例CHB患者作为病例组,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上腹部DWI和动态增强(DCE)检查,分别测得肝ADC值和动脉灌注指数(HPI)值.病例组受试者行肝穿刺,并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级.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级患者间肝脏ADC值、HPI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病例组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ADC值、HPI值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肝脏ADC值和HPI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S0、S1、S2、S3及S4级分别有11、13、12、15及18例.对照组、S0级组、S1级组、S2级组、S3级组、S4级组患者的ADC值分别为(1.39 ± 0.09) ×10-3、(1.39 ± 0.08) ×10-3、(1.38 ± 0.10) ×10-3、(1.20 ± 0.06) ×10-3、(1.12 ± 0.07) ×10-3、(1.01 ± 0.07) ×10-3mm2/s;HPI值分别为(0.23 ± 0.04)、(0.23 ± 0.03)、(0.26 ± 0.03)、(0.29 ± 0.03)、(0.36 ± 0.07)、(0.41 ± 0.0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病例组肝ADC值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高度负相关( r =-0.894,P <0.01),HPI值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 r =0.832,P <0.01).ADC值预测≥S1级、≥S2级、≥S3级、S4级肝纤维化的 ROC 下面积分别为0.893、0.991、0.966、0.952,HPI值预测上述分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24、0.928、0.943、0.905.结论 肝ADC值较HPI值对肝纤维化程度区分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可提升诊断效能.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王晓阳;夏加林;付丽嫒;钟群;陈振;洪俊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8岁.主诉:发现腹部包块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伴右上腹疼痛,间断性钝痛,有排便困难感,无腹痛、腹泻、血便、黑便等不适.实验室检查:WBC:7.73×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10%,淋巴细胞百分比:20. 60%,单核细胞百分比:7. 50%,CA125:283.30U/ml,CA72-4:5.04 U/ml.
作者:王汝佳;沈桂权;高波;库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akamoto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8例.CT平扫征象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2例,密度增高17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4例.结论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确诊仍需要CTA检查.对于急诊仅做平扫的患者,上述平扫异常征象能够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存在,为进一步CTA检查提供依据.
作者:孙敏;罗彩华;苏秦;张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术前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确诊为胆囊穿孔患者的术前增强MSCT图像,总结其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腹部增强MSCT横断位直接清晰显示胆囊壁局部薄弱、连续性中断11例(44%),2例经冠状位重建后清晰显示破裂口,另1例胆囊内及壁外多发气肿,2例胆囊内及壁外、膈下见气液平面,提示胆囊穿孔;2例胆囊壁不规则,局部模糊不清,肝周包裹性积液或腹腔大量积液,怀疑胆囊穿孔.胆囊体积增大13例,胆囊萎缩5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1例,无胆囊结石14例;弥漫性腹膜炎16例,胆囊窝积液18例,肝包膜下包裹性积液4例,肝实质受累7例,形成肝脓肿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梗阻4例.故术前增强MSCT明确诊断胆囊穿孔16例(64%),可疑诊断2例,未能在术前作出诊断7例.结论 胆囊穿孔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增强MSCT可显示其各种直接及间接征象,对胆囊穿孔有明确诊断及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俞金娜;孙德生;王六红;张敏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超声、MRI、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等方法的对比研究,确定了后者在无肿块型乳腺癌微钙化的发现、诊断中更具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隋旭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于食管癌淋巴结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 收集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图像,由两组同年资医师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及常规轴位图像,对37例食管癌No.105组、No.106组(No.106rec、No.106tb、No.106pre)、No.107组、No.108组、No.110组、No.111组、No.2组、No.7组淋巴结进行评估.转移淋巴结标准为:淋巴结短径大于7mm或淋巴结有不均质强化或淋巴结之间相互融合.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MPR重建图像与常规轴位图像,对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nden 指数.淋巴结分组参考日本食管癌协会第十版指南.结果 37例患者术中共清理肿大淋巴结366枚,其中转移淋巴结72枚.MPR重建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80枚,正确诊断60枚;常规轴位图像标记转移淋巴结76枚,正确诊断42枚.MPR重建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3.1%、75%、95.8%,约登指数为0.765;常规轴位图像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3%、88.4%、55.2%、89.6%;约登指数为0.467.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的运用对检出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食管癌术前影像评估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于金玉;孙大伟;宋晓瑜;朱建国;巩若箴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