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凤;王景红;宗志勇;路广义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素、病性和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类寒热错杂证(35.17%),类肝脾胃不和证(24.11%),类肝胃郁热证(40.71%),(2)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占58.89%,单纯实证较少,占40.71%。结论本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归为类寒热错杂证、类肝脾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三型;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单纯实证较少。
作者:王文婷;张厂;王林恒;李军祥;胡立明;孟捷;韩海啸;王志斌;陈润花;余轶群;赵薇巍;彭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药利湿活血方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苯溴马隆(阳性药)组、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组、拆方Ⅰ组、拆方Ⅱ组,共7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以酵母膏、腺嘌呤连续灌胃14天,制备高尿酸血症模型。验模后,各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14天。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 mRNA、ET-1 mRNA表达水平,制作主动脉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主动脉超微病理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尿酸( uric acid,UA)、ET-1含量升高,NO含量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组、拆方Ⅰ组大鼠血清UA和ET-1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组、拆方Ⅰ组、拆方Ⅱ组实验动物血清NO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ET-1 mRNA表达水平和空白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苯溴马隆组、利湿活血方组大鼠肾组织ET-1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利湿活血方组与四妙丸组、拆方Ⅰ组、拆方Ⅱ组比较,ET-1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 eNOS mRNA表达水平和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苯溴马隆组、利湿活血方组大鼠肾组织eNOS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病理变化以模型组损伤为明显,各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苯溴马隆组及利湿活血方组的改善为明显。结论中药利湿活血方从湿热壅盛、瘀血阻滞的病机出发,以清热利湿、化瘀散结为治法,在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的同时,减轻组织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舒缩功能,发挥综合作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T-1 mRNA表达、上调eNOS mRNA表达有关。
作者:王淳;张建军;郑媛;刘畅;瞿研;王林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脉冲微波联合中药经皮导入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儿童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雾化吸入、口服止咳化痰药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脉冲式微波联合中药经皮导入辅助治疗(每天2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5天),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咳嗽减轻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及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胸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等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脉冲微波联合中药经皮导入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疗效肯定、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志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历代医家对茯苓四逆汤证病机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其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方中重用茯苓进行探讨,认为其所治的病机关键是少阴阳虚兼水湿内停,治法选用温阳利水法。此外,本文还将此方分别与“苓桂”类、“苓附”类温阳利水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苓桂”重在通阳,“苓附”重在温阳的结论。
作者:刘晓蕾;王振亦;李宇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分析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的ITS2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以保证荆芥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裂叶荆芥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ITS2片段和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间的种间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其种间、种内K2 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结果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232 bp,G+C含量为66.8%,序列高度保守,种内无变异位点。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种间变异位点较多,种间K2P小距离为0.0175,大于其种内距离,NJ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结论 ITS2序列可鉴别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作者:周建国;邬兰;马双姣;石林春;金钺;姚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刘完素,火热论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早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借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阐明病理现象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发挥了病机十九条,将其归于“五运六气”;在临床诊治时,他提出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本化”“兼化”的基础上去把握疾病本质与假象,从而为中医“治病求本”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亢害承制”理论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各种疾病,本文试从其内涵、刘完素的发挥及其现代应用几方面作一浅析。
作者:王海娟;刘小菊;刘婉青;高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命关穴出自《扁鹊心书》,为窦材治疗脾肾阳虚类疾病的常用穴位,多以100~300壮之重灸取效。笔者通过阅读研究发现,窦材所使用左命关穴具有不同于右命关的特殊作用,在治疗脾阳虚衰之危重症时疗效突出。本文从左侧命关穴的解剖位置以及临床验案等方面,分析了重灸命关穴抢救危症的可行之处,以期为急诊临床抢救提供参考。
作者:王帅;陈腾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运用“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导临床,获效良多。李老认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对“阳痿”一病的治疗多使用圆机活法,认为寒邪凝滞、热伤津液、湿浊困阻、情志郁结、纵欲房劳、饮食失宜、外伤等均可成为致痿的病因。病机分析上,首分虚实,将心、肝、脾、肾脏腑功能的失常分为正虚、邪实,以及虚实夹杂三个方面。文章介绍了肾虚型、血瘀型、脾虚夹湿型阳痿的平脉辨治思路。如肾虚型阳痿脉象以尺脉弱为主,瘀血型阳痿的脉象无定脉。对具体经验如治疗肾虚型阳痿擅用散剂阴阳并补,用淡盐水冲服,擅用虫类药通络等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且,通过两则典型医案分析了李老对于“阳痿”这一难治男科疾病的思辨过程和处方方案。
作者:申玉行;张明泉;谭东宇;杨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温运清利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甘油二酯( diacylglycerol,DAG)/蛋白激酶Cε( protein kinase Cε,PKCε)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饲养SD大鼠8周制备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苓桂术甘汤组、茵陈蒿汤组、合方组(苓桂术等与茵陈蒿汤)、罗格列酮组,共5组,每组10只;另有空白组10只。药物治疗4周后,运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肝组织DAG,RT-PCR检测PKCε mRNA、TNF-α mRNA ,Western blot检测PKCε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给药组大鼠一般状况、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程度、血清生化指标等均较模型组有一定的减轻;(2)苓桂术甘汤、合方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DAG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3)各治疗组大鼠肝组织PKCε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茵陈蒿汤组、合方组及罗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TNF-α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温运清利法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DAG,抑制PKCε表达,降低TNF-α水平,从而对肝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损伤起到了调节作用,DAG/PKCε通路有可能成为治疗NASH的新靶点。
作者:毛堂友;高康丽;赵唯含;王允亮;郭一;谢添弘;陈晨;谭祥;韩亚飞;李军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北长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5 mg/kg加5%葡萄糖溶液150 mL静脉滴注。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效果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柴胡汤与黄芪注射液疗效更佳,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脑外伤后综合征是轻度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本文应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搜集各类信息,对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审证治疗,都取得满意的疗效,说明中医诊治疾病,只有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才能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特点。
作者:孟宪慧;勾明会;张子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耿建国教授认为上下辨证是内科杂病辨治过程中的重要辨证方法,应提高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纲领地位,与八纲辨证结合,共同指导临床辨治。上下辨证思想有明确的理论源流,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辨病分上下可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机,并有助于治则、治法的确立。由于上下部位特性,临床疾病往往表现出虚实错杂,寒热夹杂的特点,因真假难辨临床诊治中多有误判。辨上热下寒证是上下辨证方法运用的典型体现,并将结合其干燥综合征与发作性晕厥各一例加以阐发。
作者:孙碧云;郑亚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附子一药用之得当则疗效可靠,然而其毒性也不容小觑。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多位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后都是通过解除附子的毒性而终获效。然而现有关附子类药物中毒的报道大多以急性中毒为主,于这方面的救治讨论较多,而对于附子慢性中毒的报道和研究却较少,本文分析讨论了附子慢性中毒的症状、体症、救治方法和愈后,并且从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出发,就附子运用的要点与同道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王明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结合中医络病、癥瘕、聚散理论,笔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基本病机是微型癥瘕痹阻肺络,该假说与西医的气道重构具有一致性。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本文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COPD辨证分型相结合,揭示了肺络微型癥瘕的内涵,为COPD的临床辨证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玮;王琦;吴海斌;张永生;焦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解毒逐瘀方保留灌肠干预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灌肠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灌肠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灌肠组为基础治疗(常规的保肝退黄支持抗炎等综合治疗)联合解毒逐瘀方灌肠。对照组则单纯为基础治疗,2组均治疗8周(1个疗程)后观察肝功能、凝血指标、血氨。结果灌肠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值-1.971,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796、-3.249、-3.426、-3.444、-3.513、-2.645,P<0.01)。结论解毒逐瘀方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氨,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张文思;杨宗国;陈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桂枝作为方名历史悠久,但作为药物名称则首现于唐代。将宋以前的医方与本草对照,发现宋以前多以桂、桂心为药名。宋以前桂类药物的药用部位是嫩枝的可能性较低,多为削去栓皮层的干皮或嫩枝皮;宋代开始出现以嫩枝入药现象,但未成主流;宋以后,嫩枝及嫩枝皮均可作桂枝入药。厘清“桂枝”名实,有助于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含“桂”方剂。
作者:赵艺涵;屈会化;赵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对于火热引起的出血,辨证的关键在于辨识火热之真假。郭立中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辨别真寒假热性出血的要点,包括出血的色泽、寒热相矛盾的证候、舌脉、患者的体质状况、发病诱因、治疗经过等方面,治疗上皆以温肾潜阳为大法,取效甚捷,兹选介这方面验案3则。
作者:王珊珊;朱琳;吴其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药注射剂突破了中医传统给药方式,已被众多医者与患者接受,尤其在急危重症抢救、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治疗中,具有其他剂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辨证、超剂量、超说明书等不规范使用的问题,严重影响用药安全与疗效。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应该重视突出中医特色,明确适应症,规范用药,同时应该重视上市后再评价,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贾海忠;赵进喜;梁腾霄;关秋红;肖永华;刘宁;黄茂;刘鑫源;王若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本文基于糖尿病及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糖尿病、抑郁症及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各自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认为糖尿病病机在于五脏同病,肝脾肾三脏为主,正虚与邪实互见;而在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病机中,其病变脏腑已延及于心、肝、脾、肾,病情进一步加重。肝脾肾同调理论可贯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始终,据此可把握糖尿病的主要矛盾,兼顾抑郁症的治疗,并提出了五步辨证法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在临床实施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左加成;于娜;赵丹丹;穆倩倩;张毅;安宏;马越;莫芳芳;高思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当归饮子对寻常型银屑病模型豚鼠皮肤神经酰胺( ceramide,Cer)含量、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干预影响。方法建立寻常型银屑病动物模型,分为当归饮子组、甲氨蝶呤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造模皮损部位Cer含量,逆转录PCR( RT-PCR)和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法检测造模皮损部位AQP-3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动物模型皮损与皮肤屏障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豚鼠耳部皮肤银屑病模型造模成功。模型对照组皮损中ELISA法检测Cer含量,以及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QP-3基因的蛋白表达均较低;当归饮子组与甲氨蝶呤组和各组中Cer含量、AQP-3基因蛋白表达增强(P<0.01),且当归饮子组较甲氨蝶呤组增强明显(P<0.01)。结论当归饮子能增强银屑病模型豚鼠皮肤Cer含量及AQP-3基因和蛋白表达,对改善银屑病动物模型的皮肤屏障功能作用确切,效果优于甲氨蝶呤组。
作者:文谦;李芳梅;杨志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