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

赵倩;刘莉;李莹;周燕;宁丹丹;戈明媚;吴新淮

关键词: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斑块类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 =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推法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行肝脏DCE-MRI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检查;B组采用高压注射对比剂检查.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均应用透视触发技术控制扫描启动时间采集肝脏动脉期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2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B两组肝脏动脉期图像测量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74、1.16、1.37,P >0.05).2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 >0.05),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P <0.05).结论在肝脏DCE-MRI中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能有效地获得优良的肝脏动脉期图像,其增强效果与高压注射法相仿.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李杨飞;王冬女;丁建荣;季文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周围间隙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招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非2型糖尿病志愿者200例为正常对照组,研究EPV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与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也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的MR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 观察组EPVS检查率高于对照组,MMSE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PVS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具有相关性;明确EPVS的MRI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沈礼利;涂昌灼;余琦;陈伟琼;劳彩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DWI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DWI 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DW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WI显示病变15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17例肿瘤平均ADC 值(1.61×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90×10-3mm2/s)(t =11.01,P <0.001).病理切片肿瘤由大量扩张的血管构成.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 表现与肿瘤富有血管成分有关,病灶ADC值较健侧增高,DWI呈等、低信号,有助于对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鹤翔;展金锋;李晓莉;徐琦;聂佩;刘浩;徐文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应用CT灌注和CTA研究尼莫地平对SAH的影响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价值研究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CT扫描检查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和异常阳性率.结果 两组诊断效果对比,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为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患者诊断效果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P <0.05).两组所用检测方法的异常阳性率,观察组阳性47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阴性3例,对照组12例;异常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76.00%,两组患者的异常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在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过程中,能够直观且准确的发现瓣膜钙化发生的部位和病变的程度.

    作者:翁文超;黄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原发肾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2例

    患者1 男,64岁.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于2011年10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及消瘦,无腰背部疼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无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肝功能及血沉正常.胸部DR片双肺正常.彩超检查:左肾中上极实质性低回声团块,5.6㎝×5.6㎝,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CT平扫左肾中上极实质性团块影,突向肾盂;增强扫描,肿瘤缓慢不均匀强化,后腹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诊断:左肾恶性肿瘤.

    作者:于 浩;温志红;王 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及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检查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脐血管前置的胎儿2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产前超声检查血管前置的诊断正确率为85.00%(17/20),超声检查与病理验证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孕妇的胎盘脐带入口和宫颈内口情况,加大血管前置的检出率.

    作者:李建华;魏皓楠;白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及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和CT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病灶部位情况以及主要征象,分析比较.结果 X线检查显示病灶共67处,CT检查显示病灶89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检查共76例患者表现为分叶征(85.39%),毛刺征73例(82.02%),棘样突起29例(32.58%),空洞征31例(34.83%),胸膜凹陷征27例(30.34%),空泡征及支气管征9例(10.11%),血管集束征32例(35.96%),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63例(70.79%),骨转移17例(19.10%),胸水16例(17.98%),CT检查主要征象例数与X线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灵敏度为93.42%,特异度为76.92%;X线检查灵敏度为70.31%,特异度为44.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特征.

    作者:许利平;侯勤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胃息肉的CT特征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26枚)经病理证实的胃息肉CT表现.结果16例肿瘤单发,5例多发,胃窦部14枚,胃体部9枚,胃底部3枚,有蒂12枚,无蒂14枚,肿瘤大小8.6~27.0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均为腔内生长,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胃息肉.结论 胃息肉常见于胃窦、胃体部,体积偏小,有蒂息肉均发生在胃窦部.所有GP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肿瘤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作者:舒月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方面的研究

    目的 通过测量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CT冠状面平均密度投影(AIP)以及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上尘肺大阴影,探讨CT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尘肺大阴影病例,对其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冠状面CT平均密度投影(AIP)、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大阴影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在大阴影评价方面,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和CT冠状面AIP图像三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薄层MPR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冠状面AIP可作尘肺大阴影评价方法,薄层MPR在大阴影评价方面不具有可靠性,AIP在评价尘肺大阴影的大小、形态方面优于MPR.

    作者:李巍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与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摄影和超声结合与增强磁共振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完成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40例.利用美国放射学院的BI-RADS分级,对比分析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错误率及敏感度.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0.00%、1.42%、15.71%、42.85%、37.14%.增强磁共振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7.85%、1.42%、10.71%、50.71%、37.14%.经卡方检验,P =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增强磁共振的准确度、Ⅳ类敏感度均高于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Ⅴ类敏感度两种方法相同.结论 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联合诊断.

    作者:张金英;戚元刚;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SWI与GRE-T2*WI序列用于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GRE-T2*WI)用于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33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资料,评估SWI及GRE T2*WI序列显示病灶的位置、数目及大小,并对所显示病变的大小及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明显高于GRE T2*WI(77:44,P <0.001);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尺寸明显大于GRE T2*WI(0.5cm ±0.14;0.3cm ±0.13,P <0.001).结论 SWI序列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较GRE T2*WI敏感,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或疑似患者进行常规MR检查时有必要添加SWI序列.

    作者:张小鹏;黄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方法就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准确性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都较高,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娜;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盆腔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36岁.10天前在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腰臀腿疼痛,伴腹股沟拘急,行走不利.在当地医院就诊,双侧腹股沟B超检查显示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双髋关节CT平扫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腰椎间盘CT平扫显示腰椎轻微骨质增生、腰3-骶1椎间盘膨出,予以弥可保片、妙纳片口服治疗,服用5天后症状稍缓解.现患者仍感左腰臀腿疼痛,腹股沟拘急,左下肢肿胀,今至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0/84mmHg.

    作者:蒋廷宠;毛小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 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邵思辉;杨蕾;李立会;革敏;瞿媛;陈桂萍;张浩;杨龙刚;蒋妮;李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 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1WI呈现混杂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1WI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新国;王兴华;刘丽;肖伟;陆云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