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娜;李静静
患者1 男,64岁.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于2011年10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及消瘦,无腰背部疼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无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肝功能及血沉正常.胸部DR片双肺正常.彩超检查:左肾中上极实质性低回声团块,5.6㎝×5.6㎝,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CT平扫左肾中上极实质性团块影,突向肾盂;增强扫描,肿瘤缓慢不均匀强化,后腹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诊断:左肾恶性肿瘤.
作者:于 浩;温志红;王 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可以为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带来便利,借助牙种植外科石膏模型、受试注塑模型以及颅骨颌骨标本获取三维图像.结果 所有被放射标记定位的CT模板都可以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中清晰呈现出来,为患者牙种植手术精确定位.结论 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与CT扫描技术联合运用为牙种植手术合理设计带来了便利.
作者:张欣;王广山;王雪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宫外孕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6例宫外孕患者行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超声对宫外孕检出率为99.1%高于阴道超声88.7%、腹部超声62.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阴道超声对宫外孕检出率也显著高于腹部超声(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分别为100.0%、91.8%高于腹部超声64.7(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为95.2%、76.2%、52.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对附件肿物检出率为91.5%、79.2%、58.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盆腔积液检出率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宫外孕的检出率较高,可弥补单纯阴道或腹部超声检查漏诊误诊之不足.
作者:俞勤辉;黄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27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曾呕吐一次,未予正规诊治,9天后头晕较前加重.入院体检:Romberg征(+),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均欠协调,巴宾斯基征、颈阻抗试验(-),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影像学表现:CT示后颅窝内占位性病变,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呈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6.0cm ×3.5cm × 5.0cm,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水肿,第四脑室轻度受压,幕上脑室略扩张,CT值范围66~85HU,当时诊断考虑小脑出血(图1).行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治疗期间行多次头颅CT复查,病变未见明显变化.14日后行头颅MRI检查示:后颅窝内占位,T1WI呈均匀高信号(图2),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3),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窄,幕上脑室扩张,DWI序列呈低信号(图5),ADC呈混杂高信号(图6),增强扫描病灶实体部分及边缘均未见强化(图7),诊断为亚急性期血肿可能大.手中所见:肿瘤位于后颅窝近枕骨大孔区,压迫延髓,呈囊实性,囊液呈黄褐色,肿瘤质地较软,粘稠,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病理示:光镜下HE染色图像,见大量均质红染无结构物及角化物,未见细胞成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图8).
作者:孟小丽;舒俊;任转琴;李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超声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髂腰肌囊扩张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30例髂腰肌囊扩张均发生于单侧,右侧21例,左侧9例,横径平均值为2.9cm(1.2~4.7cm),纵径平均值为5.7cm(3.8~7.5cm),其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囊性团块,囊壁薄,边界清晰,26例内透声良好,4例内见细密点状略强回声,其中2例可见条状分隔.18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21例可显示髋关节积液,18例可显示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积液相连通,3例可显示扩张髂腰肌囊向周围组织延伸.结论 超声检查无创易行,便捷经济,准确可靠,可对髂腰肌囊扩张做出较为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吴丽萍;孙英姿;姜士芹;马艳红;蒋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探讨使用3D STIR序列行腰骶神经根扫描中,静注GD-DTPA对比剂在显示神经根形态,以及背景抑制效果两方面探讨增强扫描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 对随机的20例行腰椎平扫加增强受检者进行两次3D STIR冠状位扫描,两次扫描分别在注射GD-DTPA对比剂前后进行,前后使用的序列设置相同,将使用平扫序列扫描得出的图像作为对照组,而增强扫描得到的图像作为实验组,扫描完成后在原始图像中分别在同一断层内测量增强前后3D STIR序列中的神经根信号强度(SI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SI肌肉),肾脏信号强度(SI肾脏),并计算出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比(SI神经/肌肉),应用SPSS 22.0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通过4等级评分法比较两组序列对神经根形态的显示以及背景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SI神经根(2157.750 ±11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SI神经根(1507.785 ±568.875),实验组中SI肌肉(170.335 ±121.665)、SI肾脏(100.370 ±75.860)等背景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中的SI肌肉(275.520 ±201.480)和SI肾脏(505.330 ±392.260),实验组中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SI神经/SI肌肉(14.055 ±8.210)高于对照组(7.520 ±3.590),经过t检验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对于腰骶丛神经的形态观察(2.167 ±0.516 vs 1.899 ±0.343,P <0.01)以及背景抑制的评分(2.242 ±0.453 vs 1.548 ±0.533,P <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增强3D STIR序列相对平扫序列,神经根信号强度更高,对神经根解剖形态细节的显示能力更强,同时对比平扫具有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可以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疾病的一种更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程浩;利晞;黄勇;林建华;李树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癌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其意义,评估DWI的ADC值作为PCa疗效监测分析指标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学证实的42例PCa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测量治疗前后癌区的ADC值及患者血清PSA水平,对治疗前后ADC值和血清PSA水平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与PSA值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癌区的ADC值(0.6629 ±0.13)×10-3mm2/s、PSA值(65.7579 ±38.08)μg/L;治疗后ADC值(1.0031 ±0.22)×10-3mm2/s、PSA值为(10.4945 ±23.82)μg/L,癌区的ADC值和PSA值治疗前后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治疗前后癌区ADC值变化与PSA水平变化间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本组病例结果表明ADC值可用于临床PCa内分泌治疗的疗效监测,作为疗效检测指标PSA有益的补充,在PCa内分泌治疗的监测与疗效评估中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PCa内分泌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与PSA值变化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顾伟光;赵文露;钱林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观察相应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43例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途径包括:腹壁动脉(14例)、旋髂浅动脉(14例)、腰动脉(6例)、股深动脉(13例)、膝关节支(16例)、穿支动脉(10例), CTA对其显示率分别为100%、100%、67%、100%、69%、30%;DSA显示率分别为100%、100%、83%、100%、88%、80%.结论 256层CT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为领;董致成;冯丽;王涛;王学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 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邵思辉;杨蕾;李立会;革敏;瞿媛;陈桂萍;张浩;杨龙刚;蒋妮;李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扫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次进行UE扫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两种超声扫描方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中对乳腺肿块良性与恶性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UE比值法在乳腺肿块病情的诊断中明显的优于常规超声诊断,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谢莹;范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价值研究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CT扫描检查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和异常阳性率.结果 两组诊断效果对比,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为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患者诊断效果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P <0.05).两组所用检测方法的异常阳性率,观察组阳性47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阴性3例,对照组12例;异常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76.00%,两组患者的异常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在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过程中,能够直观且准确的发现瓣膜钙化发生的部位和病变的程度.
作者:翁文超;黄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与CA153检测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人员CA153含量.结果 恶性肿块组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良性肿块组患者和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检查.结论 超声和CA153检测的联用为诊断乳腺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者的结合不仅加大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海芬;刘爱花;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