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莹;范晓燕
目的 探索静息态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疼痛在脑功能区的反映,及脑区自发神经活动强度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脑机制.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3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及对照组(health control group,HC组)13名健康人群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扫描后的图像采用基于MATLAB 2010平台的SPM 8及REST 1.8处理.1)计算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并比较LDH组与HC组脑区变化的差异;2)将ALFF有显著性差异的所有脑区选为感兴趣区,以信号峰值坐标为中心提取感兴趣区内ALFF平均值,对感兴趣区ALFF平均值与LDH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与HC组相比,LDH组患者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sensory /motor cortex, S1/M1)、右额下回、右颞上回、右颞下回/梭状回、左颞下回/梭状回、左海马旁回ALFF值显著增高,P <0.05,K >40,未校正;而PCC、左岛叶、双侧基底节、双侧前额叶中部、右缘上回/颞中回、左小脑后叶ALFF值明显减低,P <0.05,K>40,未校正;2)VAS评分与右侧S1/M1、PCC、左侧岛叶、左侧基底节、右侧基底节、右侧颞下回/梭状回ALFF平均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2、0.621、0.662、0.468、0.677、0.580,P <0.05.结论 LDH所致疼痛引起广泛的脑功能区ALFF的异常,涉及疼痛感觉、运动、情绪及记忆、认知等多个维度.右侧S1/M1、PCC、左侧岛叶、双侧基底节、右侧颞下回/梭状回ALFF平均值与疼痛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提示可能通过上述脑区自发神经活动的强度客观反映患者疼痛程度.
作者:张川;胡海;王雪梅;李兵;杨汉丰;徐晓雪;郭志伟;邓婷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脑淋巴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淋巴瘤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病例的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特征,并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8例,脑膜瘤10例进行DWI及增强扫描对比分析.结果 5例淋巴瘤,单发3例,多发2例,共计病灶数8个,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1例2个病灶表现为T2WI低信号;DWI上2个病灶呈低信号,1个病灶为等信号,余病灶呈高信号表现,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欠均质,余强化均匀,DWI与增强对照,测得肿瘤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66 ±0.10)×10-3mm2/s,其中有3个病灶累及邻近脑膜,致脑膜增厚、强化;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强化,DWI上呈低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93 ±0.13)×10-3mm2/s;髓母细胞瘤呈中-明显强化,DWI上呈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71 ±0.11)×10-3mm2/s;脑膜瘤呈中-明显强化,6例出现脑膜尾征, DWI上5例为等信号,3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稍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07 ±0.22)×10-3mm2/s.淋巴瘤的ADC值低,其次是髓母;强化程度上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高,其次是淋巴瘤.结论 应用DWI结合增强扫描对幕下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莉;陈涛;任转勤;索凌云;习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MRI扫描的67例疑诊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比较DWI(b =800,1500,2000s/mm2)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结果 高b值DW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及AUC面积均高于常规b值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b =1500s/mm2)诊断前列腺癌敏感度高于DWI(b =2000s/mm2).结论 高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1500s/mm2是诊断相对更佳的选择.
作者:王旭;孟宪平;费锋;姜岐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1WI、T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 =8.32,P <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 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 表现,常规MRI、DWI 及ADC 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胡苗苗;吕璐璐;李梅;吴世勇;郑银元;师毅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X线摄影和超声结合与增强磁共振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完成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40例.利用美国放射学院的BI-RADS分级,对比分析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错误率及敏感度.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0.00%、1.42%、15.71%、42.85%、37.14%.增强磁共振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7.85%、1.42%、10.71%、50.71%、37.14%.经卡方检验,P =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增强磁共振的准确度、Ⅳ类敏感度均高于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Ⅴ类敏感度两种方法相同.结论 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联合诊断.
作者:张金英;戚元刚;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宫外孕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6例宫外孕患者行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超声对宫外孕检出率为99.1%高于阴道超声88.7%、腹部超声62.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阴道超声对宫外孕检出率也显著高于腹部超声(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分别为100.0%、91.8%高于腹部超声64.7(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对孕囊直径≤20mm检出率为95.2%、76.2%、52.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超声、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对附件肿物检出率为91.5%、79.2%、58.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盆腔积液检出率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宫外孕的检出率较高,可弥补单纯阴道或腹部超声检查漏诊误诊之不足.
作者:俞勤辉;黄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检查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脐血管前置的胎儿2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产前超声检查血管前置的诊断正确率为85.00%(17/20),超声检查与病理验证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孕妇的胎盘脐带入口和宫颈内口情况,加大血管前置的检出率.
作者:李建华;魏皓楠;白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5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同时与单纯进行经腹超声诊断方式进行比较,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经腹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8.18%,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36%,说明联合诊断准确率相比单纯经腹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P <0.05.结论 对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采取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
作者:唐玉峰;吴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56岁.因不慎摔倒,左肘部着地后左侧尺骨鹰嘴骨折来我院就诊,自述自幼走路摇摆,学步晚,30年前出现四肢伸直活动受限,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查体:四肢肌肉萎缩,肌张力明显减低,伸曲受限,四肢骨干增粗,头颅畸形,无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沉正常,碱性磷酸酶167U/L.头颅、中轴骨、四肢螺旋CT示:长管状骨:四肢长管状骨普遍性对称性皮质增厚,髓腔狭窄,以骨干中段较为明显,增粗的骨表面不规则、花边样,外环可见棉絮状和毛玻璃状改变,环内CT减低,值约-80~-106.
作者:汤奉琼;王汝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 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 ±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 ±0.29)×10-3mm2/s(P <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观察相应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43例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途径包括:腹壁动脉(14例)、旋髂浅动脉(14例)、腰动脉(6例)、股深动脉(13例)、膝关节支(16例)、穿支动脉(10例), CTA对其显示率分别为100%、100%、67%、100%、69%、30%;DSA显示率分别为100%、100%、83%、100%、88%、80%.结论 256层CT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为领;董致成;冯丽;王涛;王学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与CA153检测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人员CA153含量.结果 恶性肿块组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良性肿块组患者和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检查.结论 超声和CA153检测的联用为诊断乳腺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者的结合不仅加大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海芬;刘爱花;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180例,对其进行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颈椎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 相对角37°~98°,平均66°;过屈过伸功能位后伸角46°~88°,平均65°;前屈角为83°~157°,平均127°,后移者7例,过屈位椎体前移者108例,其中还有些椎体前移及部分椎体后移者3例,过伸位椎体后移者122例,椎体移动的患者为109例.颈椎混乱的状况主要发生在C2~C3和C3~C4的范围内,在这之中仅仅有3个位于在C4~C5.过屈过伸位棘突距离的变化,过伸位棘突无法靠紧者有62例;过屈位显示棘突不能分离者15例.结论 过屈过伸功能位可以显示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不能出现的颈椎不稳和功能变化.
作者:覃爱同;黄德芳;胡涛;权建渊;李双军;马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CI)后大脑功能的重塑对患者的感觉运动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亦会导致病理性损害.到目前为止,其重塑和对功能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静息态fMRI作为一种无创且能直观显示脑区活动的技术,已经成为评估大脑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为SCI后脑网络及功能连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SCI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