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覃爱同;黄德芳;胡涛;权建渊;李双军;马君

关键词:颈椎动力位, X线检查, 颈椎病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180例,对其进行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颈椎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 相对角37°~98°,平均66°;过屈过伸功能位后伸角46°~88°,平均65°;前屈角为83°~157°,平均127°,后移者7例,过屈位椎体前移者108例,其中还有些椎体前移及部分椎体后移者3例,过伸位椎体后移者122例,椎体移动的患者为109例.颈椎混乱的状况主要发生在C2~C3和C3~C4的范围内,在这之中仅仅有3个位于在C4~C5.过屈过伸位棘突距离的变化,过伸位棘突无法靠紧者有62例;过屈位显示棘突不能分离者15例.结论 过屈过伸功能位可以显示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不能出现的颈椎不稳和功能变化.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 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1WI呈现混杂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1WI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新国;王兴华;刘丽;肖伟;陆云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原发肾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2例

    患者1 男,64岁.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于2011年10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及消瘦,无腰背部疼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无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肝功能及血沉正常.胸部DR片双肺正常.彩超检查:左肾中上极实质性低回声团块,5.6㎝×5.6㎝,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CT平扫左肾中上极实质性团块影,突向肾盂;增强扫描,肿瘤缓慢不均匀强化,后腹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诊断:左肾恶性肿瘤.

    作者:于 浩;温志红;王 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超声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髂腰肌囊扩张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30例髂腰肌囊扩张均发生于单侧,右侧21例,左侧9例,横径平均值为2.9cm(1.2~4.7cm),纵径平均值为5.7cm(3.8~7.5cm),其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囊性团块,囊壁薄,边界清晰,26例内透声良好,4例内见细密点状略强回声,其中2例可见条状分隔.18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21例可显示髋关节积液,18例可显示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积液相连通,3例可显示扩张髂腰肌囊向周围组织延伸.结论 超声检查无创易行,便捷经济,准确可靠,可对髂腰肌囊扩张做出较为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吴丽萍;孙英姿;姜士芹;马艳红;蒋雪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胃息肉的CT特征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26枚)经病理证实的胃息肉CT表现.结果16例肿瘤单发,5例多发,胃窦部14枚,胃体部9枚,胃底部3枚,有蒂12枚,无蒂14枚,肿瘤大小8.6~27.0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均为腔内生长,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胃息肉.结论 胃息肉常见于胃窦、胃体部,体积偏小,有蒂息肉均发生在胃窦部.所有GP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肿瘤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作者:舒月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5年7月,经过病理证实的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结果 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中,单纯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2例,高分辨率CT和MRI平扫检查2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单纯位于鼓室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同时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2例听小骨、半规管、面神经管鼓室段及迷路段侵蚀破坏,1例耳蜗、前庭、内听道及乙状窦前壁破坏.MRI扫描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DWI表现为环状高信号,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减少误诊.

    作者:梅继新;杨明慧;刘玲莉;黄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增强3D STIR序列在3.0T MRI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图像质量评估和应用价值讨论

    目的 研究探讨使用3D STIR序列行腰骶神经根扫描中,静注GD-DTPA对比剂在显示神经根形态,以及背景抑制效果两方面探讨增强扫描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 对随机的20例行腰椎平扫加增强受检者进行两次3D STIR冠状位扫描,两次扫描分别在注射GD-DTPA对比剂前后进行,前后使用的序列设置相同,将使用平扫序列扫描得出的图像作为对照组,而增强扫描得到的图像作为实验组,扫描完成后在原始图像中分别在同一断层内测量增强前后3D STIR序列中的神经根信号强度(SI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SI肌肉),肾脏信号强度(SI肾脏),并计算出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比(SI神经/肌肉),应用SPSS 22.0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通过4等级评分法比较两组序列对神经根形态的显示以及背景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SI神经根(2157.750 ±11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SI神经根(1507.785 ±568.875),实验组中SI肌肉(170.335 ±121.665)、SI肾脏(100.370 ±75.860)等背景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中的SI肌肉(275.520 ±201.480)和SI肾脏(505.330 ±392.260),实验组中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SI神经/SI肌肉(14.055 ±8.210)高于对照组(7.520 ±3.590),经过t检验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对于腰骶丛神经的形态观察(2.167 ±0.516 vs 1.899 ±0.343,P <0.01)以及背景抑制的评分(2.242 ±0.453 vs 1.548 ±0.533,P <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增强3D STIR序列相对平扫序列,神经根信号强度更高,对神经根解剖形态细节的显示能力更强,同时对比平扫具有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可以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疾病的一种更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程浩;利晞;黄勇;林建华;李树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大13.2cm×12.0cm×11.4cm,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军燕;孙延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扫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次进行UE扫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两种超声扫描方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中对乳腺肿块良性与恶性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UE比值法在乳腺肿块病情的诊断中明显的优于常规超声诊断,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谢莹;范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 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 ±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 ±0.29)×10-3mm2/s(P <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方法就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准确性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都较高,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娜;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识别椎体以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识别椎体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接诊的8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及表面三维成像检查,以识别胎儿椎体,记录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析不同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置.结果 80例胎儿脊髓圆锥的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水平基本相同,二维超声与三维表面成像获得的脊髓圆锥末端至骶尾部后一个骨化中心段内椎体个数分布相同,Kappa值为1.0(≥0.75),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22~35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于L1~L4椎体,各孕周的脊髓圆锥椎体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孕23周、24周胎儿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其余各孕周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孕28~35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孕22~27周胎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孕30~35周的脊髓圆锥椎体位置分布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脊髓圆锥椎体位置与孕妇孕周存在正相关关系,R =0.815,P<0.05.结论 对中晚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形态,识别脊髓圆锥位置,二维超声检查与表面三维超声成像结合,能够提高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程起;陈明;王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 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邵思辉;杨蕾;李立会;革敏;瞿媛;陈桂萍;张浩;杨龙刚;蒋妮;李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老年腰椎QCT骨密度测量及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应用QCT测量武进区城乡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掌握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发病情况,分析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对武进区600例城乡志愿者行上腹部低剂量QCT扫描,测量腰椎骨密度,记录脊柱骨折发生情况,依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四组,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脊柱骨折发生情况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绘制脊柱脆性骨折发生部位统计图.结果 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4.83%(149/600),严重骨质疏松组脊柱脆性骨折检出率(54.5%)高,其次为骨质疏松组(15.5%),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P =0.1328),而脊柱脆性骨折发病情况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0.01).脊柱脆性骨折主要位于L1、T12、L2,检出率分别为31.14%、29.5%和11.48%.结论 QCT测量腰椎BMD为OP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脊柱脆性骨折及预测骨折再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脊柱脆性骨折的发病率与OP严重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

    作者:赵林芬;许绍奇;陈天风;李卫东;程晓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及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5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同时与单纯进行经腹超声诊断方式进行比较,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经腹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8.18%,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36%,说明联合诊断准确率相比单纯经腹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P <0.05.结论 对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采取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

    作者:唐玉峰;吴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