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分析

陈新国;王兴华;刘丽;肖伟;陆云锋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膝关节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 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1WI呈现混杂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1WI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 =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倩;刘莉;李莹;周燕;宁丹丹;戈明媚;吴新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A153检测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A153检测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人员CA153含量.结果 恶性肿块组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良性肿块组患者和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检查.结论 超声和CA153检测的联用为诊断乳腺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者的结合不仅加大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海芬;刘爱花;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 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邵思辉;杨蕾;李立会;革敏;瞿媛;陈桂萍;张浩;杨龙刚;蒋妮;李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检查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脐血管前置的胎儿2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产前超声检查血管前置的诊断正确率为85.00%(17/20),超声检查与病理验证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孕妇的胎盘脐带入口和宫颈内口情况,加大血管前置的检出率.

    作者:李建华;魏皓楠;白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畸形子宫早孕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给予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无痛人流术),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和术后第4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4周时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无痛人流术,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对于畸形子宫早孕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人流不全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也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蕾;柳燕飞;张艺;伍宏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脊髓损伤后大脑网络连接变化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CI)后大脑功能的重塑对患者的感觉运动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亦会导致病理性损害.到目前为止,其重塑和对功能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静息态fMRI作为一种无创且能直观显示脑区活动的技术,已经成为评估大脑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为SCI后脑网络及功能连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SCI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 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1WI呈现混杂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1WI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新国;王兴华;刘丽;肖伟;陆云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8 F-FDG PET/CT对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特征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分析

    目的 分析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MEC)的CT资料.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4~71岁,中位年龄45.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CT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右侧8个,左侧12个,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1个,深叶6个,跨深、浅叶3个.肿瘤大径约0.6~3.8cm,平均(2.0 ±0.2)cm;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5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不光整12例,其中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4例,局部皮肤受侵3例,下颌后静脉被包埋2例;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4例(70%).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2例,低密度8例;病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65%)、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3例.结论 腮腺浅叶、单发、侵袭性生长、强化明显、伴有囊腔形成的肿块以及伴有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MEC的诊断,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邱焕;江明祥;邵国良;程国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可以为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带来便利,借助牙种植外科石膏模型、受试注塑模型以及颅骨颌骨标本获取三维图像.结果 所有被放射标记定位的CT模板都可以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中清晰呈现出来,为患者牙种植手术精确定位.结论 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与CT扫描技术联合运用为牙种植手术合理设计带来了便利.

    作者:张欣;王广山;王雪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有助于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鉴别诊断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结直肠神经鞘瘤和25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MSCT影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二者影像学特征,ROC曲线分析阳性指标用于鉴别的效能.结果 相对结直肠间质瘤而言,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直径小(2.5 ±1.3,t =3.850,P <0.001),结肠来源(75%vs 16%,χ2=14.272,P <0.001),圆形(68.8%vs 36%,χ2=4.188,P =0.041),边缘光滑(68.8%vs 32%,χ2=5.299,P =0.021),均质(93.8%vs 48%, χ2=9.081,P =0.003),较少发生囊变(12.5%vs 60%,χ2=9.069,P =0.003)、坏死(6.25% vs 44%,χ2=6.716,P =0.010),轻中度强化(87.5%vs 52%,χ2=5.468,P =0.019),区域淋巴结肿大(31.3%vs 0,χ2=8.898,P =0.003).两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有无钙化、表面溃疡、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T测量的肿瘤大径4.4cm为佳界值,鉴别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22/25)和87.5%(14/16),曲线下面积(AUC)=0.915.结论 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特征表现为结肠来源体积较小的肿瘤,边缘光滑,均质,较少发生囊变和坏死,可伴区域淋巴结肿大.

    作者:陶超超;陈自谦;许尚文;梁礼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盆腔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36岁.10天前在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腰臀腿疼痛,伴腹股沟拘急,行走不利.在当地医院就诊,双侧腹股沟B超检查显示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双髋关节CT平扫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腰椎间盘CT平扫显示腰椎轻微骨质增生、腰3-骶1椎间盘膨出,予以弥可保片、妙纳片口服治疗,服用5天后症状稍缓解.现患者仍感左腰臀腿疼痛,腹股沟拘急,左下肢肿胀,今至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0/84mmHg.

    作者:蒋廷宠;毛小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典型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27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曾呕吐一次,未予正规诊治,9天后头晕较前加重.入院体检:Romberg征(+),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均欠协调,巴宾斯基征、颈阻抗试验(-),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影像学表现:CT示后颅窝内占位性病变,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呈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6.0cm ×3.5cm × 5.0cm,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水肿,第四脑室轻度受压,幕上脑室略扩张,CT值范围66~85HU,当时诊断考虑小脑出血(图1).行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治疗期间行多次头颅CT复查,病变未见明显变化.14日后行头颅MRI检查示:后颅窝内占位,T1WI呈均匀高信号(图2),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3),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窄,幕上脑室扩张,DWI序列呈低信号(图5),ADC呈混杂高信号(图6),增强扫描病灶实体部分及边缘均未见强化(图7),诊断为亚急性期血肿可能大.手中所见:肿瘤位于后颅窝近枕骨大孔区,压迫延髓,呈囊实性,囊液呈黄褐色,肿瘤质地较软,粘稠,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病理示:光镜下HE染色图像,见大量均质红染无结构物及角化物,未见细胞成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图8).

    作者:孟小丽;舒俊;任转琴;李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56层CTA对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评价

    目的 应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观察相应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43例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途径包括:腹壁动脉(14例)、旋髂浅动脉(14例)、腰动脉(6例)、股深动脉(13例)、膝关节支(16例)、穿支动脉(10例), CTA对其显示率分别为100%、100%、67%、100%、69%、30%;DSA显示率分别为100%、100%、83%、100%、88%、80%.结论 256层CT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为领;董致成;冯丽;王涛;王学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手推法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行肝脏DCE-MRI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检查;B组采用高压注射对比剂检查.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均应用透视触发技术控制扫描启动时间采集肝脏动脉期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2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B两组肝脏动脉期图像测量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74、1.16、1.37,P >0.05).2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 >0.05),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P <0.05).结论在肝脏DCE-MRI中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能有效地获得优良的肝脏动脉期图像,其增强效果与高压注射法相仿.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李杨飞;王冬女;丁建荣;季文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