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典型表皮样囊肿1例

孟小丽;舒俊;任转琴;李文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 不典型, 影像学表现
摘要:患者女,27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曾呕吐一次,未予正规诊治,9天后头晕较前加重.入院体检:Romberg征(+),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均欠协调,巴宾斯基征、颈阻抗试验(-),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影像学表现:CT示后颅窝内占位性病变,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呈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6.0cm ×3.5cm × 5.0cm,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水肿,第四脑室轻度受压,幕上脑室略扩张,CT值范围66~85HU,当时诊断考虑小脑出血(图1).行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治疗期间行多次头颅CT复查,病变未见明显变化.14日后行头颅MRI检查示:后颅窝内占位,T1WI呈均匀高信号(图2),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3),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窄,幕上脑室扩张,DWI序列呈低信号(图5),ADC呈混杂高信号(图6),增强扫描病灶实体部分及边缘均未见强化(图7),诊断为亚急性期血肿可能大.手中所见:肿瘤位于后颅窝近枕骨大孔区,压迫延髓,呈囊实性,囊液呈黄褐色,肿瘤质地较软,粘稠,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病理示:光镜下HE染色图像,见大量均质红染无结构物及角化物,未见细胞成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图8).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方法就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准确性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都较高,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娜;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有助于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鉴别诊断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结直肠神经鞘瘤和25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MSCT影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二者影像学特征,ROC曲线分析阳性指标用于鉴别的效能.结果 相对结直肠间质瘤而言,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直径小(2.5 ±1.3,t =3.850,P <0.001),结肠来源(75%vs 16%,χ2=14.272,P <0.001),圆形(68.8%vs 36%,χ2=4.188,P =0.041),边缘光滑(68.8%vs 32%,χ2=5.299,P =0.021),均质(93.8%vs 48%, χ2=9.081,P =0.003),较少发生囊变(12.5%vs 60%,χ2=9.069,P =0.003)、坏死(6.25% vs 44%,χ2=6.716,P =0.010),轻中度强化(87.5%vs 52%,χ2=5.468,P =0.019),区域淋巴结肿大(31.3%vs 0,χ2=8.898,P =0.003).两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有无钙化、表面溃疡、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T测量的肿瘤大径4.4cm为佳界值,鉴别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22/25)和87.5%(14/16),曲线下面积(AUC)=0.915.结论 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特征表现为结肠来源体积较小的肿瘤,边缘光滑,均质,较少发生囊变和坏死,可伴区域淋巴结肿大.

    作者:陶超超;陈自谦;许尚文;梁礼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8 F-FDG PET/CT对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特征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1WI、T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 =8.32,P <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 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 表现,常规MRI、DWI 及ADC 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胡苗苗;吕璐璐;李梅;吴世勇;郑银元;师毅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周围间隙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招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非2型糖尿病志愿者200例为正常对照组,研究EPV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与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也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的MR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 观察组EPVS检查率高于对照组,MMSE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PVS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具有相关性;明确EPVS的MRI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沈礼利;涂昌灼;余琦;陈伟琼;劳彩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纱布瘤1例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应用CT灌注和CTA研究尼莫地平对SAH的影响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A153检测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A153检测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人员CA153含量.结果 恶性肿块组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良性肿块组患者和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检查.结论 超声和CA153检测的联用为诊断乳腺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者的结合不仅加大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海芬;刘爱花;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及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 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1WI呈现混杂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1WI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新国;王兴华;刘丽;肖伟;陆云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识别椎体以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识别椎体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接诊的8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及表面三维成像检查,以识别胎儿椎体,记录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析不同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置.结果 80例胎儿脊髓圆锥的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水平基本相同,二维超声与三维表面成像获得的脊髓圆锥末端至骶尾部后一个骨化中心段内椎体个数分布相同,Kappa值为1.0(≥0.75),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22~35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于L1~L4椎体,各孕周的脊髓圆锥椎体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孕23周、24周胎儿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其余各孕周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孕28~35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孕22~27周胎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孕30~35周的脊髓圆锥椎体位置分布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脊髓圆锥椎体位置与孕妇孕周存在正相关关系,R =0.815,P<0.05.结论 对中晚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形态,识别脊髓圆锥位置,二维超声检查与表面三维超声成像结合,能够提高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程起;陈明;王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CT、MRI表现

    目的 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且确诊的30例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接受CT检查,19例患者接受MRI检查,均经病理切片诊断确诊;肿瘤分布位置方面,皮肤及皮下组织共有12例,鞍区5例,卵巢4例,乳腺4例,子宫阔韧带、纵膈、阴茎、回盲部、舌、膀胱各有1例.影像学图像中可见,实性包块15例,囊实性包块10例,囊性包块5例;CT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6.67%,MRI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为中等,分别出现7例、5例漏诊病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并不十分理想,需依靠病理诊断进行终确诊.

    作者:陈孟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基于低频振幅的脑静息态fMRI研究

    目的 探索静息态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疼痛在脑功能区的反映,及脑区自发神经活动强度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脑机制.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3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及对照组(health control group,HC组)13名健康人群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扫描后的图像采用基于MATLAB 2010平台的SPM 8及REST 1.8处理.1)计算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并比较LDH组与HC组脑区变化的差异;2)将ALFF有显著性差异的所有脑区选为感兴趣区,以信号峰值坐标为中心提取感兴趣区内ALFF平均值,对感兴趣区ALFF平均值与LDH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与HC组相比,LDH组患者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sensory /motor cortex, S1/M1)、右额下回、右颞上回、右颞下回/梭状回、左颞下回/梭状回、左海马旁回ALFF值显著增高,P <0.05,K >40,未校正;而PCC、左岛叶、双侧基底节、双侧前额叶中部、右缘上回/颞中回、左小脑后叶ALFF值明显减低,P <0.05,K>40,未校正;2)VAS评分与右侧S1/M1、PCC、左侧岛叶、左侧基底节、右侧基底节、右侧颞下回/梭状回ALFF平均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2、0.621、0.662、0.468、0.677、0.580,P <0.05.结论 LDH所致疼痛引起广泛的脑功能区ALFF的异常,涉及疼痛感觉、运动、情绪及记忆、认知等多个维度.右侧S1/M1、PCC、左侧岛叶、双侧基底节、右侧颞下回/梭状回ALFF平均值与疼痛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提示可能通过上述脑区自发神经活动的强度客观反映患者疼痛程度.

    作者:张川;胡海;王雪梅;李兵;杨汉丰;徐晓雪;郭志伟;邓婷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手推法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行肝脏DCE-MRI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检查;B组采用高压注射对比剂检查.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均应用透视触发技术控制扫描启动时间采集肝脏动脉期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2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B两组肝脏动脉期图像测量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74、1.16、1.37,P >0.05).2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 >0.05),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P <0.05).结论在肝脏DCE-MRI中采用手推注射对比剂结合透视触发技术,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能有效地获得优良的肝脏动脉期图像,其增强效果与高压注射法相仿.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李杨飞;王冬女;丁建荣;季文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方面的研究

    目的 通过测量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CT冠状面平均密度投影(AIP)以及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上尘肺大阴影,探讨CT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尘肺大阴影病例,对其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冠状面CT平均密度投影(AIP)、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大阴影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在大阴影评价方面,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和CT冠状面AIP图像三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薄层MPR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冠状面AIP可作尘肺大阴影评价方法,薄层MPR在大阴影评价方面不具有可靠性,AIP在评价尘肺大阴影的大小、形态方面优于MPR.

    作者:李巍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5年7月,经过病理证实的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结果 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中,单纯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2例,高分辨率CT和MRI平扫检查2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单纯位于鼓室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同时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2例听小骨、半规管、面神经管鼓室段及迷路段侵蚀破坏,1例耳蜗、前庭、内听道及乙状窦前壁破坏.MRI扫描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DWI表现为环状高信号,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减少误诊.

    作者:梅继新;杨明慧;刘玲莉;黄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