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纱布瘤1例

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关键词:腹腔, 纱布瘤, 磁共振成像
摘要: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分析

    目的 分析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MEC)的CT资料.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4~71岁,中位年龄45.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CT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右侧8个,左侧12个,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1个,深叶6个,跨深、浅叶3个.肿瘤大径约0.6~3.8cm,平均(2.0 ±0.2)cm;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5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不光整12例,其中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4例,局部皮肤受侵3例,下颌后静脉被包埋2例;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4例(70%).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2例,低密度8例;病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65%)、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3例.结论 腮腺浅叶、单发、侵袭性生长、强化明显、伴有囊腔形成的肿块以及伴有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MEC的诊断,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邱焕;江明祥;邵国良;程国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纱布瘤1例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8 F-FDG PET/CT对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特征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与CA153检测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与CA153检测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人员CA153含量.结果 恶性肿块组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良性肿块组患者和对照组女性的血清CA15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项检查.结论 超声和CA153检测的联用为诊断乳腺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二者的结合不仅加大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海芬;刘爱花;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高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MRI扫描的67例疑诊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比较DWI(b =800,1500,2000s/mm2)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结果 高b值DW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及AUC面积均高于常规b值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b =1500s/mm2)诊断前列腺癌敏感度高于DWI(b =2000s/mm2).结论 高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1500s/mm2是诊断相对更佳的选择.

    作者:王旭;孟宪平;费锋;姜岐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56层CTA对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评价

    目的 应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下肢动脉闭塞的部位,观察相应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43例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途径包括:腹壁动脉(14例)、旋髂浅动脉(14例)、腰动脉(6例)、股深动脉(13例)、膝关节支(16例)、穿支动脉(10例), CTA对其显示率分别为100%、100%、67%、100%、69%、30%;DSA显示率分别为100%、100%、83%、100%、88%、80%.结论 256层CT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为领;董致成;冯丽;王涛;王学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1WI、T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 =8.32,P <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 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 表现,常规MRI、DWI 及ADC 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胡苗苗;吕璐璐;李梅;吴世勇;郑银元;师毅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与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摄影和超声结合与增强磁共振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完成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40例.利用美国放射学院的BI-RADS分级,对比分析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错误率及敏感度.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0.00%、1.42%、15.71%、42.85%、37.14%.增强磁共振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7.85%、1.42%、10.71%、50.71%、37.14%.经卡方检验,P =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增强磁共振的准确度、Ⅳ类敏感度均高于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Ⅴ类敏感度两种方法相同.结论 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联合诊断.

    作者:张金英;戚元刚;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可以为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带来便利,借助牙种植外科石膏模型、受试注塑模型以及颅骨颌骨标本获取三维图像.结果 所有被放射标记定位的CT模板都可以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中清晰呈现出来,为患者牙种植手术精确定位.结论 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与CT扫描技术联合运用为牙种植手术合理设计带来了便利.

    作者:张欣;王广山;王雪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方法就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准确性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都较高,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娜;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DWI及增强扫描对幕下原发淋巴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脑淋巴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淋巴瘤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病例的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特征,并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8例,脑膜瘤10例进行DWI及增强扫描对比分析.结果 5例淋巴瘤,单发3例,多发2例,共计病灶数8个,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1例2个病灶表现为T2WI低信号;DWI上2个病灶呈低信号,1个病灶为等信号,余病灶呈高信号表现,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欠均质,余强化均匀,DWI与增强对照,测得肿瘤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66 ±0.10)×10-3mm2/s,其中有3个病灶累及邻近脑膜,致脑膜增厚、强化;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强化,DWI上呈低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93 ±0.13)×10-3mm2/s;髓母细胞瘤呈中-明显强化,DWI上呈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71 ±0.11)×10-3mm2/s;脑膜瘤呈中-明显强化,6例出现脑膜尾征, DWI上5例为等信号,3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稍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07 ±0.22)×10-3mm2/s.淋巴瘤的ADC值低,其次是髓母;强化程度上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高,其次是淋巴瘤.结论 应用DWI结合增强扫描对幕下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莉;陈涛;任转勤;索凌云;习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应用CT灌注和CTA研究尼莫地平对SAH的影响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周围间隙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脑小血管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招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非2型糖尿病志愿者200例为正常对照组,研究EPV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与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也通过发生率来明确EPVS的MR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 观察组EPVS检查率高于对照组,MMSE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PVS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具有相关性;明确EPVS的MRI评价可作为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沈礼利;涂昌灼;余琦;陈伟琼;劳彩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及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和CT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病灶部位情况以及主要征象,分析比较.结果 X线检查显示病灶共67处,CT检查显示病灶89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检查共76例患者表现为分叶征(85.39%),毛刺征73例(82.02%),棘样突起29例(32.58%),空洞征31例(34.83%),胸膜凹陷征27例(30.34%),空泡征及支气管征9例(10.11%),血管集束征32例(35.96%),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63例(70.79%),骨转移17例(19.10%),胸水16例(17.98%),CT检查主要征象例数与X线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灵敏度为93.42%,特异度为76.92%;X线检查灵敏度为70.31%,特异度为44.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特征.

    作者:许利平;侯勤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及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腔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附5例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 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 ±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 ±0.29)×10-3mm2/s(P <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