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目的 研究探讨使用3D STIR序列行腰骶神经根扫描中,静注GD-DTPA对比剂在显示神经根形态,以及背景抑制效果两方面探讨增强扫描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 对随机的20例行腰椎平扫加增强受检者进行两次3D STIR冠状位扫描,两次扫描分别在注射GD-DTPA对比剂前后进行,前后使用的序列设置相同,将使用平扫序列扫描得出的图像作为对照组,而增强扫描得到的图像作为实验组,扫描完成后在原始图像中分别在同一断层内测量增强前后3D STIR序列中的神经根信号强度(SI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SI肌肉),肾脏信号强度(SI肾脏),并计算出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比(SI神经/肌肉),应用SPSS 22.0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通过4等级评分法比较两组序列对神经根形态的显示以及背景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SI神经根(2157.750 ±11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SI神经根(1507.785 ±568.875),实验组中SI肌肉(170.335 ±121.665)、SI肾脏(100.370 ±75.860)等背景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中的SI肌肉(275.520 ±201.480)和SI肾脏(505.330 ±392.260),实验组中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SI神经/SI肌肉(14.055 ±8.210)高于对照组(7.520 ±3.590),经过t检验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对于腰骶丛神经的形态观察(2.167 ±0.516 vs 1.899 ±0.343,P <0.01)以及背景抑制的评分(2.242 ±0.453 vs 1.548 ±0.533,P <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增强3D STIR序列相对平扫序列,神经根信号强度更高,对神经根解剖形态细节的显示能力更强,同时对比平扫具有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可以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疾病的一种更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程浩;利晞;黄勇;林建华;李树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及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和CT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病灶部位情况以及主要征象,分析比较.结果 X线检查显示病灶共67处,CT检查显示病灶89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检查共76例患者表现为分叶征(85.39%),毛刺征73例(82.02%),棘样突起29例(32.58%),空洞征31例(34.83%),胸膜凹陷征27例(30.34%),空泡征及支气管征9例(10.11%),血管集束征32例(35.96%),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63例(70.79%),骨转移17例(19.10%),胸水16例(17.98%),CT检查主要征象例数与X线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灵敏度为93.42%,特异度为76.92%;X线检查灵敏度为70.31%,特异度为44.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特征.
作者:许利平;侯勤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肝脓肿患者120例,行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A组69个脓肿,B组67个脓肿,A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和穿刺2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无行穿刺3次的患者,B组穿刺3次成功率为4.48%(3个脓肿);A组的整体治愈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P >0.05);A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5例,发生率为8.33%,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1例,引流不通畅者2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2例;B组60例肝脓肿穿刺引流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者共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发生药物渗漏者2例,引流不通畅者3例,腹腔中伴有出血者1例,A、B两组穿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3,P >0.05).结论 CT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整体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超声相对而言费用更低、且更加方便,穿刺时间更短.
作者:陈晓阳;诸绍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诊断方法就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出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准确性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都较高,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娜;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畸形子宫早孕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给予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无痛人流术),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和术后第4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4周时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无痛人流术,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对于畸形子宫早孕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人流不全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也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蕾;柳燕飞;张艺;伍宏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36岁.10天前在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腰臀腿疼痛,伴腹股沟拘急,行走不利.在当地医院就诊,双侧腹股沟B超检查显示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双髋关节CT平扫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腰椎间盘CT平扫显示腰椎轻微骨质增生、腰3-骶1椎间盘膨出,予以弥可保片、妙纳片口服治疗,服用5天后症状稍缓解.现患者仍感左腰臀腿疼痛,腹股沟拘急,左下肢肿胀,今至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0/84mmHg.
作者:蒋廷宠;毛小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牙种植外科前三维影像中放射定位标记模板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可以为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带来便利,借助牙种植外科石膏模型、受试注塑模型以及颅骨颌骨标本获取三维图像.结果 所有被放射标记定位的CT模板都可以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中清晰呈现出来,为患者牙种植手术精确定位.结论 放射标记定位模板技术与CT扫描技术联合运用为牙种植手术合理设计带来了便利.
作者:张欣;王广山;王雪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MEC)的CT资料.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4~71岁,中位年龄45.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CT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右侧8个,左侧12个,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1个,深叶6个,跨深、浅叶3个.肿瘤大径约0.6~3.8cm,平均(2.0 ±0.2)cm;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5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不光整12例,其中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4例,局部皮肤受侵3例,下颌后静脉被包埋2例;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4例(70%).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2例,低密度8例;病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65%)、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3例.结论 腮腺浅叶、单发、侵袭性生长、强化明显、伴有囊腔形成的肿块以及伴有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MEC的诊断,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邱焕;江明祥;邵国良;程国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5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同时与单纯进行经腹超声诊断方式进行比较,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经腹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8.18%,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36%,说明联合诊断准确率相比单纯经腹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P <0.05.结论 对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采取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
作者:唐玉峰;吴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CI)后大脑功能的重塑对患者的感觉运动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亦会导致病理性损害.到目前为止,其重塑和对功能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静息态fMRI作为一种无创且能直观显示脑区活动的技术,已经成为评估大脑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为SCI后脑网络及功能连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SCI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 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邵思辉;杨蕾;李立会;革敏;瞿媛;陈桂萍;张浩;杨龙刚;蒋妮;李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DWI 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DW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WI显示病变15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17例肿瘤平均ADC 值(1.61×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90×10-3mm2/s)(t =11.01,P <0.001).病理切片肿瘤由大量扩张的血管构成.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 表现与肿瘤富有血管成分有关,病灶ADC值较健侧增高,DWI呈等、低信号,有助于对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鹤翔;展金锋;李晓莉;徐琦;聂佩;刘浩;徐文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28例,对其MRI检查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PCNSL中,单发19例(67.86%),多发9例(32.14%),数目2~4个,共有病灶47个,T1WI呈稍低信号18个(64.29%)、等信号5个(17.86%)、稍高信号3个(10.71%)、高信号2个(7.14%);T2WI呈稍低信号7个(25.00%)、等信号4个(14.29%)、稍高信号15个(53.57%),其中1个病灶中心出现囊变及1个弥漫性浸润病灶呈高信号,信号特点与脑膜瘤类似.结论PCNSL大多数都是发于大脑半球、脑室周围或者是胼胝体附近,MRI表现具有多重性,但是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作者:冯洁;叶勇军;舒恩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