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营;孙媛媛;王海霞;王立忠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GRE-T2*WI)用于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33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资料,评估SWI及GRE T2*WI序列显示病灶的位置、数目及大小,并对所显示病变的大小及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明显高于GRE T2*WI(77:44,P <0.001);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尺寸明显大于GRE T2*WI(0.5cm ±0.14;0.3cm ±0.13,P <0.001).结论 SWI序列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较GRE T2*WI敏感,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或疑似患者进行常规MR检查时有必要添加SWI序列.
作者:张小鹏;黄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及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和CT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病灶部位情况以及主要征象,分析比较.结果 X线检查显示病灶共67处,CT检查显示病灶89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检查共76例患者表现为分叶征(85.39%),毛刺征73例(82.02%),棘样突起29例(32.58%),空洞征31例(34.83%),胸膜凹陷征27例(30.34%),空泡征及支气管征9例(10.11%),血管集束征32例(35.96%),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63例(70.79%),骨转移17例(19.10%),胸水16例(17.98%),CT检查主要征象例数与X线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8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灵敏度为93.42%,特异度为76.92%;X线检查灵敏度为70.31%,特异度为44.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4排CT对周围型肺癌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特征.
作者:许利平;侯勤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DWI 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DW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WI显示病变15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17例肿瘤平均ADC 值(1.61×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90×10-3mm2/s)(t =11.01,P <0.001).病理切片肿瘤由大量扩张的血管构成.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 表现与肿瘤富有血管成分有关,病灶ADC值较健侧增高,DWI呈等、低信号,有助于对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鹤翔;展金锋;李晓莉;徐琦;聂佩;刘浩;徐文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大13.2cm×12.0cm×11.4cm,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军燕;孙延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测量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CT冠状面平均密度投影(AIP)以及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上尘肺大阴影,探讨CT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尘肺大阴影病例,对其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冠状面CT平均密度投影(AIP)、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大阴影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在大阴影评价方面,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和CT冠状面AIP图像三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薄层MPR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冠状面AIP可作尘肺大阴影评价方法,薄层MPR在大阴影评价方面不具有可靠性,AIP在评价尘肺大阴影的大小、形态方面优于MPR.
作者:李巍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1 男,64岁.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于2011年10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及消瘦,无腰背部疼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无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肝功能及血沉正常.胸部DR片双肺正常.彩超检查:左肾中上极实质性低回声团块,5.6㎝×5.6㎝,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CT平扫左肾中上极实质性团块影,突向肾盂;增强扫描,肿瘤缓慢不均匀强化,后腹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诊断:左肾恶性肿瘤.
作者:于 浩;温志红;王 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180例,对其进行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颈椎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 相对角37°~98°,平均66°;过屈过伸功能位后伸角46°~88°,平均65°;前屈角为83°~157°,平均127°,后移者7例,过屈位椎体前移者108例,其中还有些椎体前移及部分椎体后移者3例,过伸位椎体后移者122例,椎体移动的患者为109例.颈椎混乱的状况主要发生在C2~C3和C3~C4的范围内,在这之中仅仅有3个位于在C4~C5.过屈过伸位棘突距离的变化,过伸位棘突无法靠紧者有62例;过屈位显示棘突不能分离者15例.结论 过屈过伸功能位可以显示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不能出现的颈椎不稳和功能变化.
作者:覃爱同;黄德芳;胡涛;权建渊;李双军;马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56岁.因不慎摔倒,左肘部着地后左侧尺骨鹰嘴骨折来我院就诊,自述自幼走路摇摆,学步晚,30年前出现四肢伸直活动受限,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查体:四肢肌肉萎缩,肌张力明显减低,伸曲受限,四肢骨干增粗,头颅畸形,无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沉正常,碱性磷酸酶167U/L.头颅、中轴骨、四肢螺旋CT示:长管状骨:四肢长管状骨普遍性对称性皮质增厚,髓腔狭窄,以骨干中段较为明显,增粗的骨表面不规则、花边样,外环可见棉絮状和毛玻璃状改变,环内CT减低,值约-80~-106.
作者:汤奉琼;王汝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QCT测量武进区城乡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掌握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发病情况,分析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对武进区600例城乡志愿者行上腹部低剂量QCT扫描,测量腰椎骨密度,记录脊柱骨折发生情况,依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四组,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脊柱骨折发生情况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绘制脊柱脆性骨折发生部位统计图.结果 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4.83%(149/600),严重骨质疏松组脊柱脆性骨折检出率(54.5%)高,其次为骨质疏松组(15.5%),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P =0.1328),而脊柱脆性骨折发病情况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0.01).脊柱脆性骨折主要位于L1、T12、L2,检出率分别为31.14%、29.5%和11.48%.结论 QCT测量腰椎BMD为OP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脊柱脆性骨折及预测骨折再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脊柱脆性骨折的发病率与OP严重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
作者:赵林芬;许绍奇;陈天风;李卫东;程晓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畸形子宫早孕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给予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无痛人流术),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和术后第4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4周时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无痛人流术,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对于畸形子宫早孕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人流不全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也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蕾;柳燕飞;张艺;伍宏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大SUV值分别为6.56 ±3.64和5.35 ±2.41,P =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 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
作者:王志忠;苏家贵;欧阳晓辉;周晓红;刘晓飞;何宝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5年7月,经过病理证实的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结果 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中,单纯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2例,高分辨率CT和MRI平扫检查2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单纯位于鼓室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同时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2例听小骨、半规管、面神经管鼓室段及迷路段侵蚀破坏,1例耳蜗、前庭、内听道及乙状窦前壁破坏.MRI扫描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DWI表现为环状高信号,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减少误诊.
作者:梅继新;杨明慧;刘玲莉;黄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图像及病理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总结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结果 9例位于右肺,3例位于左肺.3例病灶边缘光整,4例边缘不光整、毛糙,3例呈浅分叶,2例长毛刺.病灶边缘呈现桃尖征4例,平直征2例,病灶下缘散在结节征3例.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肿块实性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延迟性持续强化,其内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观察其CT征象,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性,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陈明;王艳艳;蒋小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检查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脐血管前置的胎儿2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产前超声检查血管前置的诊断正确率为85.00%(17/20),超声检查与病理验证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孕妇的胎盘脐带入口和宫颈内口情况,加大血管前置的检出率.
作者:李建华;魏皓楠;白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探讨使用3D STIR序列行腰骶神经根扫描中,静注GD-DTPA对比剂在显示神经根形态,以及背景抑制效果两方面探讨增强扫描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 对随机的20例行腰椎平扫加增强受检者进行两次3D STIR冠状位扫描,两次扫描分别在注射GD-DTPA对比剂前后进行,前后使用的序列设置相同,将使用平扫序列扫描得出的图像作为对照组,而增强扫描得到的图像作为实验组,扫描完成后在原始图像中分别在同一断层内测量增强前后3D STIR序列中的神经根信号强度(SI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SI肌肉),肾脏信号强度(SI肾脏),并计算出神经根/腰大肌信号强度比(SI神经/肌肉),应用SPSS 22.0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通过4等级评分法比较两组序列对神经根形态的显示以及背景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SI神经根(2157.750 ±11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SI神经根(1507.785 ±568.875),实验组中SI肌肉(170.335 ±121.665)、SI肾脏(100.370 ±75.860)等背景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中的SI肌肉(275.520 ±201.480)和SI肾脏(505.330 ±392.260),实验组中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SI神经/SI肌肉(14.055 ±8.210)高于对照组(7.520 ±3.590),经过t检验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对于腰骶丛神经的形态观察(2.167 ±0.516 vs 1.899 ±0.343,P <0.01)以及背景抑制的评分(2.242 ±0.453 vs 1.548 ±0.533,P <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增强3D STIR序列相对平扫序列,神经根信号强度更高,对神经根解剖形态细节的显示能力更强,同时对比平扫具有更好的背景抑制效果,可以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疾病的一种更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程浩;利晞;黄勇;林建华;李树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