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肾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2例

于 浩;温志红;王 蕊

关键词:肾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患者1 男,64岁.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于2011年10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及消瘦,无腰背部疼痛及肉眼血尿,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无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肝功能及血沉正常.胸部DR片双肺正常.彩超检查:左肾中上极实质性低回声团块,5.6㎝×5.6㎝,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CT平扫左肾中上极实质性团块影,突向肾盂;增强扫描,肿瘤缓慢不均匀强化,后腹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诊断:左肾恶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 =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倩;刘莉;李莹;周燕;宁丹丹;戈明媚;吴新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腔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附5例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组5例左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左侧股深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主干1例,臀上动脉分支1例,腓动脉分支1例,均行相关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行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及造影表现进行选择.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DSA造影假性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囊状突起.血管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见动脉瘤及其供血动脉消失,5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随防2~15个月,均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卫;王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高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MRI扫描的67例疑诊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比较DWI(b =800,1500,2000s/mm2)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结果 高b值DW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及AUC面积均高于常规b值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b =1500s/mm2)诊断前列腺癌敏感度高于DWI(b =2000s/mm2).结论 高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1500s/mm2是诊断相对更佳的选择.

    作者:王旭;孟宪平;费锋;姜岐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与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摄影和超声结合与增强磁共振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完成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40例.利用美国放射学院的BI-RADS分级,对比分析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错误率及敏感度.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0.00%、1.42%、15.71%、42.85%、37.14%.增强磁共振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7.85%、1.42%、10.71%、50.71%、37.14%.经卡方检验,P =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增强磁共振的准确度、Ⅳ类敏感度均高于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Ⅴ类敏感度两种方法相同.结论 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联合诊断.

    作者:张金英;戚元刚;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胃息肉的CT特征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26枚)经病理证实的胃息肉CT表现.结果16例肿瘤单发,5例多发,胃窦部14枚,胃体部9枚,胃底部3枚,有蒂12枚,无蒂14枚,肿瘤大小8.6~27.0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均为腔内生长,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胃息肉.结论 胃息肉常见于胃窦、胃体部,体积偏小,有蒂息肉均发生在胃窦部.所有GP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肿瘤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作者:舒月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28例,对其MRI检查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PCNSL中,单发19例(67.86%),多发9例(32.14%),数目2~4个,共有病灶47个,T1WI呈稍低信号18个(64.29%)、等信号5个(17.86%)、稍高信号3个(10.71%)、高信号2个(7.14%);T2WI呈稍低信号7个(25.00%)、等信号4个(14.29%)、稍高信号15个(53.57%),其中1个病灶中心出现囊变及1个弥漫性浸润病灶呈高信号,信号特点与脑膜瘤类似.结论PCNSL大多数都是发于大脑半球、脑室周围或者是胼胝体附近,MRI表现具有多重性,但是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作者:冯洁;叶勇军;舒恩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方面的研究

    目的 通过测量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CT冠状面平均密度投影(AIP)以及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上尘肺大阴影,探讨CT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尘肺大阴影病例,对其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冠状面CT平均密度投影(AIP)、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大阴影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在大阴影评价方面,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和CT冠状面AIP图像三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薄层MPR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冠状面AIP可作尘肺大阴影评价方法,薄层MPR在大阴影评价方面不具有可靠性,AIP在评价尘肺大阴影的大小、形态方面优于MPR.

    作者:李巍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00例女性在乳腺癌筛查中可疑乳腺结节和明显肿块者进行超声检查,共查出乳腺肿块465例,其中246例接受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筛查中,乳腺肿块465例,接受手术246例,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为42例.42例乳腺癌患者中,36例为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 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吴凤妹;王芳;彭永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纱布瘤1例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 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 ±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 ±0.29)×10-3mm2/s(P <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脊髓损伤后大脑网络连接变化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CI)后大脑功能的重塑对患者的感觉运动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亦会导致病理性损害.到目前为止,其重塑和对功能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静息态fMRI作为一种无创且能直观显示脑区活动的技术,已经成为评估大脑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为SCI后脑网络及功能连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SCI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DWI的ADC值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癌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其意义,评估DWI的ADC值作为PCa疗效监测分析指标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学证实的42例PCa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测量治疗前后癌区的ADC值及患者血清PSA水平,对治疗前后ADC值和血清PSA水平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与PSA值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癌区的ADC值(0.6629 ±0.13)×10-3mm2/s、PSA值(65.7579 ±38.08)μg/L;治疗后ADC值(1.0031 ±0.22)×10-3mm2/s、PSA值为(10.4945 ±23.82)μg/L,癌区的ADC值和PSA值治疗前后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治疗前后癌区ADC值变化与PSA水平变化间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本组病例结果表明ADC值可用于临床PCa内分泌治疗的疗效监测,作为疗效检测指标PSA有益的补充,在PCa内分泌治疗的监测与疗效评估中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PCa内分泌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与PSA值变化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顾伟光;赵文露;钱林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用在孕晚期前置胎盘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5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同时与单纯进行经腹超声诊断方式进行比较,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经腹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8.18%,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36%,说明联合诊断准确率相比单纯经腹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P <0.05.结论 对孕晚期前置胎盘患者采取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

    作者:唐玉峰;吴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180例,对其进行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颈椎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 相对角37°~98°,平均66°;过屈过伸功能位后伸角46°~88°,平均65°;前屈角为83°~157°,平均127°,后移者7例,过屈位椎体前移者108例,其中还有些椎体前移及部分椎体后移者3例,过伸位椎体后移者122例,椎体移动的患者为109例.颈椎混乱的状况主要发生在C2~C3和C3~C4的范围内,在这之中仅仅有3个位于在C4~C5.过屈过伸位棘突距离的变化,过伸位棘突无法靠紧者有62例;过屈位显示棘突不能分离者15例.结论 过屈过伸功能位可以显示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不能出现的颈椎不稳和功能变化.

    作者:覃爱同;黄德芳;胡涛;权建渊;李双军;马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图像及病理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总结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结果 9例位于右肺,3例位于左肺.3例病灶边缘光整,4例边缘不光整、毛糙,3例呈浅分叶,2例长毛刺.病灶边缘呈现桃尖征4例,平直征2例,病灶下缘散在结节征3例.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肿块实性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延迟性持续强化,其内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观察其CT征象,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性,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陈明;王艳艳;蒋小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DWI及增强扫描对幕下原发淋巴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脑淋巴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淋巴瘤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病例的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特征,并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8例,脑膜瘤10例进行DWI及增强扫描对比分析.结果 5例淋巴瘤,单发3例,多发2例,共计病灶数8个,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1例2个病灶表现为T2WI低信号;DWI上2个病灶呈低信号,1个病灶为等信号,余病灶呈高信号表现,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欠均质,余强化均匀,DWI与增强对照,测得肿瘤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66 ±0.10)×10-3mm2/s,其中有3个病灶累及邻近脑膜,致脑膜增厚、强化;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强化,DWI上呈低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93 ±0.13)×10-3mm2/s;髓母细胞瘤呈中-明显强化,DWI上呈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71 ±0.11)×10-3mm2/s;脑膜瘤呈中-明显强化,6例出现脑膜尾征, DWI上5例为等信号,3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稍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07 ±0.22)×10-3mm2/s.淋巴瘤的ADC值低,其次是髓母;强化程度上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高,其次是淋巴瘤.结论 应用DWI结合增强扫描对幕下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莉;陈涛;任转勤;索凌云;习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