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

吴丽萍;孙英姿;姜士芹;马艳红;蒋雪梅

关键词:髂腰肌囊扩张,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超声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髂腰肌囊扩张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30例髂腰肌囊扩张均发生于单侧,右侧21例,左侧9例,横径平均值为2.9cm(1.2~4.7cm),纵径平均值为5.7cm(3.8~7.5cm),其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囊性团块,囊壁薄,边界清晰,26例内透声良好,4例内见细密点状略强回声,其中2例可见条状分隔.18例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21例可显示髋关节积液,18例可显示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积液相连通,3例可显示扩张髂腰肌囊向周围组织延伸.结论 超声检查无创易行,便捷经济,准确可靠,可对髂腰肌囊扩张做出较为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健;王仲朴;李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1例

    患者女,56岁.因不慎摔倒,左肘部着地后左侧尺骨鹰嘴骨折来我院就诊,自述自幼走路摇摆,学步晚,30年前出现四肢伸直活动受限,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查体:四肢肌肉萎缩,肌张力明显减低,伸曲受限,四肢骨干增粗,头颅畸形,无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沉正常,碱性磷酸酶167U/L.头颅、中轴骨、四肢螺旋CT示:长管状骨:四肢长管状骨普遍性对称性皮质增厚,髓腔狭窄,以骨干中段较为明显,增粗的骨表面不规则、花边样,外环可见棉絮状和毛玻璃状改变,环内CT减低,值约-80~-106.

    作者:汤奉琼;王汝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目的 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 <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作者:胡贤铧;胡云地;曹志刚;祝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识别椎体以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识别椎体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接诊的8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及表面三维成像检查,以识别胎儿椎体,记录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析不同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置.结果 80例胎儿脊髓圆锥的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水平基本相同,二维超声与三维表面成像获得的脊髓圆锥末端至骶尾部后一个骨化中心段内椎体个数分布相同,Kappa值为1.0(≥0.75),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22~35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于L1~L4椎体,各孕周的脊髓圆锥椎体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孕23周、24周胎儿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其余各孕周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孕28~35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孕22~27周胎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孕30~35周的脊髓圆锥椎体位置分布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脊髓圆锥椎体位置与孕妇孕周存在正相关关系,R =0.815,P<0.05.结论 对中晚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形态,识别脊髓圆锥位置,二维超声检查与表面三维超声成像结合,能够提高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程起;陈明;王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监测下畸形子宫早孕无痛人流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畸形子宫早孕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给予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无痛人流术),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和术后第4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不全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3个月的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4周时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无痛人流术,超声监测下行无痛人流术对于畸形子宫早孕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人流不全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也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蕾;柳燕飞;张艺;伍宏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颅后窝积液患儿100例,观察颅后窝积液的变化以及胎儿的变化情况.结果 早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是25周,迟是41周,其中19~32周积液的量多.动态观察中发现了积液量的变化特点,第一次发现的积液孕周比较小,随后发现积液量会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临近足月时积液量又会逐渐减少.观察发现积液达到15mm以上,将出生后颅脑积液和新生儿畸形率可能性大.结论 在产前超声检查出现存在疑问时,采用MRI检查可清楚观察到脑部发育和小脑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作者:胡振芳;张海燕;张晓斌;刘志宝;杨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及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融合断层显像(SPECT/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PECT/CT 与同期 MR骶髂关节图像,分别进行图像判读、分期、临床符合度分析.结果SPECT/CT分级如下:0级:1例,1级:8例,2级:26例,3级:21例,4级:11例.MR分级如下:0级:3例,1级:5例,2级:23例,3级:25例,4级:11例.结论 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患者分期无明显差异,SPECT/CT的骨代谢活跃情况更患者符合临床症状,有利于临床进行诊疗监测.

    作者:李成;王妮;王喆;李桂玉;汪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高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MRI扫描的67例疑诊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比较DWI(b =800,1500,2000s/mm2)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结果 高b值DW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及AUC面积均高于常规b值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b =1500s/mm2)诊断前列腺癌敏感度高于DWI(b =2000s/mm2).结论 高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1500s/mm2是诊断相对更佳的选择.

    作者:王旭;孟宪平;费锋;姜岐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 =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倩;刘莉;李莹;周燕;宁丹丹;戈明媚;吴新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应用CT灌注和CTA研究尼莫地平对SAH的影响

    目的 尼莫地平是一种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疗法,对SAH兔模型,使用功能性CT成像研究尼莫地平的作用.方法 在52只新西兰怀孕中诱导SAH兔子随机分为2组:治疗(尼莫地平)或对照组(无治疗).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用于测量SAH后基线水平,10,30和60min的CBF和基底动脉直径,以及第3,5,7,9和16天.结果 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SAH后(P <0.05).当血管痉挛>15%时,尼莫地平组的CB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干,小脑,枕叶脑和深部灰质(P <0.05).尼莫地平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动物显示:1)平均基底动脉直径增加;2)增加平均CBF,尽管延迟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这些数据为未来研究比较了SAH新疗法与尼莫地平疗效的依据.

    作者:曹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扫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次进行UE扫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两种超声扫描方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中对乳腺肿块良性与恶性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UE比值法在乳腺肿块病情的诊断中明显的优于常规超声诊断,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谢莹;范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脐血管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检查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脐血管前置的胎儿20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产前超声检查血管前置的诊断正确率为85.00%(17/20),超声检查与病理验证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孕妇的胎盘脐带入口和宫颈内口情况,加大血管前置的检出率.

    作者:李建华;魏皓楠;白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1WI、T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 =8.32,P <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 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 表现,常规MRI、DWI 及ADC 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胡苗苗;吕璐璐;李梅;吴世勇;郑银元;师毅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DCT诊断

    目的 探讨MD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s)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0年11月~2016年6月21例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资料,均行MDCT检查.结果 21例病例中,功能性肿瘤13例,非功能性8例;其中神经内分泌瘤17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CT平扫12例为实性,9例为囊实性;三期增强扫描示16例呈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神经内分泌瘤主要表现为明显强化,内分泌癌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内分泌瘤的强化方式多较均匀,内分泌癌强化欠均匀,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DC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帮助临床进行治疗.

    作者:杨哲;朱建忠;王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利用光子双源CT行脑灌注扫描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中的护理技术.方法 对47例行脑灌注成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扫描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选择静脉注射部位并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检查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状况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50例患者检查前碘过敏试验均呈阴性.49例患者一次完成灌注检查;1例因对比剂外渗、重新选择注射静脉后完成灌注检查;其中,30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18例出现一过性的热感;1例头晕、恶心、面部轻微潮红,经心理护理,症状消失;1例出现荨麻疹,静注地塞米松10mg,皮疹渐消退.1例对比剂渗入皮下,用50%硫酸镁冷湿敷后吸收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严格的护理流程是CT脑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闫欣;路园园;王冠武;黄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SWI与GRE-T2*WI序列用于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GRE-T2*WI)用于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33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资料,评估SWI及GRE T2*WI序列显示病灶的位置、数目及大小,并对所显示病变的大小及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明显高于GRE T2*WI(77:44,P <0.001);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尺寸明显大于GRE T2*WI(0.5cm ±0.14;0.3cm ±0.13,P <0.001).结论 SWI序列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较GRE T2*WI敏感,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或疑似患者进行常规MR检查时有必要添加SWI序列.

    作者:张小鹏;黄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 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 ±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 ±0.29)×10-3mm2/s(P <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作者:黄俊珊;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周丽娟;黄小锦;罗爱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老年腰椎QCT骨密度测量及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应用QCT测量武进区城乡中老年人腰椎骨密度,掌握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发病情况,分析骨质疏松症与脊柱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对武进区600例城乡志愿者行上腹部低剂量QCT扫描,测量腰椎骨密度,记录脊柱骨折发生情况,依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四组,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脊柱骨折发生情况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绘制脊柱脆性骨折发生部位统计图.结果 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4.83%(149/600),严重骨质疏松组脊柱脆性骨折检出率(54.5%)高,其次为骨质疏松组(15.5%),四组间骨密度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P =0.1328),而脊柱脆性骨折发病情况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0.01).脊柱脆性骨折主要位于L1、T12、L2,检出率分别为31.14%、29.5%和11.48%.结论 QCT测量腰椎BMD为OP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脊柱脆性骨折及预测骨折再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脊柱脆性骨折的发病率与OP严重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

    作者:赵林芬;许绍奇;陈天风;李卫东;程晓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在颈椎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180例,对其进行动力位X线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颈椎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 相对角37°~98°,平均66°;过屈过伸功能位后伸角46°~88°,平均65°;前屈角为83°~157°,平均127°,后移者7例,过屈位椎体前移者108例,其中还有些椎体前移及部分椎体后移者3例,过伸位椎体后移者122例,椎体移动的患者为109例.颈椎混乱的状况主要发生在C2~C3和C3~C4的范围内,在这之中仅仅有3个位于在C4~C5.过屈过伸位棘突距离的变化,过伸位棘突无法靠紧者有62例;过屈位显示棘突不能分离者15例.结论 过屈过伸功能位可以显示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不能出现的颈椎不稳和功能变化.

    作者:覃爱同;黄德芳;胡涛;权建渊;李双军;马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纱布瘤1例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下腹包块,伴间歇性腹部胀痛不适6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史:2015年行剖腹产手术,大出血并输血.MRI示:左上腹见大小约5.5cm×5.2cm×4.8cm的类圆形长T1(图1)长T2(图2)信号影与小肠关系密切,T2WI其内见条片状等-低信号,DWI(图3)呈高信号,夹杂斑片状低信号影,肿块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图4)边缘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未见强化.

    作者:白玉凤;罗雅萍;陈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