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戚瑞祥(综述);游向东(审校)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应变
摘要: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随访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级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征象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6例患者16个病灶,横径大径约20~70m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7例,以囊性为主的4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5例。动态增强示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的8例;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的8例。 G1级肿瘤9个,G2级肿瘤5个,G3级肿瘤2个,肿瘤级别与肿瘤大小、内部成分、强化方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较大的肿瘤易囊变,肿瘤病理分级往往较高。

    作者:段小玲;陈自谦;许尚文;张志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中孕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经羊水细胞、脐血细胞及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为非整倍体异常的38例胎儿早中孕期(11~28周)产前超声异常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8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非整倍体异常的胎儿中超声显示异常32例(84.2%,32/38),包括21-三体17例(17/23)、18-三体11例(11/11)、13-三体2例(2/2),45,X 2例(2/2)。其中单发畸形10例(31.2%,10/32),多发畸形12例(37.6%,12/32),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10例(31.2%,10/32)。18-三体、13-三体、45,X胎儿均有超声结构异常,18-三体胎儿中8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21-三体胎儿中10例,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异常,7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38例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以心脏畸形检出例数居多(31.5%,12/38),而颈部淋巴水囊瘤是45,X胎儿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论非整倍体异常胎儿常伴有异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部分还有相应的典型超声畸形谱和超声软指标,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对于非整倍体异常胎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秋妍;张茜;郭红梅;曾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大腿上段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加重1周”于2009年2月入院。患者分别于10年、5年前曾因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及复发在外院手术,病理结果不祥,在第2次手术后第二年,再次出现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约鸽蛋大小,无明显疼痛,无局部红肿,劳累后肿块加大,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近期自觉右大腿内侧肿块逐渐增大,近1周自觉增大明显,增大至梨大小。既往体格健康,无其他重大脏器疾患史。体格检查: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右大腿上段内侧陈旧性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右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缘隆起,约6 cm ×8 cm大小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可,质韧,有压痛,表面无红肿,右髋活动无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右足无麻木,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正常。

    作者:梁晓超;赵振华;王伯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在我院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中出现搏动性腹部包块18例,5例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2例因剧烈腹部疼痛就诊;2)病理分类:本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真性动脉瘤12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8例;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在1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中瘤壁附有血栓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地诊断腹主动脉瘤,而且还被用于临床病例的动态观察,具有价格低廉、准确和重复性好等优势。

    作者:方丽妮;陶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平;袁瑞;吴猛;周如海;兰宇鹏;鲍迎春;方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行MSCT平扫检查诊断消化道枣核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33例,异物的性质、部位以及并发症均得到内镜或手术证实。结果1)异物部位:食管6例,胃窦9例,小肠12例,结肠和直肠各3例;2)横断面显示异物的形态:圆形1例,梭形32例;3)异物内部结构:中空24例,密实9例;4)并发症:消化道穿孔12例,肠梗阻9例。结论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部位、性质及并发症的诊断敏感且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作者:陈国平;闫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目的:总结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ALCAP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ALCAPA患儿共71例。根据年龄将本研究对象分成婴儿组(年龄≤1岁)40例,年长儿组(年龄>1岁)31例,对两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内开口显示率及左冠状动脉内逆向血流信号显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儿组左心室扩张程度较年长儿组更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右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枝血管明显减少( P均<0.001);年长儿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婴儿组宽( P <0.05);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掌握不同年龄段ALCAPA小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洪雯静;吴兰平;张玉奇;孙锟;陈国珍;张志芳;陈丽君;金启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弓上CTA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弓上动脉检查中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8例疑似颈部动脉疾病患者行低剂量对比剂弓上动脉CTA检查,将图像传输GE AW4.4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分析及三维成像。结果148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优者126例(85.1%),图像质量为良者22例(14.9%)。结论低剂量弓上 CTA 明显降低了对比剂剂量(约37.5%),可清楚显示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需要。

    作者:宇文谦;高培毅;崔凯;张玉梅;石玉铸;王春立;刘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频超声对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选取37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无钙化结节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超声特点。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结节小( P >0.05);病例组结节:纵横比>1,彩色多普勒结节血供的类型,边界模糊,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后方伴衰减,III~VII区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例组:纵横比>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4%和97.3%;极低回声伴衰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4.2%和100.0%;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1.4%和91.9%;中心血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2.9%和81.1%。结论纵横比>1、极低回声伴衰减、中心血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钙化,有助于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

    作者:张萍;李杰;张鹏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纵隔滑膜肉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短2月余,活动后加重,伴有左侧背部疼痛”就诊。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CT平扫显示纵隔左旁一不均质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与邻近肺组织边界不清,大截面约12.7cm ×8.4cm,宽基底与纵隔相连,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略高密度灶及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不均质明显强化,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强化,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左肺部分组织压迫性不张,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显示(图1)。

    作者:张苗;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MRI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

    目的:探讨MRI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腔内肿块呈混杂信号影,7例肿瘤形态似“蜂窝”状或“葡萄”状,9例在肿块周围、子宫腔内及肌层可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6例宫旁两侧可见增多、迂曲血管影,增强扫描后9例病灶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其中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病灶中央可见血管样强化的“血湖”状表现,3例显示病灶侵犯、突破浆膜层。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宙;杨敏洁;易芹芹;冯霞;龚静山;黄国鑫;徐坚民;唐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LGA微球在显像和治疗方面的多重应用

    超声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增强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与X线或核磁共振共振增强相比,超声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作为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好的材料之一,能制备成包裹各种药物和其他物质的纳米级或微米级微球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亲水性修饰和联接靶向配体,能顺利穿过肿瘤血管内皮间隙到达病灶边缘和内部,同时通过与其他技术如核磁共振、荧光、放疗、光声成像等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显影和治疗,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副作用。当前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像,而是同时联合两种或更多种成像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增强或荧光显影的结合,能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另一方面通过高频聚焦超声治疗与核磁共振增强、放疗等技术的结合,使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乔强;杨春雪(综述);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低剂量检查肺孤立小结节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56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复查,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88.46%,准确性为90.91%。恶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良性病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恶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大部分呈现不规则或分叶,而良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则呈现清楚的状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良性病变患者的内部结构表现为钙化的例数明显多于恶性病变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患者在动态增强扫描期间,在各时间点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的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以发现炎性结节组在30s、90s、180s的动态增强CT值均升高,但是两组无差异( P >0.05);而在300s和480s,炎性结节组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下降,而恶性结节组则下降不明显,而且炎性结节组在300 s和480 s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提供有利证据。

    作者:赵武华;樊琦玮;张雪红;杨文海;郑海澜;应华保;张期莲;颊鹏;陈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 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分数各向异性值( FA)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 C2/3、C3/C4、C4/C5、C5/C6、C6/C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平均ADC值为0.875±0.123,FA值为0.723±0.078;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

    作者:涂灿;汪建华;廖海波;江凯;于志海;王海涛;吴盛赞;于亮;卢斌;俞武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胸部CT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PCP)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2月医院肾内科确诊的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有:斑片结节影、磨玻璃影、肺实变、肺气囊、纤维网格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变可表现为两肺或单侧肺。疾病早期以斑片结节影为主,逐渐进展呈弥漫磨玻璃及肺实变,伴有纤维网格影。结论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作者:瞿华;崔凤;钟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脑膜瘤的MRI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征象,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结果18例中,大脑凸面7例(7/18),矢状窦旁9例(9/18),鞍旁1例(1/18),桥小脑区1例(1/18)。肿瘤形态规则5例(5/18),形态不规则13例(13/18)。肿瘤边界清晰6例(6/18),边界不清12例(12/18)。其中13例(13/18)可见明显囊变或坏死。 MRI平扫T1 WI多呈略低信号13例(13/18)、T2 WI多呈略高信号11例(11/18)。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3例(13/18),均匀强化3例(3/18),环形强化2例(2/18)。12例(12/18)可见“脑膜尾征”。瘤周见不同程度水肿13例(13/18),无水肿5例(5/18)。邻近颅骨破坏12例(12/18)。复发者1例(1/18)。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正确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马洪兵;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