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赵平;袁瑞;吴猛;周如海;兰宇鹏;鲍迎春;方裕

关键词:心肌超声造影, 经皮冠脉介入术, 疗效, 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在非肥胖患者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 kV (组1)、100k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0kV(组3)、100kV(组4)四种扫描方案。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组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组3的CT值及图像噪声低于组2和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的SNR及CNR 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2、组3、组4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四组间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4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0.16) m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非肥胖且心律平稳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作者:迟淑萍;程召平;王锡明;李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HRCT探讨肺磨玻璃结节与血管的关系

    目的:研究肺磨玻璃结节( ground glass nodule , GGN)与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GGN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2个GGN)的HR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GN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3型:Ⅰ型,血管清晰穿过和/或紧邻GGN;Ⅱ型,血管在GGN内扭曲和/或扩张;Ⅲ型,GGN内血管截断和/或合并以上的形态。分析此分型与GGN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8例GGN患者中,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1个、浸润前病变26个、浸润性病变23个。Ⅰ型、Ⅱ型和Ⅲ型的GGN分别为13、23和24个。各型血管关系在不同性质的GGN中显示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7.92, P =0.01)。 GGN血管Ⅱ型、Ⅲ型合并,浸润性病变组、浸润前组及良性组各有22个(96%,22/23),21个(81%,21/26),4个(36%,4/11),血管表现为异常时,恶性的可能性越大,3组GGN与血管是否正常存在相关性( r =0.462, P <0.01)。结论不同类型GGN与血管的不同关系有助于GGN的定性诊断。

    作者:郑葵葵;周晓璇;徐浩力;陈伟建;杨运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4~70岁,平均3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部分病例行MPR、MIP等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32例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30例,多发2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平均直径4.8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中26例均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未见强化。 MPR及MIP等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血供、内部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PR、MIP等后处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作者:唐钢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血管瘤1例

    患者女,45岁。2015年8月28日健康查体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瘤。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 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6cm ×4.1cm,形状尚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密度不均匀,高CT值约47HU,低CT值约-9 HU。增强扫描肿块延迟强化,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CT值分别为64HU、120HU,分隔强化明显,各分隔内强化程度不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见肿物的供血动脉起自右肾动脉近端(图4,5),肿块静脉汇入右肾静脉(图6),右肾上腺外侧支和右肾上极受压。 CT诊断: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于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cm ×3cm肿物,质韧,与肝脏、肾上极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沿包膜外将肿物同肾脏、肝脏充分游离,逐一离断供应血管,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瘤。

    作者:赵庆玲;梁长虎;齐雪梅;王晨;刘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MRI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外病变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胰腺外器官受累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AIP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为AIP的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及分析胰腺外器官受累的影像特点,主要观察胰周血管、胆管及胆囊、肾脏、脾脏、肠系膜、腹膜后间隙等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IP胰腺外器官的CT表现特点。结果 AIP胰腺外病变的CT主要表现为:脾血管包埋变细3例,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肾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肠系膜纤维化1例,胃脾韧带纤维化1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CT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多器官受累是AIP的重要特征,其胰腺外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其表现有助于AIP的诊断。

    作者:吴德红;陈少波;魏万清;付传明;陈文;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警卫肠袢”在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警卫肠袢在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一组我院121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诊断明确的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腹部平片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患者中行立卧位腹部平片检查121例,提示阳性诊断97例,显示警卫肠袢68例;其中行腹部CT检查48例,阳性诊断48例,显示警卫肠袢24例。游离气腹10例,其中阑尾炎穿孔并显示警卫肠袢2例;22例肠梗阻中早期小肠梗阻3例,显示为警卫肠袢样改变2例;急性胆囊炎20例,显示为右上腹部警卫肠袢13例;急性胰腺炎15例,显示为中腹部警卫肠袢11例;急性阑尾炎42例,显示为右下腹部警卫肠袢34例;泌尿系结石12例,显示为中腹部警卫肠袢4例,显示为下腹部警卫肠袢1例;乙状结肠憩室炎2例,显示为右下腹部警卫肠袢1例。结论警卫肠袢是急腹症影像学检查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征象,特别在非穿孔及非梗阻的急性腹痛患者中能根据其在立卧位腹部平片上出现的部位对病因做出较好的提示作用;立卧位腹部平片对急腹症所致警卫肠袢的显示稍优于腹部CT,但腹部CT可准确显示表现或不表现为警卫肠袢的急腹症的病因。

    作者:邱其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及CT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与CT诊断,并将两种相结合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炎性假瘤超声多表现为肝实质内的哑铃状、花生节及类圆形低回声结节,结节外周的强回声边,内见条状及条管强回声及极少显示血流。 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结节,强化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节周边部分呈不同程度环形强化等。以术后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CT、超声及超声联合CT检查结果对比显示:超声诊断符合率66.67%(18/27),CT诊断符合率77.78%(21/27),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92.59%(25/27)。结论单一的超声及CT检查其诊断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两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丽萍;孙英姿;马艳红;姜士芹;刘绍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结构化报告构建医学影像学大数据

    医疗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如何利用数据创新探索医学科学,如何在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以提升医疗水平,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行,个性化的治疗也要求对病证表现进行规范及全面的评估。医学影像作为疾病征象的大信息来源,占全部临床医学信息数据量的80%以上,如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挖掘,无疑会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作者: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在我院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中出现搏动性腹部包块18例,5例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2例因剧烈腹部疼痛就诊;2)病理分类:本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真性动脉瘤12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8例;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在1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中瘤壁附有血栓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地诊断腹主动脉瘤,而且还被用于临床病例的动态观察,具有价格低廉、准确和重复性好等优势。

    作者:方丽妮;陶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维重建CTA对脊柱节段动脉解剖及微创术前评估的价值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郭献忠;王爱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平;袁瑞;吴猛;周如海;兰宇鹏;鲍迎春;方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康人Bassent ’ s韧带的MRI佳扫描层面的探索及测量

    目的: Bassent’s韧带即胫腓前下韧带远侧束病变是导致前外踝疼痛的重要原因,探索正常人Bassent’s韧带的MRI佳显示层面并测量,为其急慢性损伤的诊断提供MRI解剖结构对照。方法对32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受检者行踝关节MRI扫描,男12例,女20例,年龄23~30岁,平均年龄26岁。踝摆放姿势为中立位,扫描常规(正)横断位(TRA)、矢状位(SAG)、冠状位(COR)T1WI、T2WI快速回波序列后,选择TRA-T1WI为定位像,做与Bassent’s韧带平行的斜COR-T1 WI、斜COR-T2 WI层面成像,再选择斜COR-T1 WI做与Bassent ’ s韧带平行的斜TRA-T1 WI、斜TRA-T2 WI层面成像,获得图像后选择能显示韧带走行的佳层面,在该层面观察并测量记录韧带的长度及宽度。结果 Bassent ’ s韧带MRI图像显示率为96.7%(29/32),其绕过距骨顶前外缘时稍有弯曲,T1WI及T2WI上均为均匀低信号改变,在斜COR及斜TRA该韧带全长显示佳,斜冠状面测量平均长度为(11.01±0.94)mm,平均直径为(3.06±0.50)mm,胫骨附着点直径较宽,平均为(4.47±0.88)mm;较胫腓前下韧带复合体走形更加趋于水平,两者平均夹角为(22.71±6.72)°。结论磁共振借由其多平面成像的优势,可清晰显示Bassent ’ s韧带,与韧带全长平行的斜面成像可显示其全长,促成韧带个体化MRI检查与诊断。

    作者:杨小军;郗艳;姚伟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 CEUS)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进行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理确诊病灶类型:肝细胞肝癌38例,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不均匀脂肪肝5例,硬化结节6例,结核球2例,术后包裹性积液1例,肝转移癌5例。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5.12%,特异性为72.00%,准确性为67.65%;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8.37%,特异性为92.00%,准确性为89.7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发现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峰值强度与良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取得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变化特征能够反映肝肿瘤微小血管血流分布情况及灌注量,对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金涛;方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随访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戚瑞祥(综述);游向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婴儿阴囊毛细血管瘤1例

    患儿男,38天,因体检发现左侧阴囊内肿块10天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后方可扪及一鸽蛋大小肿块,晨起无萎瘪,站立活动后无增大,不能自行还纳,肿块无明显进行性增大,无红肿,无疼痛,阴囊皮肤无破溃,双侧睾丸可触及,透光试验(+)。超声检查:左侧阴囊内见一等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5cm ×2.0cm,内回声欠均匀(图1),CDFI:肿块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图2)。双侧睾丸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阴囊内见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四周,宽10mm,内透声佳(图3)。

    作者:蔡熹;赵新美;周锋盛;吴鹏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作者:姚俊;许亚平;周春锁;印亦萍;王涛;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