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结构化报告构建医学影像学大数据

赵斌

关键词:大数据, 医学影像学
摘要:医疗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如何利用数据创新探索医学科学,如何在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以提升医疗水平,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行,个性化的治疗也要求对病证表现进行规范及全面的评估。医学影像作为疾病征象的大信息来源,占全部临床医学信息数据量的80%以上,如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挖掘,无疑会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癫痫1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侧足底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36岁。“发现双足底包块4天”入院。患者自诉4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双足底包块,病后无疼痛压痛及其他不适,近两天来长时间行走时有疼痛不适。门诊以“双侧足底包块性质待查”收入院。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体格检查:T36.4℃,P90次/min,R20次/min,BP126/84mmHg。专科检查:左足底中间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 ×4.0cm左右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局部皮肤温度不高,包块质韧,可活动,无压痛。右足底中间可触及一大小2.0cm ×1.0 cm左右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局部皮肤温度不高,包块质韧,可活动,无压痛。双踝关节活动正常,末梢感觉及血循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杨茜茜;邹文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血管瘤1例

    患者女,45岁。2015年8月28日健康查体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瘤。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 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6cm ×4.1cm,形状尚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密度不均匀,高CT值约47HU,低CT值约-9 HU。增强扫描肿块延迟强化,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CT值分别为64HU、120HU,分隔强化明显,各分隔内强化程度不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见肿物的供血动脉起自右肾动脉近端(图4,5),肿块静脉汇入右肾静脉(图6),右肾上腺外侧支和右肾上极受压。 CT诊断: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于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cm ×3cm肿物,质韧,与肝脏、肾上极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沿包膜外将肿物同肾脏、肝脏充分游离,逐一离断供应血管,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瘤。

    作者:赵庆玲;梁长虎;齐雪梅;王晨;刘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警卫肠袢”在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警卫肠袢在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一组我院121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诊断明确的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腹部平片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患者中行立卧位腹部平片检查121例,提示阳性诊断97例,显示警卫肠袢68例;其中行腹部CT检查48例,阳性诊断48例,显示警卫肠袢24例。游离气腹10例,其中阑尾炎穿孔并显示警卫肠袢2例;22例肠梗阻中早期小肠梗阻3例,显示为警卫肠袢样改变2例;急性胆囊炎20例,显示为右上腹部警卫肠袢13例;急性胰腺炎15例,显示为中腹部警卫肠袢11例;急性阑尾炎42例,显示为右下腹部警卫肠袢34例;泌尿系结石12例,显示为中腹部警卫肠袢4例,显示为下腹部警卫肠袢1例;乙状结肠憩室炎2例,显示为右下腹部警卫肠袢1例。结论警卫肠袢是急腹症影像学检查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征象,特别在非穿孔及非梗阻的急性腹痛患者中能根据其在立卧位腹部平片上出现的部位对病因做出较好的提示作用;立卧位腹部平片对急腹症所致警卫肠袢的显示稍优于腹部CT,但腹部CT可准确显示表现或不表现为警卫肠袢的急腹症的病因。

    作者:邱其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作者: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的MRI比较

    目的:比较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且有MRI资料的儿童椎间盘炎7例,儿童脊柱结核14例,分析比较其MRI征象。结果儿童椎间盘炎7例(100%)受累椎体及椎间盘数均为2+1,而脊柱结核9例(64%)是,余5例累及范围更大;附件水肿脊柱结核多见,为12例(86%),椎间盘炎4例(57%)。脊柱结核椎体异常信号几乎充满整个椎体,椎间盘炎相对范围较小( P =0.006)。椎间盘炎均无椎体变扁及脊柱后凸,脊柱结核7例(50%)有( P =0.030)。相比椎间盘炎,脊柱结核椎旁软组织异常发生率高、范围较大、信号较混杂( P =0.026,0.002,0.005)。结论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各有一定MRI特点,多数不难鉴别。

    作者:温洋;彭芸;尹光恒;刘玥;张玥;段晓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PET/CT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PET/CT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ET/CT与病理学资料,将肿瘤的PET/CT指标SUVavg、SUVmax与肿瘤的Ki-67、EGFR表达水平、MVD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SUVmax与Ki-67之间呈正相关( r =0.73, P <0.05),与MVD之间呈正相关( r=0.58, P <0.05)。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SUVmax值、EGFR突变率分别为10.92±2.14、69.6%,均大于高分化组( 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PET/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关联,可通过SUV值评估肿瘤的细胞增殖水平、微血管密度与EGFR突变情况。

    作者:叶媛媛;周丽娟;郏潜新;任德标;林智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弓上CTA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弓上动脉检查中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8例疑似颈部动脉疾病患者行低剂量对比剂弓上动脉CTA检查,将图像传输GE AW4.4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分析及三维成像。结果148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优者126例(85.1%),图像质量为良者22例(14.9%)。结论低剂量弓上 CTA 明显降低了对比剂剂量(约37.5%),可清楚显示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需要。

    作者:宇文谦;高培毅;崔凯;张玉梅;石玉铸;王春立;刘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4~70岁,平均3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部分病例行MPR、MIP等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32例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30例,多发2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平均直径4.8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中26例均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未见强化。 MPR及MIP等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血供、内部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PR、MIP等后处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作者:唐钢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顾云斌;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作者:姚俊;许亚平;周春锁;印亦萍;王涛;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外病变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胰腺外器官受累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AIP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为AIP的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及分析胰腺外器官受累的影像特点,主要观察胰周血管、胆管及胆囊、肾脏、脾脏、肠系膜、腹膜后间隙等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IP胰腺外器官的CT表现特点。结果 AIP胰腺外病变的CT主要表现为:脾血管包埋变细3例,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肾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肠系膜纤维化1例,胃脾韧带纤维化1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CT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多器官受累是AIP的重要特征,其胰腺外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其表现有助于AIP的诊断。

    作者:吴德红;陈少波;魏万清;付传明;陈文;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行MSCT平扫检查诊断消化道枣核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33例,异物的性质、部位以及并发症均得到内镜或手术证实。结果1)异物部位:食管6例,胃窦9例,小肠12例,结肠和直肠各3例;2)横断面显示异物的形态:圆形1例,梭形32例;3)异物内部结构:中空24例,密实9例;4)并发症:消化道穿孔12例,肠梗阻9例。结论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部位、性质及并发症的诊断敏感且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作者:陈国平;闫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右肺上叶动脉解剖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联合后处理容积重建( 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对其解剖结构进行分类。方法124例患者行MSCT肺动脉造影,应用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研究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类型及各段动脉的来源。结果1)右肺上叶动脉有7种分支类型:“前干+后升动脉”型(54.0%)、“前干+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型(12.9%)、“上前干+下前干+后升动脉”型(12.1%)、“前干+升动脉”型(8.1%)、“前干”型(7.3%)、“上前干+下前干”型(4.0%)、“前干+前升动脉”型(1.6%)。总结以上分支类型,其中以二支型多见(67.7%),其次为三支型(25.0%),一支型少(7.3%);2)右肺上叶各段动脉来源较为复杂,但均以一支动脉来源居多,且都超过半数。结论MSCTA联合后处理VR技术可以真实直观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可以指导胸外科手术。

    作者:张苗;王涛;赵新亚;黄世廷;赵兴汉;王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欢迎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的论文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中孕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经羊水细胞、脐血细胞及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为非整倍体异常的38例胎儿早中孕期(11~28周)产前超声异常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8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非整倍体异常的胎儿中超声显示异常32例(84.2%,32/38),包括21-三体17例(17/23)、18-三体11例(11/11)、13-三体2例(2/2),45,X 2例(2/2)。其中单发畸形10例(31.2%,10/32),多发畸形12例(37.6%,12/32),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10例(31.2%,10/32)。18-三体、13-三体、45,X胎儿均有超声结构异常,18-三体胎儿中8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21-三体胎儿中10例,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异常,7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38例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以心脏畸形检出例数居多(31.5%,12/38),而颈部淋巴水囊瘤是45,X胎儿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论非整倍体异常胎儿常伴有异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部分还有相应的典型超声畸形谱和超声软指标,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对于非整倍体异常胎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秋妍;张茜;郭红梅;曾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维重建CTA对脊柱节段动脉解剖及微创术前评估的价值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郭献忠;王爱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