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关键词:三维超声, 子宫粘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先心病DSCT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的研究愈趋广泛,包括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扩散峰度成像(DKI),能够从分子水平对前列腺进行无创性成像,为前列腺癌( PCa)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就这四种扩散成像技术在PCa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晓勤;邢可舟(综述);史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先天性胆管扩张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MRCP)诊断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患儿的MRI和MRCP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先天性胆管囊肿76例,Ⅰ型33例,Ⅱ型2例,Ⅲ型0例,Ⅳ型41例,Ⅴ型0例,囊肿型胆道闭锁2例;先天性胆管囊肿常合并胆囊扩大(53.9%),胆汁淤积(75%)和结石(42.1%);囊肿型胆道闭锁其胆管扩张局限,肝门部及门静脉周围可见局限斑片状长T2信号,无胆囊扩大,胆汁淤积和结石等合并症。结论 MRCP能正确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可有效鉴别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和囊肿型胆道闭锁。

    作者:曹卫国;干芸根;孙龙伟;李志勇;李玲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随访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戚瑞祥(综述);游向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inADC值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 MRI)小表观弥散系数( minADC)值在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根据欧洲肿瘤研治中心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选取小值作为min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minADC值的差异性。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肿瘤实质区平均minADC值分别为:(1.11±0.31)×10-3 mm2/s和(0.72±0.19)×10-3 mm2/s,低危组的minADC值高于高危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inADC值对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智红;刘治玲;黄召勤;战海宇;修建军;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MSCT特征,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MSCT影像表现。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1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 CT 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及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55%)。不同类型腹内疝具有相对其特征性MSCT表现。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分型和MS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朱飞;徐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直径≤4 cm肾脏富血供偶发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提高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径≤4 cm富血供肾脏肿瘤的CT扫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32例,嫌色细胞癌8例,嗜酸细胞腺瘤10例,乏脂肪错构瘤9例,比较四种类型肿瘤的CT一般征象及三期动态增强(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强化程度变化与强化模式,并计算Youden指数得出临界值及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乏脂肪错构瘤可出现“成角征”,透明细胞癌易出现瘤内囊变,嗜酸细胞腺瘤可出现中心瘢痕;排泄期肿瘤的CT值或强化百分比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以CT值为82 HU为临界值,区别嫌色细胞癌与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66.7%;以CT值为99 HU为临界值,区别嗜酸细胞腺瘤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7.8%、80%。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排泄期强化程度及特征性CT表现对于鉴别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慧;花蒨蒨;马腾;吕守臣;季小然;陈迎新;陈广峰;王业斌;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

    患者女,11岁。因“下口唇黑色素斑7年,阵发性腹痛1月”首次入院。期间行肠镜、胃镜检查,发现胃肠多发息肉(图1);行数字胃肠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部小弯见一2.7cm ×2.5cm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图2)。出院后半月余,因“腹痛4h”再次入院。于4h前在无明显诱因下腹痛,较剧烈,右侧腹痛为主著,呈阵发性绞痛,每次持续约10min,自行缓解,约半分钟腹痛再次出现,症状反复,无发热,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血便。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13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0/70 mmhg;意识清,口唇上下粘膜可见片状色素沉着,色黑,手掌及足底未发现色素沉着;心肺听诊(-),腹平软;右下腹可及4cm ×6cm大小肿块,质软,有触痛,稍可活动,边界清,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活跃,肛门指检无染血,直肠四壁未及肿块。增强CT检查提示胃肠腔见多发息肉,小肠套叠(图3~7)。

    作者:陈盈;李欠云;陈真婧;郑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伴CA19-9升高的脾脏囊肿1例

    患者女,24岁。体重减轻1个半月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未触及包块。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外伤史。彩超示脾脏囊性包块。肿瘤标志物 CA19-9662.4 U/ml。入院后两次复查CA19-9结果分别为1573.4 U/ml、14547 U/ml。 CT平扫示脾脏内见大小约9.0 cm ×7.0 cm囊性肿块,边缘可见钙化,CT值约45HU,与正常脾脏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脾脏内病灶未见强化。术前诊断:脾脏囊性占位病变(真假性囊肿、淋巴管瘤均有可能)。术中所见:脾脏无明显增大,脾脏中间可见一大小约7cm ×8cm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腹腔镜下行脾脏完整切除术,病理结果示:原发性脾脏间皮囊肿。

    作者:罗小琴;童成文;兰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R兼容射频消融电极针的研制

    目的:设计一种能在MRI环境下工作的射频消融电极针。方法采用Inconel 625合金制造一种分体式多极射频消融电极针。与RITA MRI兼容性多极射频电极在1.5T MRI下成像,进行对照,并在MRI环境下完成离体猪肝射频消融。结果与B0分别成角0°、30°、60°、90°时显示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7.914, P =0.000, P <0.05);采用fs FRFSE T2 WI、T1 FSPGR及3D Dyn T1 WI序列获取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3.075, P =0.000, P <0.05);自制MR兼容电极针与RITA MR兼容电极针在MRI成像时显示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F =2.340, P =0.152, P >0.05)。消融灶大直径平均5.23cm。结论本射频消融电极与RITA MRI兼容性射频消融电极相当,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林征宇;肖波;吴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的MRI比较

    目的:比较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且有MRI资料的儿童椎间盘炎7例,儿童脊柱结核14例,分析比较其MRI征象。结果儿童椎间盘炎7例(100%)受累椎体及椎间盘数均为2+1,而脊柱结核9例(64%)是,余5例累及范围更大;附件水肿脊柱结核多见,为12例(86%),椎间盘炎4例(57%)。脊柱结核椎体异常信号几乎充满整个椎体,椎间盘炎相对范围较小( P =0.006)。椎间盘炎均无椎体变扁及脊柱后凸,脊柱结核7例(50%)有( P =0.030)。相比椎间盘炎,脊柱结核椎旁软组织异常发生率高、范围较大、信号较混杂( P =0.026,0.002,0.005)。结论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各有一定MRI特点,多数不难鉴别。

    作者:温洋;彭芸;尹光恒;刘玥;张玥;段晓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在非肥胖患者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 kV (组1)、100k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0kV(组3)、100kV(组4)四种扫描方案。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组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组3的CT值及图像噪声低于组2和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的SNR及CNR 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2、组3、组4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四组间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4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0.16) m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非肥胖且心律平稳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作者:迟淑萍;程召平;王锡明;李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作者: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胸部CT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PCP)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2月医院肾内科确诊的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有:斑片结节影、磨玻璃影、肺实变、肺气囊、纤维网格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变可表现为两肺或单侧肺。疾病早期以斑片结节影为主,逐渐进展呈弥漫磨玻璃及肺实变,伴有纤维网格影。结论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作者:瞿华;崔凤;钟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及CT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与CT诊断,并将两种相结合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炎性假瘤超声多表现为肝实质内的哑铃状、花生节及类圆形低回声结节,结节外周的强回声边,内见条状及条管强回声及极少显示血流。 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结节,强化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节周边部分呈不同程度环形强化等。以术后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CT、超声及超声联合CT检查结果对比显示:超声诊断符合率66.67%(18/27),CT诊断符合率77.78%(21/27),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92.59%(25/27)。结论单一的超声及CT检查其诊断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两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丽萍;孙英姿;马艳红;姜士芹;刘绍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平;袁瑞;吴猛;周如海;兰宇鹏;鲍迎春;方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顾云斌;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大腿上段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加重1周”于2009年2月入院。患者分别于10年、5年前曾因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及复发在外院手术,病理结果不祥,在第2次手术后第二年,再次出现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约鸽蛋大小,无明显疼痛,无局部红肿,劳累后肿块加大,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近期自觉右大腿内侧肿块逐渐增大,近1周自觉增大明显,增大至梨大小。既往体格健康,无其他重大脏器疾患史。体格检查: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右大腿上段内侧陈旧性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右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缘隆起,约6 cm ×8 cm大小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可,质韧,有压痛,表面无红肿,右髋活动无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右足无麻木,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正常。

    作者:梁晓超;赵振华;王伯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作者:姚俊;许亚平;周春锁;印亦萍;王涛;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