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杂先心病DSCT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关键词:复杂先心病,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学特点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左侧6例,右侧2例,肿瘤大小1.3~6.2cm,平均(4.4±1.6) cm。肿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7例呈卵圆形,1例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术后被证实由两枚肿块组成。3例较小肿瘤(大径≤4cm)密度均匀,5例较大肿瘤(大径>4cm)中有3例密度不均,内见囊变坏死。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19.7~33.4HU,平均(26.3±4.5)HU,增强后动脉期7例中重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CT值23.5~64.9HU,平均(49.4±12.7)HU,CT值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39.4~86.8HU,平均(67.4±13.2)HU。8例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24月,仅1例术后复发,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例复发的病例报道。结论 CT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的特征。

    作者: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4~70岁,平均3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部分病例行MPR、MIP等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32例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30例,多发2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平均直径4.8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中26例均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未见强化。 MPR及MIP等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血供、内部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PR、MIP等后处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作者:唐钢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结构化报告构建医学影像学大数据

    医疗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如何利用数据创新探索医学科学,如何在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以提升医疗水平,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行,个性化的治疗也要求对病证表现进行规范及全面的评估。医学影像作为疾病征象的大信息来源,占全部临床医学信息数据量的80%以上,如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挖掘,无疑会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作者: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双重造影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 DCUS)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接受DCUS和增强CT检查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比DCUS与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对胃间质瘤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结果40例胃间质瘤中病理诊断为低危24例,高危16例。 DCUS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为98%(39/40),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检出率93%(37/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15)。DCUS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7%(38/39),增强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0%(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DCUS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34/39),增强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33/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结论 DCUS在胃间质瘤病灶的定位能力上明显优于增强CT,但在胃间质瘤的检出能力上和在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能力上与增强CT相近,因此可作为增强CT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

    作者:王小花;王亮;刘咏芳;罗洪霞;林益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中孕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经羊水细胞、脐血细胞及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为非整倍体异常的38例胎儿早中孕期(11~28周)产前超声异常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8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非整倍体异常的胎儿中超声显示异常32例(84.2%,32/38),包括21-三体17例(17/23)、18-三体11例(11/11)、13-三体2例(2/2),45,X 2例(2/2)。其中单发畸形10例(31.2%,10/32),多发畸形12例(37.6%,12/32),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10例(31.2%,10/32)。18-三体、13-三体、45,X胎儿均有超声结构异常,18-三体胎儿中8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21-三体胎儿中10例,仅表现为超声软指标异常,7例表现为超声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38例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以心脏畸形检出例数居多(31.5%,12/38),而颈部淋巴水囊瘤是45,X胎儿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论非整倍体异常胎儿常伴有异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部分还有相应的典型超声畸形谱和超声软指标,早中孕期产前超声检查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对于非整倍体异常胎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秋妍;张茜;郭红梅;曾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在非肥胖患者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 kV (组1)、100k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0kV(组3)、100kV(组4)四种扫描方案。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组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组3的CT值及图像噪声低于组2和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的SNR及CNR 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2、组3、组4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四组间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4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0.16) m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非肥胖且心律平稳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作者:迟淑萍;程召平;王锡明;李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目的:总结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ALCAP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ALCAPA患儿共71例。根据年龄将本研究对象分成婴儿组(年龄≤1岁)40例,年长儿组(年龄>1岁)31例,对两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内开口显示率及左冠状动脉内逆向血流信号显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儿组左心室扩张程度较年长儿组更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右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枝血管明显减少( P均<0.001);年长儿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婴儿组宽( P <0.05);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掌握不同年龄段ALCAPA小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洪雯静;吴兰平;张玉奇;孙锟;陈国珍;张志芳;陈丽君;金启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杂先心病DSCT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RI对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例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5例夏科氏关节累及肩关节3例,肘关节2例。其中3例为吸收与增生混合型,1例为吸收型,1例为增生型。 MRI不仅显示受累关节骨端骨质吸收、增生硬化、游离骨块、关节变形及关节脱位,还可以清晰显示关节囊松弛、不均匀肥厚、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此外,颈椎MRI能准确诊断脊髓空洞,为夏科氏关节病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结论 MRI可以作为诊断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邵硕;齐先龙;郑宁;孟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随访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戚瑞祥(综述);游向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直径≤4 cm肾脏富血供偶发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提高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径≤4 cm富血供肾脏肿瘤的CT扫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32例,嫌色细胞癌8例,嗜酸细胞腺瘤10例,乏脂肪错构瘤9例,比较四种类型肿瘤的CT一般征象及三期动态增强(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强化程度变化与强化模式,并计算Youden指数得出临界值及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乏脂肪错构瘤可出现“成角征”,透明细胞癌易出现瘤内囊变,嗜酸细胞腺瘤可出现中心瘢痕;排泄期肿瘤的CT值或强化百分比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以CT值为82 HU为临界值,区别嫌色细胞癌与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66.7%;以CT值为99 HU为临界值,区别嗜酸细胞腺瘤其他三种类型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7.8%、80%。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排泄期强化程度及特征性CT表现对于鉴别直径≤4cm肾脏富血供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慧;花蒨蒨;马腾;吕守臣;季小然;陈迎新;陈广峰;王业斌;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超声诊断1例

    患者女性,46岁。因头痛于当地医院行腹部增强CT发现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给予放射治疗3次,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并以腹膜后肿物为初步诊断入院。病程中患者除外头痛无异常表现,入院查体:T:36.4℃,P:78次/min,BP:136/72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饱满,肝脾未触及,腹部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王晶;唐缨;郝晓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患者初级视觉皮层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分析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 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的功能连接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视神经炎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获取静息态fMRI数据及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参数图(SPM 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初级视觉皮层为种子点,分析ON患者与健康志愿者V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情况,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将ON患者的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 PASAT)与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患者枕叶舌回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 ON患者PASAT评分与右枕叶舌回、右额上回和右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MRI能检测到首次发作的ON患者V1区与视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减低,以及默认网络的代偿性活动,为临床探索疾病的早期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孙峥;黄靖;刘亚欧;段云云;任卓琼;毛贝;吴云清;张晓君;李坤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HRCT探讨肺磨玻璃结节与血管的关系

    目的:研究肺磨玻璃结节( ground glass nodule , GGN)与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GGN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2个GGN)的HR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GN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3型:Ⅰ型,血管清晰穿过和/或紧邻GGN;Ⅱ型,血管在GGN内扭曲和/或扩张;Ⅲ型,GGN内血管截断和/或合并以上的形态。分析此分型与GGN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8例GGN患者中,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1个、浸润前病变26个、浸润性病变23个。Ⅰ型、Ⅱ型和Ⅲ型的GGN分别为13、23和24个。各型血管关系在不同性质的GGN中显示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7.92, P =0.01)。 GGN血管Ⅱ型、Ⅲ型合并,浸润性病变组、浸润前组及良性组各有22个(96%,22/23),21个(81%,21/26),4个(36%,4/11),血管表现为异常时,恶性的可能性越大,3组GGN与血管是否正常存在相关性( r =0.462, P <0.01)。结论不同类型GGN与血管的不同关系有助于GGN的定性诊断。

    作者:郑葵葵;周晓璇;徐浩力;陈伟建;杨运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的研究愈趋广泛,包括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扩散峰度成像(DKI),能够从分子水平对前列腺进行无创性成像,为前列腺癌( PCa)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就这四种扩散成像技术在PCa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晓勤;邢可舟(综述);史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血管瘤1例

    患者女,45岁。2015年8月28日健康查体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瘤。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 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6cm ×4.1cm,形状尚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密度不均匀,高CT值约47HU,低CT值约-9 HU。增强扫描肿块延迟强化,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CT值分别为64HU、120HU,分隔强化明显,各分隔内强化程度不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见肿物的供血动脉起自右肾动脉近端(图4,5),肿块静脉汇入右肾静脉(图6),右肾上腺外侧支和右肾上极受压。 CT诊断: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于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cm ×3cm肿物,质韧,与肝脏、肾上极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沿包膜外将肿物同肾脏、肝脏充分游离,逐一离断供应血管,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瘤。

    作者:赵庆玲;梁长虎;齐雪梅;王晨;刘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 CEUS)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进行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理确诊病灶类型:肝细胞肝癌38例,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不均匀脂肪肝5例,硬化结节6例,结核球2例,术后包裹性积液1例,肝转移癌5例。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5.12%,特异性为72.00%,准确性为67.65%;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8.37%,特异性为92.00%,准确性为89.7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发现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峰值强度与良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取得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变化特征能够反映肝肿瘤微小血管血流分布情况及灌注量,对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金涛;方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作者: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伴CA19-9升高的脾脏囊肿1例

    患者女,24岁。体重减轻1个半月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未触及包块。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外伤史。彩超示脾脏囊性包块。肿瘤标志物 CA19-9662.4 U/ml。入院后两次复查CA19-9结果分别为1573.4 U/ml、14547 U/ml。 CT平扫示脾脏内见大小约9.0 cm ×7.0 cm囊性肿块,边缘可见钙化,CT值约45HU,与正常脾脏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脾脏内病灶未见强化。术前诊断:脾脏囊性占位病变(真假性囊肿、淋巴管瘤均有可能)。术中所见:脾脏无明显增大,脾脏中间可见一大小约7cm ×8cm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腹腔镜下行脾脏完整切除术,病理结果示:原发性脾脏间皮囊肿。

    作者:罗小琴;童成文;兰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