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双重造影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王小花;王亮;刘咏芳;罗洪霞;林益怡

关键词:超声检查, 微气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间质瘤
摘要: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 DCUS)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接受DCUS和增强CT检查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比DCUS与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对胃间质瘤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结果40例胃间质瘤中病理诊断为低危24例,高危16例。 DCUS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为98%(39/40),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检出率93%(37/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15)。DCUS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7%(38/39),增强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0%(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DCUS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34/39),增强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33/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结论 DCUS在胃间质瘤病灶的定位能力上明显优于增强CT,但在胃间质瘤的检出能力上和在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能力上与增强CT相近,因此可作为增强CT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的研究愈趋广泛,包括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扩散峰度成像(DKI),能够从分子水平对前列腺进行无创性成像,为前列腺癌( PCa)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就这四种扩散成像技术在PCa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晓勤;邢可舟(综述);史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杂先心病DSCT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目的:总结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ALCAP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ALCAPA患儿共71例。根据年龄将本研究对象分成婴儿组(年龄≤1岁)40例,年长儿组(年龄>1岁)31例,对两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内开口显示率及左冠状动脉内逆向血流信号显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儿组左心室扩张程度较年长儿组更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右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枝血管明显减少( P均<0.001);年长儿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婴儿组宽( P <0.05);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掌握不同年龄段ALCAPA小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洪雯静;吴兰平;张玉奇;孙锟;陈国珍;张志芳;陈丽君;金启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RI对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例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5例夏科氏关节累及肩关节3例,肘关节2例。其中3例为吸收与增生混合型,1例为吸收型,1例为增生型。 MRI不仅显示受累关节骨端骨质吸收、增生硬化、游离骨块、关节变形及关节脱位,还可以清晰显示关节囊松弛、不均匀肥厚、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此外,颈椎MRI能准确诊断脊髓空洞,为夏科氏关节病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结论 MRI可以作为诊断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邵硕;齐先龙;郑宁;孟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先天性胆管扩张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MRCP)诊断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患儿的MRI和MRCP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先天性胆管囊肿76例,Ⅰ型33例,Ⅱ型2例,Ⅲ型0例,Ⅳ型41例,Ⅴ型0例,囊肿型胆道闭锁2例;先天性胆管囊肿常合并胆囊扩大(53.9%),胆汁淤积(75%)和结石(42.1%);囊肿型胆道闭锁其胆管扩张局限,肝门部及门静脉周围可见局限斑片状长T2信号,无胆囊扩大,胆汁淤积和结石等合并症。结论 MRCP能正确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可有效鉴别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和囊肿型胆道闭锁。

    作者:曹卫国;干芸根;孙龙伟;李志勇;李玲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顾云斌;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PET/CT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PET/CT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ET/CT与病理学资料,将肿瘤的PET/CT指标SUVavg、SUVmax与肿瘤的Ki-67、EGFR表达水平、MVD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SUVmax与Ki-67之间呈正相关( r =0.73, P <0.05),与MVD之间呈正相关( r=0.58, P <0.05)。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SUVmax值、EGFR突变率分别为10.92±2.14、69.6%,均大于高分化组( 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PET/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关联,可通过SUV值评估肿瘤的细胞增殖水平、微血管密度与EGFR突变情况。

    作者:叶媛媛;周丽娟;郏潜新;任德标;林智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结构化报告构建医学影像学大数据

    医疗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如何利用数据创新探索医学科学,如何在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以提升医疗水平,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行,个性化的治疗也要求对病证表现进行规范及全面的评估。医学影像作为疾病征象的大信息来源,占全部临床医学信息数据量的80%以上,如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挖掘,无疑会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作者: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检查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腺病变患者应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肿块鉴别方面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乳腺X线摄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70.64%,准确性为68.79%;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90.83%,准确性为89.6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要优于乳腺X线摄影,两种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刘超;郑海澜;雷星;黄勇;李旻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 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行CTC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Colon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59例结直肠癌中,3例位于盲肠,9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横结肠,7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乙状结肠,21例位于直肠。 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9%(56/59)和88.1%(52/59)。 CTC评价浆膜外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7%(42/43)、81.3%(13/16)、93.3%(42/45)、92.9%(13/14)。结论64层螺旋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郑建;张修石;蔡妙田;尚乃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超声诊断1例

    患者女性,46岁。因头痛于当地医院行腹部增强CT发现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给予放射治疗3次,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并以腹膜后肿物为初步诊断入院。病程中患者除外头痛无异常表现,入院查体:T:36.4℃,P:78次/min,BP:136/72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饱满,肝脾未触及,腹部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王晶;唐缨;郝晓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脑膜瘤的MRI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征象,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结果18例中,大脑凸面7例(7/18),矢状窦旁9例(9/18),鞍旁1例(1/18),桥小脑区1例(1/18)。肿瘤形态规则5例(5/18),形态不规则13例(13/18)。肿瘤边界清晰6例(6/18),边界不清12例(12/18)。其中13例(13/18)可见明显囊变或坏死。 MRI平扫T1 WI多呈略低信号13例(13/18)、T2 WI多呈略高信号11例(11/18)。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3例(13/18),均匀强化3例(3/18),环形强化2例(2/18)。12例(12/18)可见“脑膜尾征”。瘤周见不同程度水肿13例(13/18),无水肿5例(5/18)。邻近颅骨破坏12例(12/18)。复发者1例(1/18)。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正确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马洪兵;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膜后血管瘤1例

    患者女,45岁。2015年8月28日健康查体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瘤。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 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软组织肿块(图1),大小约2.6cm ×4.1cm,形状尚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密度不均匀,高CT值约47HU,低CT值约-9 HU。增强扫描肿块延迟强化,动脉期(图2)、静脉期(图3)CT值分别为64HU、120HU,分隔强化明显,各分隔内强化程度不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见肿物的供血动脉起自右肾动脉近端(图4,5),肿块静脉汇入右肾静脉(图6),右肾上腺外侧支和右肾上极受压。 CT诊断: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行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于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cm ×3cm肿物,质韧,与肝脏、肾上极及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沿包膜外将肿物同肾脏、肝脏充分游离,逐一离断供应血管,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瘤。

    作者:赵庆玲;梁长虎;齐雪梅;王晨;刘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inADC值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 MRI)小表观弥散系数( minADC)值在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根据欧洲肿瘤研治中心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选取小值作为min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minADC值的差异性。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肿瘤实质区平均minADC值分别为:(1.11±0.31)×10-3 mm2/s和(0.72±0.19)×10-3 mm2/s,低危组的minADC值高于高危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inADC值对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智红;刘治玲;黄召勤;战海宇;修建军;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作者:姚俊;许亚平;周春锁;印亦萍;王涛;邵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癫痫1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右肺上叶动脉解剖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联合后处理容积重建( 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对其解剖结构进行分类。方法124例患者行MSCT肺动脉造影,应用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研究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类型及各段动脉的来源。结果1)右肺上叶动脉有7种分支类型:“前干+后升动脉”型(54.0%)、“前干+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型(12.9%)、“上前干+下前干+后升动脉”型(12.1%)、“前干+升动脉”型(8.1%)、“前干”型(7.3%)、“上前干+下前干”型(4.0%)、“前干+前升动脉”型(1.6%)。总结以上分支类型,其中以二支型多见(67.7%),其次为三支型(25.0%),一支型少(7.3%);2)右肺上叶各段动脉来源较为复杂,但均以一支动脉来源居多,且都超过半数。结论MSCTA联合后处理VR技术可以真实直观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可以指导胸外科手术。

    作者:张苗;王涛;赵新亚;黄世廷;赵兴汉;王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MSCT特征,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MSCT影像表现。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1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 CT 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及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55%)。不同类型腹内疝具有相对其特征性MSCT表现。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分型和MS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朱飞;徐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作者: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