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葵葵;周晓璇;徐浩力;陈伟建;杨运俊
患儿男,38天,因体检发现左侧阴囊内肿块10天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后方可扪及一鸽蛋大小肿块,晨起无萎瘪,站立活动后无增大,不能自行还纳,肿块无明显进行性增大,无红肿,无疼痛,阴囊皮肤无破溃,双侧睾丸可触及,透光试验(+)。超声检查:左侧阴囊内见一等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5cm ×2.0cm,内回声欠均匀(图1),CDFI:肿块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图2)。双侧睾丸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阴囊内见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四周,宽10mm,内透声佳(图3)。
作者:蔡熹;赵新美;周锋盛;吴鹏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甲状腺癌( STC)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直径在1.0~2.0cm 的STC的CT表现。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7~74岁,中位年龄4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 密度及强化形式等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病灶单发43例,双发5例,多发2例,共59个病灶;16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例合并甲状腺腺瘤;2)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8个,不规则形41个;边缘光整者13个,边缘不光整者46个,45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14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均未见明显周围软组织及重要器官侵犯;3) 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44个,等密度15个,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出血或囊变区;32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23/32,71.9%),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53个,轻度强化6个;4)15例(15/50,30%)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呈实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明显强化;6例淋巴结内可见细颗粒状钙化。结论边缘不光整、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细颗粒状钙化、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实性结节灶及伴有细颗粒状钙化、实性或囊实性、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STC的诊断。 CT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累及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伟强;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41岁。因右乳肿块入院,我科ABVS示:右侧乳腺外下象限约8.5点钟方向距乳头约56.9 mm处可见一低回声团,肿块中心距体表约7.5mm,后缘紧贴胸大肌,胸大肌前缘未见明显中断。肿块大小约14.8mm ×8.4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冠状面可见“汇聚征”,内回声不均,内可见多微小钙化点。(图1)超声提示:右侧乳腺低回声团( BI-RADS 4C级);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数字摄影检查,提示BI-RADS 0级。术后病理示:(右乳)乳腺浸润性癌,II级。
作者:程婧;朱宜春;左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腺病变患者应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肿块鉴别方面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乳腺X线摄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70.64%,准确性为68.79%;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90.83%,准确性为89.6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要优于乳腺X线摄影,两种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刘超;郑海澜;雷星;黄勇;李旻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诊断中MSCT与MR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确诊脊柱结核82例患者MSCT与MR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式脊柱结核阳性征象检出率,病灶检出时间及检查所需总时间等。结果两种影像学方式对脊柱结核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及椎管狭窄等炎性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脊髓侵犯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骨质坏死、钙化检出率显著低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病灶检出时间和检查所需总时间均显著长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与MR检查各具优势,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作者:李蔚洪;黄崇权;陈中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选取37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无钙化结节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超声特点。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结节小( P >0.05);病例组结节:纵横比>1,彩色多普勒结节血供的类型,边界模糊,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后方伴衰减,III~VII区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例组:纵横比>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4%和97.3%;极低回声伴衰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4.2%和100.0%;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1.4%和91.9%;中心血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2.9%和81.1%。结论纵横比>1、极低回声伴衰减、中心血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钙化,有助于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
作者:张萍;李杰;张鹏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分析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 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的功能连接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视神经炎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获取静息态fMRI数据及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参数图(SPM 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初级视觉皮层为种子点,分析ON患者与健康志愿者V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情况,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将ON患者的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 PASAT)与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患者枕叶舌回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 ON患者PASAT评分与右枕叶舌回、右额上回和右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MRI能检测到首次发作的ON患者V1区与视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减低,以及默认网络的代偿性活动,为临床探索疾病的早期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孙峥;黄靖;刘亚欧;段云云;任卓琼;毛贝;吴云清;张晓君;李坤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超声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增强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与X线或核磁共振共振增强相比,超声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作为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好的材料之一,能制备成包裹各种药物和其他物质的纳米级或微米级微球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亲水性修饰和联接靶向配体,能顺利穿过肿瘤血管内皮间隙到达病灶边缘和内部,同时通过与其他技术如核磁共振、荧光、放疗、光声成像等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显影和治疗,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副作用。当前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像,而是同时联合两种或更多种成像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增强或荧光显影的结合,能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另一方面通过高频聚焦超声治疗与核磁共振增强、放疗等技术的结合,使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乔强;杨春雪(综述);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弓上动脉检查中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8例疑似颈部动脉疾病患者行低剂量对比剂弓上动脉CTA检查,将图像传输GE AW4.4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分析及三维成像。结果148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优者126例(85.1%),图像质量为良者22例(14.9%)。结论低剂量弓上 CTA 明显降低了对比剂剂量(约37.5%),可清楚显示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需要。
作者:宇文谦;高培毅;崔凯;张玉梅;石玉铸;王春立;刘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 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行CTC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Colon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59例结直肠癌中,3例位于盲肠,9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横结肠,7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乙状结肠,21例位于直肠。 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9%(56/59)和88.1%(52/59)。 CTC评价浆膜外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7%(42/43)、81.3%(13/16)、93.3%(42/45)、92.9%(13/14)。结论64层螺旋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郑建;张修石;蔡妙田;尚乃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例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5例夏科氏关节累及肩关节3例,肘关节2例。其中3例为吸收与增生混合型,1例为吸收型,1例为增生型。 MRI不仅显示受累关节骨端骨质吸收、增生硬化、游离骨块、关节变形及关节脱位,还可以清晰显示关节囊松弛、不均匀肥厚、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此外,颈椎MRI能准确诊断脊髓空洞,为夏科氏关节病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结论 MRI可以作为诊断脊髓空洞症继发夏科氏关节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邵硕;齐先龙;郑宁;孟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56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复查,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88.46%,准确性为90.91%。恶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良性病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恶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大部分呈现不规则或分叶,而良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则呈现清楚的状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良性病变患者的内部结构表现为钙化的例数明显多于恶性病变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患者在动态增强扫描期间,在各时间点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的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以发现炎性结节组在30s、90s、180s的动态增强CT值均升高,但是两组无差异( P >0.05);而在300s和480s,炎性结节组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下降,而恶性结节组则下降不明显,而且炎性结节组在300 s和480 s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提供有利证据。
作者:赵武华;樊琦玮;张雪红;杨文海;郑海澜;应华保;张期莲;颊鹏;陈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联合后处理容积重建( 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对其解剖结构进行分类。方法124例患者行MSCT肺动脉造影,应用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研究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类型及各段动脉的来源。结果1)右肺上叶动脉有7种分支类型:“前干+后升动脉”型(54.0%)、“前干+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型(12.9%)、“上前干+下前干+后升动脉”型(12.1%)、“前干+升动脉”型(8.1%)、“前干”型(7.3%)、“上前干+下前干”型(4.0%)、“前干+前升动脉”型(1.6%)。总结以上分支类型,其中以二支型多见(67.7%),其次为三支型(25.0%),一支型少(7.3%);2)右肺上叶各段动脉来源较为复杂,但均以一支动脉来源居多,且都超过半数。结论MSCTA联合后处理VR技术可以真实直观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可以指导胸外科手术。
作者:张苗;王涛;赵新亚;黄世廷;赵兴汉;王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 MRI)小表观弥散系数( minADC)值在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根据欧洲肿瘤研治中心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选取小值作为min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minADC值的差异性。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肿瘤实质区平均minADC值分别为:(1.11±0.31)×10-3 mm2/s和(0.72±0.19)×10-3 mm2/s,低危组的minADC值高于高危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inADC值对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智红;刘治玲;黄召勤;战海宇;修建军;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腔内肿块呈混杂信号影,7例肿瘤形态似“蜂窝”状或“葡萄”状,9例在肿块周围、子宫腔内及肌层可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6例宫旁两侧可见增多、迂曲血管影,增强扫描后9例病灶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其中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病灶中央可见血管样强化的“血湖”状表现,3例显示病灶侵犯、突破浆膜层。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宙;杨敏洁;易芹芹;冯霞;龚静山;黄国鑫;徐坚民;唐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24岁。体重减轻1个半月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未触及包块。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外伤史。彩超示脾脏囊性包块。肿瘤标志物 CA19-9662.4 U/ml。入院后两次复查CA19-9结果分别为1573.4 U/ml、14547 U/ml。 CT平扫示脾脏内见大小约9.0 cm ×7.0 cm囊性肿块,边缘可见钙化,CT值约45HU,与正常脾脏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脾脏内病灶未见强化。术前诊断:脾脏囊性占位病变(真假性囊肿、淋巴管瘤均有可能)。术中所见:脾脏无明显增大,脾脏中间可见一大小约7cm ×8cm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腹腔镜下行脾脏完整切除术,病理结果示:原发性脾脏间皮囊肿。
作者:罗小琴;童成文;兰姗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