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诊断乳腺癌1例

程婧;朱宜春;左冬梅

关键词:乳腺癌, 超声检查
摘要:患者女,41岁。因右乳肿块入院,我科ABVS示:右侧乳腺外下象限约8.5点钟方向距乳头约56.9 mm处可见一低回声团,肿块中心距体表约7.5mm,后缘紧贴胸大肌,胸大肌前缘未见明显中断。肿块大小约14.8mm ×8.4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冠状面可见“汇聚征”,内回声不均,内可见多微小钙化点。(图1)超声提示:右侧乳腺低回声团( BI-RADS 4C级);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数字摄影检查,提示BI-RADS 0级。术后病理示:(右乳)乳腺浸润性癌,II级。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MSCT特征,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MSCT影像表现。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1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 CT 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及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55%)。不同类型腹内疝具有相对其特征性MSCT表现。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分型和MS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朱飞;徐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维重建CTA对脊柱节段动脉解剖及微创术前评估的价值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郭献忠;王爱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MRI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欢迎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的论文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外病变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胰腺外器官受累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AIP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为AIP的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及分析胰腺外器官受累的影像特点,主要观察胰周血管、胆管及胆囊、肾脏、脾脏、肠系膜、腹膜后间隙等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AIP胰腺外器官的CT表现特点。结果 AIP胰腺外病变的CT主要表现为:脾血管包埋变细3例,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肾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肠系膜纤维化1例,胃脾韧带纤维化1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CT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多器官受累是AIP的重要特征,其胰腺外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其表现有助于AIP的诊断。

    作者:吴德红;陈少波;魏万清;付传明;陈文;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脑膜瘤的MRI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征象,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结果18例中,大脑凸面7例(7/18),矢状窦旁9例(9/18),鞍旁1例(1/18),桥小脑区1例(1/18)。肿瘤形态规则5例(5/18),形态不规则13例(13/18)。肿瘤边界清晰6例(6/18),边界不清12例(12/18)。其中13例(13/18)可见明显囊变或坏死。 MRI平扫T1 WI多呈略低信号13例(13/18)、T2 WI多呈略高信号11例(11/18)。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3例(13/18),均匀强化3例(3/18),环形强化2例(2/18)。12例(12/18)可见“脑膜尾征”。瘤周见不同程度水肿13例(13/18),无水肿5例(5/18)。邻近颅骨破坏12例(12/18)。复发者1例(1/18)。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正确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马洪兵;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大腿上段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加重1周”于2009年2月入院。患者分别于10年、5年前曾因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及复发在外院手术,病理结果不祥,在第2次手术后第二年,再次出现右大腿上段内侧肿块,约鸽蛋大小,无明显疼痛,无局部红肿,劳累后肿块加大,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增大,近期自觉右大腿内侧肿块逐渐增大,近1周自觉增大明显,增大至梨大小。既往体格健康,无其他重大脏器疾患史。体格检查: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右大腿上段内侧陈旧性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右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缘隆起,约6 cm ×8 cm大小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可,质韧,有压痛,表面无红肿,右髋活动无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右足无麻木,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正常。

    作者:梁晓超;赵振华;王伯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侧足底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36岁。“发现双足底包块4天”入院。患者自诉4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双足底包块,病后无疼痛压痛及其他不适,近两天来长时间行走时有疼痛不适。门诊以“双侧足底包块性质待查”收入院。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体格检查:T36.4℃,P90次/min,R20次/min,BP126/84mmHg。专科检查:左足底中间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 ×4.0cm左右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局部皮肤温度不高,包块质韧,可活动,无压痛。右足底中间可触及一大小2.0cm ×1.0 cm左右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局部皮肤温度不高,包块质韧,可活动,无压痛。双踝关节活动正常,末梢感觉及血循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杨茜茜;邹文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诊断乳腺癌1例

    患者女,41岁。因右乳肿块入院,我科ABVS示:右侧乳腺外下象限约8.5点钟方向距乳头约56.9 mm处可见一低回声团,肿块中心距体表约7.5mm,后缘紧贴胸大肌,胸大肌前缘未见明显中断。肿块大小约14.8mm ×8.4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冠状面可见“汇聚征”,内回声不均,内可见多微小钙化点。(图1)超声提示:右侧乳腺低回声团( BI-RADS 4C级);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数字摄影检查,提示BI-RADS 0级。术后病理示:(右乳)乳腺浸润性癌,II级。

    作者:程婧;朱宜春;左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患者初级视觉皮层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分析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 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的功能连接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视神经炎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获取静息态fMRI数据及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参数图(SPM 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初级视觉皮层为种子点,分析ON患者与健康志愿者V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情况,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将ON患者的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 PASAT)与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患者枕叶舌回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 ON患者PASAT评分与右枕叶舌回、右额上回和右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MRI能检测到首次发作的ON患者V1区与视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减低,以及默认网络的代偿性活动,为临床探索疾病的早期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孙峥;黄靖;刘亚欧;段云云;任卓琼;毛贝;吴云清;张晓君;李坤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 CEUS)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进行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理确诊病灶类型:肝细胞肝癌38例,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不均匀脂肪肝5例,硬化结节6例,结核球2例,术后包裹性积液1例,肝转移癌5例。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5.12%,特异性为72.00%,准确性为67.65%;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8.37%,特异性为92.00%,准确性为89.7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发现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峰值强度与良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取得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变化特征能够反映肝肿瘤微小血管血流分布情况及灌注量,对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金涛;方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PET/CT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PET/CT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ET/CT与病理学资料,将肿瘤的PET/CT指标SUVavg、SUVmax与肿瘤的Ki-67、EGFR表达水平、MVD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SUVmax与Ki-67之间呈正相关( r =0.73, P <0.05),与MVD之间呈正相关( r=0.58, P <0.05)。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SUVmax值、EGFR突变率分别为10.92±2.14、69.6%,均大于高分化组( 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PET/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关联,可通过SUV值评估肿瘤的细胞增殖水平、微血管密度与EGFR突变情况。

    作者:叶媛媛;周丽娟;郏潜新;任德标;林智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诊断中MSCT与MR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确诊脊柱结核82例患者MSCT与MR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式脊柱结核阳性征象检出率,病灶检出时间及检查所需总时间等。结果两种影像学方式对脊柱结核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及椎管狭窄等炎性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脊髓侵犯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骨质坏死、钙化检出率显著低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病灶检出时间和检查所需总时间均显著长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与MR检查各具优势,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作者:李蔚洪;黄崇权;陈中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学特点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左侧6例,右侧2例,肿瘤大小1.3~6.2cm,平均(4.4±1.6) cm。肿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7例呈卵圆形,1例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术后被证实由两枚肿块组成。3例较小肿瘤(大径≤4cm)密度均匀,5例较大肿瘤(大径>4cm)中有3例密度不均,内见囊变坏死。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19.7~33.4HU,平均(26.3±4.5)HU,增强后动脉期7例中重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CT值23.5~64.9HU,平均(49.4±12.7)HU,CT值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39.4~86.8HU,平均(67.4±13.2)HU。8例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24月,仅1例术后复发,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例复发的病例报道。结论 CT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的特征。

    作者: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癫痫1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纵隔滑膜肉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短2月余,活动后加重,伴有左侧背部疼痛”就诊。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CT平扫显示纵隔左旁一不均质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与邻近肺组织边界不清,大截面约12.7cm ×8.4cm,宽基底与纵隔相连,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略高密度灶及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不均质明显强化,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强化,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左肺部分组织压迫性不张,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显示(图1)。

    作者:张苗;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低剂量检查肺孤立小结节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56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复查,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88.46%,准确性为90.91%。恶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良性病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恶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大部分呈现不规则或分叶,而良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则呈现清楚的状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良性病变患者的内部结构表现为钙化的例数明显多于恶性病变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患者在动态增强扫描期间,在各时间点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的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以发现炎性结节组在30s、90s、180s的动态增强CT值均升高,但是两组无差异( P >0.05);而在300s和480s,炎性结节组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下降,而恶性结节组则下降不明显,而且炎性结节组在300 s和480 s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提供有利证据。

    作者:赵武华;樊琦玮;张雪红;杨文海;郑海澜;应华保;张期莲;颊鹏;陈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扩散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的研究愈趋广泛,包括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扩散峰度成像(DKI),能够从分子水平对前列腺进行无创性成像,为前列腺癌( PCa)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就这四种扩散成像技术在PCa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晓勤;邢可舟(综述);史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