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分析

李蔚洪;黄崇权;陈中港

关键词:脊柱结核,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诊断中MSCT与MR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确诊脊柱结核82例患者MSCT与MR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式脊柱结核阳性征象检出率,病灶检出时间及检查所需总时间等。结果两种影像学方式对脊柱结核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及椎管狭窄等炎性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脊髓侵犯检出率显著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骨质坏死、钙化检出率显著低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RI对脊柱结核病灶检出时间和检查所需总时间均显著长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与MR检查各具优势,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顾云斌;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级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征象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6例患者16个病灶,横径大径约20~70m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7例,以囊性为主的4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5例。动态增强示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的8例;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的8例。 G1级肿瘤9个,G2级肿瘤5个,G3级肿瘤2个,肿瘤级别与肿瘤大小、内部成分、强化方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较大的肿瘤易囊变,肿瘤病理分级往往较高。

    作者:段小玲;陈自谦;许尚文;张志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癫痫1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在非肥胖患者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 kV (组1)、100k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0kV(组3)、100kV(组4)四种扫描方案。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组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组3的CT值及图像噪声低于组2和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1的SNR及CNR 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2、组3、组4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四组间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4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0.16) m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非肥胖且心律平稳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100 kV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作者:迟淑萍;程召平;王锡明;李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目的:总结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ALCAP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ALCAPA患儿共71例。根据年龄将本研究对象分成婴儿组(年龄≤1岁)40例,年长儿组(年龄>1岁)31例,对两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内开口显示率及左冠状动脉内逆向血流信号显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儿组左心室扩张程度较年长儿组更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右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枝血管明显减少( P均<0.001);年长儿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婴儿组宽( P <0.05);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掌握不同年龄段ALCAPA小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洪雯静;吴兰平;张玉奇;孙锟;陈国珍;张志芳;陈丽君;金启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MRI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行MSCT平扫检查诊断消化道枣核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33例,异物的性质、部位以及并发症均得到内镜或手术证实。结果1)异物部位:食管6例,胃窦9例,小肠12例,结肠和直肠各3例;2)横断面显示异物的形态:圆形1例,梭形32例;3)异物内部结构:中空24例,密实9例;4)并发症:消化道穿孔12例,肠梗阻9例。结论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部位、性质及并发症的诊断敏感且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作者:陈国平;闫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结构化报告构建医学影像学大数据

    医疗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如何利用数据创新探索医学科学,如何在庞大的数据资源中快速获取信息以提升医疗水平,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行,个性化的治疗也要求对病证表现进行规范及全面的评估。医学影像作为疾病征象的大信息来源,占全部临床医学信息数据量的80%以上,如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挖掘,无疑会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作者:赵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 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分数各向异性值( FA)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 C2/3、C3/C4、C4/C5、C5/C6、C6/C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平均ADC值为0.875±0.123,FA值为0.723±0.078;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

    作者:涂灿;汪建华;廖海波;江凯;于志海;王海涛;吴盛赞;于亮;卢斌;俞武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双重造影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 DCUS)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接受DCUS和增强CT检查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比DCUS与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对胃间质瘤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结果40例胃间质瘤中病理诊断为低危24例,高危16例。 DCUS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为98%(39/40),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检出率93%(37/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15)。DCUS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7%(38/39),增强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0%(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DCUS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34/39),增强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33/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结论 DCUS在胃间质瘤病灶的定位能力上明显优于增强CT,但在胃间质瘤的检出能力上和在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能力上与增强CT相近,因此可作为增强CT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

    作者:王小花;王亮;刘咏芳;罗洪霞;林益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频超声对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选取37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无钙化结节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超声特点。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结节小( P >0.05);病例组结节:纵横比>1,彩色多普勒结节血供的类型,边界模糊,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后方伴衰减,III~VII区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例组:纵横比>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4%和97.3%;极低回声伴衰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4.2%和100.0%;淋巴结肿大钙化、液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1.4%和91.9%;中心血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2.9%和81.1%。结论纵横比>1、极低回声伴衰减、中心血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钙化,有助于无钙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

    作者:张萍;李杰;张鹏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

    目的:探讨MRI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腔内肿块呈混杂信号影,7例肿瘤形态似“蜂窝”状或“葡萄”状,9例在肿块周围、子宫腔内及肌层可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6例宫旁两侧可见增多、迂曲血管影,增强扫描后9例病灶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其中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病灶中央可见血管样强化的“血湖”状表现,3例显示病灶侵犯、突破浆膜层。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周宙;杨敏洁;易芹芹;冯霞;龚静山;黄国鑫;徐坚民;唐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MSCT特征,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MSCT影像表现。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1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 CT 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及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55%)。不同类型腹内疝具有相对其特征性MSCT表现。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分型和MS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朱飞;徐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 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作者:徐秋栋;徐丽萍;王磊;丁丹丹;应剑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及CT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与CT诊断,并将两种相结合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炎性假瘤超声多表现为肝实质内的哑铃状、花生节及类圆形低回声结节,结节外周的强回声边,内见条状及条管强回声及极少显示血流。 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结节,强化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节周边部分呈不同程度环形强化等。以术后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CT、超声及超声联合CT检查结果对比显示:超声诊断符合率66.67%(18/27),CT诊断符合率77.78%(21/27),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92.59%(25/27)。结论单一的超声及CT检查其诊断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两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丽萍;孙英姿;马艳红;姜士芹;刘绍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婴儿阴囊毛细血管瘤1例

    患儿男,38天,因体检发现左侧阴囊内肿块10天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后方可扪及一鸽蛋大小肿块,晨起无萎瘪,站立活动后无增大,不能自行还纳,肿块无明显进行性增大,无红肿,无疼痛,阴囊皮肤无破溃,双侧睾丸可触及,透光试验(+)。超声检查:左侧阴囊内见一等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5cm ×2.0cm,内回声欠均匀(图1),CDFI:肿块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图2)。双侧睾丸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阴囊内见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四周,宽10mm,内透声佳(图3)。

    作者:蔡熹;赵新美;周锋盛;吴鹏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检查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腺病变患者应用动态增强MRI与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肿块鉴别方面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乳腺X线摄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70.64%,准确性为68.79%;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90.83%,准确性为89.6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要优于乳腺X线摄影,两种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刘超;郑海澜;雷星;黄勇;李旻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inADC值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 MRI)小表观弥散系数( minADC)值在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根据欧洲肿瘤研治中心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选取小值作为min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minADC值的差异性。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肿瘤实质区平均minADC值分别为:(1.11±0.31)×10-3 mm2/s和(0.72±0.19)×10-3 mm2/s,低危组的minADC值高于高危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inADC值对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智红;刘治玲;黄召勤;战海宇;修建军;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