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谦;高培毅;崔凯;张玉梅;石玉铸;王春立;刘海霞
患者女,63岁。因反复肢体抽搐2 h入院。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四肢抽搐2次,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巩膜上翻,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缓解后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癫痫”病史20年,数年发作一次,未正规诊治。十几岁以前起有反复鼻出血史。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鼻腔粘膜、舌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出血点。心肺听诊未及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MRI平扫示(图1,2):右侧额叶颞叶见多个斑点状等、稍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FLAIR为高信号,周围有片状短T2低FLAIR信号围绕。 SWI示双侧脑实质广泛多个圆点状低信号影,大小不一。诊断:脑实质弥漫性缺血表现,考虑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右侧额叶及颞叶出血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脑MRA(图3)示:右侧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上段节段性狭窄,多发节段性脑血管不规则狭窄。
作者:王慧君;张学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 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分数各向异性值( FA)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 C2/3、C3/C4、C4/C5、C5/C6、C6/C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平均ADC值为0.875±0.123,FA值为0.723±0.078;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
作者:涂灿;汪建华;廖海波;江凯;于志海;王海涛;吴盛赞;于亮;卢斌;俞武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3~28天)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经皮冠脉介入术),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图像和心肌灌注脱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有所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有所提高,A·β值有所提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肌灌注显像时间明显降低,造影计分指数明显提高,A·β值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缩短心肌灌注时间,改善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平;袁瑞;吴猛;周如海;兰宇鹏;鲍迎春;方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郭献忠;王爱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肾上腺左侧6例,右侧2例,肿瘤大小1.3~6.2cm,平均(4.4±1.6) cm。肿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7例呈卵圆形,1例不规则形,不规则形肿块术后被证实由两枚肿块组成。3例较小肿瘤(大径≤4cm)密度均匀,5例较大肿瘤(大径>4cm)中有3例密度不均,内见囊变坏死。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值19.7~33.4HU,平均(26.3±4.5)HU,增强后动脉期7例中重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CT值23.5~64.9HU,平均(49.4±12.7)HU,CT值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39.4~86.8HU,平均(67.4±13.2)HU。8例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24月,仅1例术后复发,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例复发的病例报道。结论 CT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的特征。
作者: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MSCT特征,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MSCT影像表现。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1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 CT 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及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55%)。不同类型腹内疝具有相对其特征性MSCT表现。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分型和MSCT影像特点,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朱飞;徐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 MRI)小表观弥散系数( minADC)值在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根据欧洲肿瘤研治中心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选取小值作为min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minADC值的差异性。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肿瘤实质区平均minADC值分别为:(1.11±0.31)×10-3 mm2/s和(0.72±0.19)×10-3 mm2/s,低危组的minADC值高于高危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inADC值对评价低级别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石智红;刘治玲;黄召勤;战海宇;修建军;刘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 PC)合并慢性胰腺炎( CP)的MRI影像特征及其与单纯胰腺癌、单纯慢性胰腺炎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合并CP患者18例的MRI资料,另选取同期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单纯PC患者及单纯CP患者各18例的MRI资料。对比分析三组MRI的影像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局部变形伴肿块、肿块远端胰腺萎缩、胰腺实质在T1 WI信号强度减低、胰腺实质增强高峰后延等征象明显多于单纯胰腺癌及单纯慢性胰腺炎组( P <0.05)。主胰管串珠形扩张改变在PC合并CP组中出现率明显高于单纯PC组和单纯CP组( P <0.05),平滑扩张、不规则扩张在单纯PC组中出现率明显于PC合并CP组、单纯CP组( 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单纯性胰腺癌和单纯性慢性胰腺炎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赵丹丹;李娜;刘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征象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6例患者16个病灶,横径大径约20~70m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7例,以囊性为主的4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5例。动态增强示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的8例;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的8例。 G1级肿瘤9个,G2级肿瘤5个,G3级肿瘤2个,肿瘤级别与肿瘤大小、内部成分、强化方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较大的肿瘤易囊变,肿瘤病理分级往往较高。
作者:段小玲;陈自谦;许尚文;张志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 AIH)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其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I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中13例有CT随访者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14例。 CT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平均约7.55mm。增厚的主动脉壁CT值40~81HU不等,平均67.7 HU左右。6例主动脉壁内见穿透性溃疡形成。2例见主动脉壁钙化内移。13例随访中病变进展2例,好转3例,病情平稳5例;9例接受了手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论 MSCT在AIH的诊断及其随访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顾云斌;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且有MRI资料的儿童椎间盘炎7例,儿童脊柱结核14例,分析比较其MRI征象。结果儿童椎间盘炎7例(100%)受累椎体及椎间盘数均为2+1,而脊柱结核9例(64%)是,余5例累及范围更大;附件水肿脊柱结核多见,为12例(86%),椎间盘炎4例(57%)。脊柱结核椎体异常信号几乎充满整个椎体,椎间盘炎相对范围较小( P =0.006)。椎间盘炎均无椎体变扁及脊柱后凸,脊柱结核7例(50%)有( P =0.030)。相比椎间盘炎,脊柱结核椎旁软组织异常发生率高、范围较大、信号较混杂( P =0.026,0.002,0.005)。结论儿童椎间盘炎与脊柱结核各有一定MRI特点,多数不难鉴别。
作者:温洋;彭芸;尹光恒;刘玥;张玥;段晓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行MSCT平扫检查诊断消化道枣核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33例,异物的性质、部位以及并发症均得到内镜或手术证实。结果1)异物部位:食管6例,胃窦9例,小肠12例,结肠和直肠各3例;2)横断面显示异物的形态:圆形1例,梭形32例;3)异物内部结构:中空24例,密实9例;4)并发症:消化道穿孔12例,肠梗阻9例。结论 MSCT对消化道枣核异物的部位、性质及并发症的诊断敏感且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作者:陈国平;闫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设计一种能在MRI环境下工作的射频消融电极针。方法采用Inconel 625合金制造一种分体式多极射频消融电极针。与RITA MRI兼容性多极射频电极在1.5T MRI下成像,进行对照,并在MRI环境下完成离体猪肝射频消融。结果与B0分别成角0°、30°、60°、90°时显示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7.914, P =0.000, P <0.05);采用fs FRFSE T2 WI、T1 FSPGR及3D Dyn T1 WI序列获取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3.075, P =0.000, P <0.05);自制MR兼容电极针与RITA MR兼容电极针在MRI成像时显示的穿刺针直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F =2.340, P =0.152, P >0.05)。消融灶大直径平均5.23cm。结论本射频消融电极与RITA MRI兼容性射频消融电极相当,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林征宇;肖波;吴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 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42例腕关节外伤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患者均具有明显外伤史,且临床怀疑腕舟状骨骨折,主要症状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鼻咽窝处有压痛点。数字X 线摄影( DR)平片检查阴性12例,舟状骨可疑骨折30例,对所有病例行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再进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使骨折在舟状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显示,并就其长轴面MPR图像及直接扫描腕关节CT横断面图像在骨折的诊断率上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6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均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12例阴性患者中4例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30例可疑骨折患者24例显示舟状骨骨折存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腕舟状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比直接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邓建国;周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随访和预后评估。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戚瑞祥(综述);游向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建浜;江红;邱爽华;蔡爱群;李仰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短2月余,活动后加重,伴有左侧背部疼痛”就诊。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CT平扫显示纵隔左旁一不均质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与邻近肺组织边界不清,大截面约12.7cm ×8.4cm,宽基底与纵隔相连,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略高密度灶及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不均质明显强化,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强化,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左肺部分组织压迫性不张,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显示(图1)。
作者:张苗;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0例盆腔内神经鞘膜源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肿瘤,有50例神经鞘膜瘤,多为较小的偏圆形;3例神经纤维瘤,多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边界清晰;7例恶性神经鞘瘤,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且边界模糊。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采用CT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0.00%,显著低于MRI检查结果符合率的93.33%( P <0.05)。 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均为略高或高混杂不均匀信号,病灶越大则越明显。结论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准确率均较高。
作者: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胡碧波;吴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超声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增强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与X线或核磁共振共振增强相比,超声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作为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好的材料之一,能制备成包裹各种药物和其他物质的纳米级或微米级微球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亲水性修饰和联接靶向配体,能顺利穿过肿瘤血管内皮间隙到达病灶边缘和内部,同时通过与其他技术如核磁共振、荧光、放疗、光声成像等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显影和治疗,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副作用。当前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像,而是同时联合两种或更多种成像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增强或荧光显影的结合,能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另一方面通过高频聚焦超声治疗与核磁共振增强、放疗等技术的结合,使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乔强;杨春雪(综述);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