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敏;詹阿来;黄庆文
目的:探讨食管碰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食管碰撞瘤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8例患者,年龄49~69岁,中位年龄66岁。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吞咽困难或进食阻挡感,3例伴有胸骨后疼痛或胸骨后不适。8例中,病变位于中段食管6例,下段食管2例。 X线上消化道钡餐7例显示食管单发性占位性病变,1例未发现明显肿瘤征象;其中6例同时进行了CT检查,4例考虑食管癌,2例发现食管壁僵硬增厚,建议结合胃镜检查;8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3例镜下见隆起型肿物,5例发现黏膜溃疡形成,6例镜下考虑食管癌,2例诊断食管占位。8例术前活检病理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8例均行食管肿瘤切除手术。显微镜观察,8例肿瘤均由两种成分组成,彼此界限清楚,各自弥漫性生长。1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多形性平滑肌肉瘤碰撞瘤,7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鳞状细胞癌碰撞瘤。结论食管碰撞瘤比较罕见,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靠术后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判断。
作者:贾乐;姚志刚;冯吉贞;李加美;王宏量;王强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经腹肠道超声简便易行,可用于UC活动性的判断及随访。钡灌肠对肠黏膜的病变非常敏感,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和肠道造影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能全面地观察UC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但对诊断早期UC不敏感,同时存在辐射的问题。随着技术的改进,磁共振成像实现了对运动脏器的成像,结合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使其应用于UC成为可能。核素炎症定位显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检出早期UC的灵敏度较高。
作者:张亚男;常泰(综述);郑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急性腹痛在MSCT中少见征象,提高MS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经随访及手术证实的12例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 表现,对病变部位少见征象进行重点分析观察,提高MSCT诊断水平。结果肠脂垂炎3例,结肠憩室炎2例,十二指肠旁疝3例,脂肪瘤诱发小肠套叠2例,左侧闭孔疝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1例。结论认识急性腹痛MSCT少见征象,对提高急性腹痛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华子;孙萌;张永彬;孙典学;李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脐带绕颈胎儿主要动脉包括脐动脉(UA)、静脉导管(DV)和大脑中动脉(MCA)阻力指标预测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03例28~40孕周的正常胎儿和96例脐带绕颈胎儿的UA、DV和MC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通过对相关血流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比较,判断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结果两组间胎儿心室壁各节段组织速度参数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间静脉导管的PS值及脐动脉的ED值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脐动脉的RI值及大脑中动脉的RI、S/D值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结论对脐带绕颈胎儿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UA、DV和MCA血流参数可能对预测胎儿窘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军;谭静;周秘;兰海;唐茜;张知剑;许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胃癌结直肠转移瘤的MSCT表现。方法分析52例胃癌结直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1)胃癌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及两者混合者45例;III型及IV型48例;2)转移瘤表现为均匀增厚型39处,非均匀增厚型21处,管腔内生肿块型6处,管腔外突肿块型4处;3)转移瘤表现为均匀性强化16处;不均匀性强化10处;分层样强化44处;4)12例(52.2%)女性患者伴卵巢转移。结论发生结直肠转移的胃癌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Borrmann分型以Ⅲ、Ⅳ型为主。结直肠转移瘤具特征性的CT 征象为肠壁呈靶样同心圆样改变。女性患者常伴卵巢转移。
作者:马爱冬;杨慧;魏然;李万湖;黄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 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节及弹簧圈位置来确定切除结节周围肺组织范围,在胸腔镜下行肺局部楔形切除,将离体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组织学观察,根据病变的良恶性指导临床继续扩大手术或结束治疗。结果12例肺小结节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置入弹簧圈,成功术前定位,并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4例(33.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16.7%),错构瘤1例(8.3%),炎性病变5例(41.7%)。结论 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内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胸外科医师与病理医师快速、准确找到病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健;王仲朴;崔健;黄宇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假休克组、缺血再灌注组、催产素处理组。 S组行剖宫产术;I/R组剖宫产术后,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OT组在I/R基础上,于孕兔产后失血性休克后10min及再灌注后10min、30min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以2 U/kg剂量推注缩宫素。 I/R组与S组分别于相同时间段注射与OT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S组和OT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及血容量数值明显增大( P <0.05);而OT组与S组比较各数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初步表明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程程;李巨;李强;魏明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数字化X线摄片( DR)和多层螺旋CT( MSCT)对下尺桡关节( DRUJ)脱位定量评价的差异。方法选择74例均行DR和MSCT检查且DRUJ脱位的患者,由一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借助DR片和MSCT后处理重建图像进行DRUJ脱位程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Colles骨折46例,Galeazzi骨折3例,Smith骨折6例,前臂其他骨折12例,7例没有骨折。其中DRUJ横向、纵向和掌或背侧半脱位分别是31例、17例和26例,DR片上测量横向、纵向和掌背侧脱位或半脱位间距分别是(5.5±2.3)mm、(8.5±2.6)mm、(5.7±1.6)mm, MSCT测量分别是(7.1±2.5)mm、(9.3±1.8)mm、(3.4±1.2)mm,两种测量方式间比较,纵向脱位间距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71,横向、掌或背侧脱位间距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65和0.52。结论 DR和MSCT对DRUJ脱位或半脱位定量评价是可行的,但DR测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如MSCT,尤其在评价掌背侧半脱位时。
作者:胡纯;周胜法;陈伟;何家维;黄兆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5 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对30例纵隔转移瘤患者采用125 I粒子植入治疗,并做好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30例患者中并发症有气胸6例(20%),其中需要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为3例,另3例气胸量较少,自行吸收;肺出血4例(13.3%);针道出血4例(13.3%);咳血4例(13.3%);恶心呕吐1例(3.3%);疼痛2例(6.7%);过敏反应1例(3.3%),均经治疗后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可控。加强125 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的观察和护理,可保证治疗有效率。
作者:仲春红;姜惠;刘亚坤;商琼琼;张颖;韩明勇;马琳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估化疗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37位恶性肿瘤首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进行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作为对照,患者当天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MA)、尿β2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 (Cys C)水平。结果化疗后,患者双肾血流灌注峰值下降,总GFR均值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 P <0.05)。37例患者Scr,BUN,UMA和β2-MG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化疗后Cys C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增高( P <0.01)。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能早期、客观监测化疗药物对肾功能的损害,是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张学敏;马丽;陈正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正常腰椎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中采用矢状位及轴位两种扫描方式对骨髓IVIM成像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方法33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接受腰椎常规MRI、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扫描检查。测量IVIM成像各参数值,包括慢速表观扩散系数( slow ADC值)、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 ADC值)及快速成分所占比例(fraction of fast ADC,ffast)。比较IVIM两种扫描方式,L3椎体骨髓各参数测量值的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 ICC),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成像骨髓各参数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参数值的ICC均大于0.6。此外,轴位及矢状位L3椎体骨髓fast ADC值、slow ADC值、ffast值相比较时,97%(32/33)、100%(33/33)、91%(30/33)的测量值位于95%一致性区间范围内,表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腰椎IVIM成像过程中,矢状位及轴位扫描骨髓各参数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测量值之间具有可比性。
作者:邹明珠;朱捷;周诚;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头颅及双肾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结节性硬化头颅及双肾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8例结节性硬化患者中3例有明确家族史,3例有皮脂腺瘤、癫痫、智力低下临床三联征,8例头颅CT均可见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8例头颅MRI平扫可见室管膜下及皮层下结节,4例可见双肾多发结节或肿块影。结论头颅MRI平扫可清晰显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清晰显示双肾多发肿块及结节形态、边缘及血供,可分辨肿块内脂肪组织,对结节性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启;孔建忠;王增;张莉;张培;马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ARVC/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经我院收治的18例ARVC/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静息心电图显示13例电轴右偏,肢体导联呈低电压;V1~V3导联T波倒置12例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7例右心室扩大;12例右室流出道增宽;2例左室增大;12例右室壁弥漫性变薄、运动减弱等。结论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能较准确地诊断ARVC/D,并在该病的治疗及随访观察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兴钊;黄永;黄蕊;漆秀英;杨建;胡青茂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 LVNC)是一种以粗大的左室肌小梁和深的小梁间隙、隐窝或窦状隙存在并与心腔相通为特征的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临床常以进行性左心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等为主要表现。心电图以非特异性ST-T改变、室性早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要特征。LVNC的诊断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形态学诊断到基因诊断的认知过程。本文综述了LVNC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这对统一LVNC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军波(综述);范丽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孕妇27岁。孕2产1,现孕25周6天,因在外院怀疑胎儿心脏发育异常,遂来我院复诊,首先进行常规检查:胎位:LOA位,测双顶径6.3cm,股骨长4.7cm,羊水大深度5.6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成熟度0级,厚度3.0cm;脊柱排列整齐,腹腔脏器无反位;随即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右前方。心室反位,右心室位于左侧,其室腔内可见节制束;心房正位,卵圆瓣在左侧的心房内活动,降主动脉位于该侧心房的后方;(图1)位于右侧的心室比较光滑,与该心室相连接的心房可见上、下腔静脉汇入;两条大动脉走行关系异常呈一前一后平行排列,宽度分别约4.6mm、4.2mm。其中自左侧心室发出者走行较长后弯曲与降主动脉相连,其弯曲处见三个向上的分支,自右侧心室发出者主干很短与左、右肺动脉相连。室间隔上端回声中断3.0 mm。超声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心尖指向异常。孕妇选择引产,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超声所见。
作者:叶春秀;祁玉霞;王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在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90例疑诊宫腔粘连患者先行宫腔镜进行检查,然后行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检查,对两种方式的检出宫颈粘连、宫颈粘连程度、宫腔粘连类型、检出复杂性宫腔粘连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证实宫腔粘连80例,经宫腔镜检查: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31例,中度粘连30例,重度粘连19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16例,周围型40例,混合型24例。经阴道二维超声: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13例,中度粘连22例,重度粘连17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6例,周围型26例,混合型20例。超声正确诊断宫腔粘连50例,漏诊30例,误诊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检出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80%,准确性为64.4%。两种方式对粘连程度、粘连范围的诊断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而且无创伤,可作为宫腔粘连的常规筛选方法。
作者:刘芳;王美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腹部弥散加权像( 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 ADC)评价男、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63例受试者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腰1~4(L1-4)椎体骨密度(BMD)和DWI测量ADC值;男、女性L1-4各椎体ADC值与BMD值、平均ADC值与总BMD、T值、年龄分别行线性相关分析;男、女性分别按T值分为骨质正常组、减少组和疏松组,方差分析比较ADC值的差异;ROC曲线分别评价ADC值对男、女性L1-4椎体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 L1-4平均ADC值男性(0.320±0.190)×10-3 mm2/s与BMD、T值、年龄无相关性( r =0.033、0.038、-0.106, P >0.05),女性(0.281±0.091)×10-3 mm2/s与BMD、T值正相关( r =0.370、0.346, P﹤0.05),与年龄负相关( r =-0.54, P﹤0.01);三组间差异比较男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女性组有诊断意义,且L3水平曲线下面积(AUC=0.929)大,男性组无意义。结论 ADC值对女性腰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恒;黄刚;毛泽庆;左晓娜;王平;徐香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固定时间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行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及其相关病变的CT表现。方法24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其相关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行腹部增强扫描,以4.0ml/s的流率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I/ml)90ml,在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采集动脉期图像,55s采集门脉期图像,利用动脉显示佳期相的原始数据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0.75mm,图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 MPR)、大投影密度( MIP)及容积再现( VR),以佳角度显示SMA本身及其相关病变。结果23例患者均于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1例房颤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于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24例患者均经DSA或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8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栓性栓塞并缺血性肠梗阻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中段5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胡桃夹综合征3例。结论 MSCT固定时间延迟法行血管成像扫描并联合CT重建技术有助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海飞;衣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CT诊断价值及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7例中病变中心位于右侧筛窦4例,左侧额窦1例,双侧筛窦及鼻腔2例。 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其周边出现完整或不完整骨性包壳,其内密度不均匀,含有不同程度钙化,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周围组织受压变形但分界清楚。结论 CT能明确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发病部位、大小、侵及范围,并能反应病理结构特点,是骨化性纤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CT骨窗诊断价值较大。
作者:张武;方芳;刘小剑;郭占芳;龙垒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62例,误诊2例,符合率为96.88%(62/64)。与DSA相比,64排CTA与之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12, P >0.05)。64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42±2.69)mm, DS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65±3.16)mm,经统计学比较,64排CTA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 t =2.02, P >0.05)。结论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全面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鲍志国;严金冈;李静静;周海伟;刘良峰;陈忠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