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王仲朴;崔健;黄宇清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CT 和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中对0级和I级病变患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检查方法在其他级别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MRI检查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骨髓水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检查在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MRI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检查方法敏感,无放射性,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等早期症状的检出率高于MRI,所以MRI检查应作为AS早期诊断的优选检查方法,但对一些显示不清楚的病情变化,要结合CT扫描来确诊。
作者:蔡长寿;冯丰坔;邱波;裴琳;于大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 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节及弹簧圈位置来确定切除结节周围肺组织范围,在胸腔镜下行肺局部楔形切除,将离体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组织学观察,根据病变的良恶性指导临床继续扩大手术或结束治疗。结果12例肺小结节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置入弹簧圈,成功术前定位,并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4例(33.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16.7%),错构瘤1例(8.3%),炎性病变5例(41.7%)。结论 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内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胸外科医师与病理医师快速、准确找到病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健;王仲朴;崔健;黄宇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脐带绕颈胎儿主要动脉包括脐动脉(UA)、静脉导管(DV)和大脑中动脉(MCA)阻力指标预测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03例28~40孕周的正常胎儿和96例脐带绕颈胎儿的UA、DV和MC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通过对相关血流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比较,判断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结果两组间胎儿心室壁各节段组织速度参数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间静脉导管的PS值及脐动脉的ED值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脐动脉的RI值及大脑中动脉的RI、S/D值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结论对脐带绕颈胎儿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UA、DV和MCA血流参数可能对预测胎儿窘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军;谭静;周秘;兰海;唐茜;张知剑;许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急性腹痛在MSCT中少见征象,提高MS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经随访及手术证实的12例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 表现,对病变部位少见征象进行重点分析观察,提高MSCT诊断水平。结果肠脂垂炎3例,结肠憩室炎2例,十二指肠旁疝3例,脂肪瘤诱发小肠套叠2例,左侧闭孔疝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1例。结论认识急性腹痛MSCT少见征象,对提高急性腹痛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华子;孙萌;张永彬;孙典学;李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DSCT-C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不准确率及相关原因。方法对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82例常规冠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在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方面的不准确率,并进行相关原因分析。结果1)DSCT-C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不准确率:对82例患者的共计936个节段进行了DSCT-CA和CCA的检查分析,CCA检查发现其中冠脉狭窄<50%715个,50%~69%60个,≥70%161个。 DSCT-CA在冠脉狭窄程度评估方面的准确率为94.98%(889/936),诊断不准确率为5.02%(47/936)。以CC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分析发现确定为冠脉狭窄<50%的715个节段中有18个节段经DSCT-CA检查为高估,其中高估为50%~69%12个,≥70%6个;冠脉狭窄50%~69%的60个节段中有2个节段经DSCT-CA检查为低估为<50%,3个节段经DSCT-CA检查高估为≥70%;冠脉狭窄≥70%的161个节段中有248个节段经DSCT-CA检查为低估,其中低估为<506个,50%~69%18个;2)诊断不准确的原因分析:2个节段由于心率快(≥85次/min)而导致运动伪影,3个节段由于心率波动大和屏气不良造成的错层伪影发生诊断不准确,2个节段因为心脏静脉的遮盖而导致漏诊,22个节段因为严重钙化斑块所致部分容积效应而导致的DSCT-CA评估不准确,9个节段的非钙化斑块被观察而导致DSCT-CA评估不准确,7个节段因为测量位置选择不当而导致DSCT-CA评估不准确,其他还有起搏器金属伪影(1个节段)、血管较细(3个节段)。结论准确识别DSCT-CA中的各种伪影并排除相关影响因素,DSCT-CA能够有效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助于提高冠脉狭窄程度判断准确性。
作者:朱占英;陈兴灿;胡红杰;王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 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 c-TCD)诊断成人卵圆孔未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成人卵圆孔未闭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 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c-TCD)进行诊断,并分析不同卵圆孔特点下c-TCD对PFO诊断检出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患者经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检查发现在平静状态下阳性23例,阳性率为71.88%;在 Vasalva 动作下阳性27例,阳性率为84.38%;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Vasalva动作下诊断阳性率高于平静状态,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 P >0.05)。不同PFO大小的三组患者经c-TCD诊断后的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53, P >0.05)。经TEE证实的PFO患者根据其TEE血流动力学特点分为无分流组和有分流组,两组患者的c-TCD检出PFO的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目前仍然以TEE作为诊断PFO的金标准,但是c-TCD配合Valsalva动作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可作为怀疑卵圆孔未闭患者的筛查手段,c-TCD与TEE在诊断PFO方面各有优缺点,可互为补充。
作者:张恒;周盼妍;谢培凯;高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临床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并与CAG 对比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4例,阳性率为70.00%;阴性36例,阴性率为30%。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2例,钙化率为68.33%,非钙化38例,非钙化率为31.67%。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5例,阳性率为70.83%;阴性35例,阴性率为29.17%。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3例,钙化率为69.17%,非钙化37例,非钙化率为30.83%(37/120)。经统计学分析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阳性率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查中钙化率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120例患者检出1572段血管节段,在行冠脉狭窄程度检查时,其对狭窄程度分级过程中均清晰显现出较多的低估或高估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作者:黄勇;丁仁福;符惠宏;雷星;陈运奎;郑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数字化X线摄片( DR)和多层螺旋CT( MSCT)对下尺桡关节( DRUJ)脱位定量评价的差异。方法选择74例均行DR和MSCT检查且DRUJ脱位的患者,由一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借助DR片和MSCT后处理重建图像进行DRUJ脱位程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Colles骨折46例,Galeazzi骨折3例,Smith骨折6例,前臂其他骨折12例,7例没有骨折。其中DRUJ横向、纵向和掌或背侧半脱位分别是31例、17例和26例,DR片上测量横向、纵向和掌背侧脱位或半脱位间距分别是(5.5±2.3)mm、(8.5±2.6)mm、(5.7±1.6)mm, MSCT测量分别是(7.1±2.5)mm、(9.3±1.8)mm、(3.4±1.2)mm,两种测量方式间比较,纵向脱位间距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71,横向、掌或背侧脱位间距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65和0.52。结论 DR和MSCT对DRUJ脱位或半脱位定量评价是可行的,但DR测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如MSCT,尤其在评价掌背侧半脱位时。
作者:胡纯;周胜法;陈伟;何家维;黄兆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64岁。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诊。查体:甲状腺右叶可触及3cm ×2cm结节,质韧,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及发热。超声所见:甲状腺右叶见多发结节,大者3.0cm ×1.8cm,为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血流丰富(图1,2)。超声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倾向良性。术后病理示甲状腺右叶髓样癌(直径2.7cm),其余呈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作者:贵玉;刘金苹;钱林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定量CT( QCT)评估小儿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的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状况,为IB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IBD患儿27例,同时收集正常人群62例。应用QCT方法测量两组人群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从中选取学龄儿童(7~12岁)的IBD患儿共1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人数相匹配的原则从正常人群中选取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这两组的Q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这两组对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0~14岁27名IBD患儿骨密度从110.9mg/cm3到201.8mg/cm3,骨密度平均值为(165.49±18.93)mg/cm3,与6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值的比较(IBD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 Z =-4.0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62.26±16.77)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CD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3.261, P =0.001,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71.97±17.11)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UC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1.908, P =0.056, P >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12名7~12岁IBD患儿)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12名7~12岁正常儿童)骨密度的比较:病例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59.9±15.32) mg/cm3,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86.96±10.97)mg/cm3, t =-4.9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结论 IBD患儿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其中CD组和UC组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且CD组患儿比UC组患儿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作者:霍爱华;王冬潜;刘勇;于彤;张宁宁;胡迪;彭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女,49岁。左侧乳腺癌切除术后7年,发现心包占位1天入院。患者于2007年11月5日在椎管麻醉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小叶癌,少部分浸润生长,淋巴结24枚,未见癌转移(0/24),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并规律化疗,定期复查,未发现转移灶。
作者:张晓娜;李世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孕妇27岁。孕2产1,现孕25周6天,因在外院怀疑胎儿心脏发育异常,遂来我院复诊,首先进行常规检查:胎位:LOA位,测双顶径6.3cm,股骨长4.7cm,羊水大深度5.6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成熟度0级,厚度3.0cm;脊柱排列整齐,腹腔脏器无反位;随即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右前方。心室反位,右心室位于左侧,其室腔内可见节制束;心房正位,卵圆瓣在左侧的心房内活动,降主动脉位于该侧心房的后方;(图1)位于右侧的心室比较光滑,与该心室相连接的心房可见上、下腔静脉汇入;两条大动脉走行关系异常呈一前一后平行排列,宽度分别约4.6mm、4.2mm。其中自左侧心室发出者走行较长后弯曲与降主动脉相连,其弯曲处见三个向上的分支,自右侧心室发出者主干很短与左、右肺动脉相连。室间隔上端回声中断3.0 mm。超声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心尖指向异常。孕妇选择引产,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超声所见。
作者:叶春秀;祁玉霞;王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HS)患者和正常人在清醒状态下行上呼吸道CT测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自鼻咽顶部至环状软骨水平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量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平静呼吸时鼻咽区、腭后区、舌后区及会厌后区狭窄平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和横截面积,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对照组与OSAHS轻中度组之间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小面积层横截面积、左右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与重度组之间的腭后区、舌后区小面积层横截面积以及左右径、前后径、会厌后区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轻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的舌后区及会厌后区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在80例OSAHS患者中,单纯腭后区狭窄33例,鼻咽后区、腭后区狭窄7例,腭后区+舌后区狭窄40例,腭后区、会厌后区狭窄27例,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47例,四个平面同时存在7例。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数比例,重度组较轻中度组高( P <0.05)。结论应用螺旋CT测量可以获得上气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临床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伟;陈刚;王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1 H-MRS脑内代谢物与Gesell发育商间的相关性,为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符合条件的45例早产儿及30例同期足月儿于出生后1周内行1 H-MRS检查,计算脑内代谢物NAA/Cr、Cho/Cr、mI/Cr、Lac/Cr、Glx/Cr比值;并于出生后40~52周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测,得出发育商及其5个能区对应的发育商值,同时分析早产儿组发育商与脑内各代谢物间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组NAA/Cr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6.202, P <0.001),但Cho/Cr、Lac/Cr、Glx/Cr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早产儿组发育商及其各能区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发育商与NAA/Cr 及Lac/Cr 存在显著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418)。结论早产儿早期1 H-MRS 脑内代谢物质(NAA、Lac)与Gesell发育商有相关性,NAA、Lac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早产儿可能发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作者:刘绪明;张嫣然;万诚;林达;余捷;项剑瑜;周露;邱乾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估化疗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37位恶性肿瘤首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进行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作为对照,患者当天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MA)、尿β2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 (Cys C)水平。结果化疗后,患者双肾血流灌注峰值下降,总GFR均值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 P <0.05)。37例患者Scr,BUN,UMA和β2-MG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化疗后Cys C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增高( P <0.01)。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能早期、客观监测化疗药物对肾功能的损害,是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张学敏;马丽;陈正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过去半年来我院就诊的4例,腮腺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要点。结果腮腺舍格伦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涎腺造影影像表现,对临床中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涎腺造影对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陈力;朱红华;王晓筠;段涛;鞠昊;李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并分析DR与MSCT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副鼻窦疾病患儿105例,包括临床表现,DR与MS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病变检出率;所有患者均行东芝MRAD-D50SDR柯瓦氏位数字摄片及飞利浦Brilliance 6层螺旋CT扫描仪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结果105例患儿中,DR检出副鼻窦炎54例,粘膜下囊肿13例,息肉2例,黏液囊肿1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3例;MSCT检出副鼻窦炎68例,粘膜下囊肿16例,息肉5例,黏液囊肿4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9例。结论 DR对儿童副鼻窦病变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对蝶窦及鼻腔内情况知之甚少,容易漏诊;MSCT容积扫描数据多平面重建后能全面观察副鼻窦病变,可以精准地定位及定性;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MSCT具有绝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温书泉;刘珍莲;邓戈锋;郭耀华;陈萍英;杨智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腹部弥散加权像( 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 ADC)评价男、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63例受试者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腰1~4(L1-4)椎体骨密度(BMD)和DWI测量ADC值;男、女性L1-4各椎体ADC值与BMD值、平均ADC值与总BMD、T值、年龄分别行线性相关分析;男、女性分别按T值分为骨质正常组、减少组和疏松组,方差分析比较ADC值的差异;ROC曲线分别评价ADC值对男、女性L1-4椎体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 L1-4平均ADC值男性(0.320±0.190)×10-3 mm2/s与BMD、T值、年龄无相关性( r =0.033、0.038、-0.106, P >0.05),女性(0.281±0.091)×10-3 mm2/s与BMD、T值正相关( r =0.370、0.346, P﹤0.05),与年龄负相关( r =-0.54, P﹤0.01);三组间差异比较男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女性组有诊断意义,且L3水平曲线下面积(AUC=0.929)大,男性组无意义。结论 ADC值对女性腰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恒;黄刚;毛泽庆;左晓娜;王平;徐香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161例受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能量图观测颈动脉管腔内舒张期是否出现内“流空区”,并以颈动脉内膜-中膜测量(应用IMT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为金标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97, P <0.01, McNemar检验P>0.05),两者诊断不一致者可能近期粥样硬化处于平稳期或进展期有关。结论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诊断结果一致性好,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作者:于冬;郑宏江;李韶平;曾玲;金城;孙贤;贺敬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部位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的CT、MRI及PET-CT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 35例,MRI 22例,PET-CT 3例。结果 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欠均匀,不具备特征性;MRI表现为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T1 WI呈稍高信号,T2 WI呈低信号;PET-CT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黑色素瘤的部位、与邻近组织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作者:许小燕;胡俊峰;汪秀玲;徐凯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