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CTA诊断腹主动脉瘤伴壁间血肿及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范治国;戴捷;王志军;曹俊华;于峣;高宝军;丁晓娟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伴壁间血肿,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 影像诊断, CTA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 了解主动脉瘤的影像诊断特征、检查方法及相关影像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特殊的腹主动脉瘤伴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影像诊断文献回顾.结果 1例患者持续性胸、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64排CTA血管成像为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伴壁间血肿形成,同时合并主动脉弓部穿透性溃疡,介入手术后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伴壁间血肿及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属急性主动脉综合症,CTA血管成像是有效的影像诊断手段,术前详细的CTA成像同术中的DSA表现基本一致.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常成人髋关节间隙与髋臼角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CT测量髋关节,探讨正常成人髋臼前唇连线头距、骨关节间隙与髋臼角的相关性.方法 对216例因盆腹部病变行CT检查而无髋部症状患者的髋关节进行数据重建、测量,从中挑选X线和CT表现正常的400例髋关节作为统计对象,测量髋臼前唇连线关距、髋关节前、后间隙及LCE角、髋臼角、股骨头覆盖率、臼顶切线角.结果 髋臼前唇连线头距与LCE角、股骨头覆盖率呈正相关,与髋臼角负相关;髋关节前间隙与LCE角、股骨头覆盖率呈负相关,与髋臼角不相关;髋关节后间隙与CE角呈负相关,与髋臼角、股骨头覆盖率不相关.根据臼顶切线角的不同,将髋臼分为三种类型,髋臼前唇连线头距及髋关节前后间隙三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Ⅰ型、Ⅱ型均与Ⅲ型有显著性差异,而Ⅰ型与Ⅱ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测量的正常成人髋关节间隙指标与X线测量的髋臼角等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结合对髋关节的评价更为准确.

    作者:胡令安;马玉;王建国;武桂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MRCP征象分析

    目的 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 MRCP征象,以提高对APBD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8例APBD患者的MRCP征象.同时随机抽取18例胰胆管正常汇合者为对照组.测量胰胆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观察APBD的合流形式,是否合并胆管扩张,胆管、胆囊结石,胰腺炎,肿瘤等相关疾病.结果 18例APBD的合流形式为:胆管汇入胰管型14例,胰管汇入胆管型4例.1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胆总管扩张,其中明显扩张15例,稍扩张3例.共同管长度为9.6~17.5mm,均数为(12.49±2.38).对照组共同管长度5.6~9.6mm,均数为(7.56士1.35).两组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汇合角度27°~82°,均数为(53.44±17.06).对照组22°~60°,均数为(41.78±10.58).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APBD相关疾病包括胆囊或胆管结石12例,胰腺炎反复发作并胰管扩张4例,壶腹癌1例.胆总管囊肿3例.仅表现为胆红素增高1例.结论 MRCP能够显示APBD病变特征.

    作者:姚毅;胡健;周浙江;罗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憩室的MS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胃镜和钡餐检查联合证实的11例胃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胃憩室的部位、密度、大小,对其MSCT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胃憩室的发生部位:胃窦小弯侧1例,胃底10例,后者又包括左侧肾上腺区3例,胰腺尾部1例,靠近贲门2例,胃底大弯侧3例,胃底小弯侧1例.胃憩室的密度:囊性密度3例,液气囊1例,内容物密度6例,另1例做了多种对比剂检查,既有高密度混杂对比剂密度,又有液气囊密度.胃憩室的大小:6例在1~2 cm之间,长径大于2cm者3例,短径小于1cm者2例.11例胃憩室的MSCT诊断中,误诊左侧肾上腺肿瘤2例;误诊胰腺占位1例;漏诊和提示诊断各4例.结论 提高有关胃憩室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MSCT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王波;姜传武;赵斌;高蕊;郭凌飞;冯鑫至;谢立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RI联合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98例A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两侧髋关节的CT和MRI检查,对两者定性诊断敏感度和早期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 CT诊断ANFH敏感度为88.78%,MRI为90.8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74,P=0.103);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7.96%(96/98),与CT及MRI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321、4.095,P=0.016、0.022);CT和MRI对ANFH阳性患者检测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检查方法对于ANFH的诊断均具较高的敏感性,但二者联合应用后可互补对ANFH患者进行诊断,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为今后ANFH患者的诊断提供有效可行的模式参考.

    作者:李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肠系膜脂膜炎MSCT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MSCT特点,提高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及MSCT表现.5例CT平扫,7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检查,12例均按照CT诊断标准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1例手术证实).结果 12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及走形区域边界清楚的脂肪肿块,呈云雾状密度增高影.7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病变与腹腔内脂肪和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晰.9例可见“假包膜”征,6例见“脂肪环”征.6例病变对邻近肠袢有推移征象,其中1例导致小肠梗阻,1例病变伴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部分栓塞.3例病变内及后腹膜见小结节.12例病变肿块内均无囊性变及钙化灶.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非常有效的影像手段.

    作者:冯雪亮;王俊;张臻;徐松;沈纪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X线摄影引导下导丝定位在触诊阴性病灶切除术中的综合评价

    目的 综合评价导丝导向定位术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4例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行导丝导向定位术103处,记录病灶大小、分布特征、标本体积、剂量参数和患者术中反应,评价病灶大小、特征、定位准确度对切除标本大小的影响以及定位术中辐射剂量和患者的耐受程度.结果 定位适中74处,过深14处,过浅9处,完全偏离病灶靶点6处.1次性切除病灶99处,4处病灶2次切除,标本平均体积为11.47cm3.检出良性病变占59.2%(61/103处);不典型增生8.7%(9/103处);乳腺癌32.1%(33/103处).定位术中辐射剂量近似为常规摄影辐射剂量的2倍,11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应.结论 立体定位导丝导向定位术可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缩小手术范围,是目前应用于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的有效方法.病灶大小、分布特征和定位准确度是影响病灶切除体积大小的重要因素,且术中的高辐射剂量及患者在术中的护理均值得关注.

    作者:王倩;赵心明;宣立学;李二妮;李静;周纯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脏MR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房功能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脏MR在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房功能评估中的价值,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MR资料,获取临床常规的二腔心、三腔心以及四腔心电影序列图像,使用心脏分析软件Report-Card 4.0测量左心房的内径、容积,评价左心房的收缩功能.收集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左心房内径、容量以及功能的差异.结果 29例肥厚型心肌病左心房二腔心长径、四腔心长径、三腔心前后径较对照组增大[分别为(62.55±8.19)mm和(44.35±6.34)mm,t=9.565;(70.10±12.05)mm和(53.95±6.96)mm,t=6.332;(41.37±8.99)mm和(28.89±4.36)mm,t=6.819)],左心房二腔心面积、四腔心面积、三腔心面积较对照组增大[(分别为(2698.24±749.16)mm2和(1634.41±294.67)mm2,t=7.298;(3077.50±863.77)mm2和(1909.23±323.86)mm2,t=6.925;(2622.14±720.42)mm2和(1633.63±281.41)mm2,t=7.269)],左心房大容积、小容积、左房收缩前容积较对照组增大[(分别为(116.62±49.34)ml和(60.08±13.18)ml,t =6.058;(70.38±42.22)ml和(22.06±7.90)ml,t=6.161;(96.37±44.42)ml和(38.96±12.09)ml,t=6.825)],左心房射血分数、被动射血分数、主动射血分数较较正常组减小[(分别为(41.53±11.70)%和(63.61±9.56)%,t=-7.952;(17.55±9.48)%和(50.41±15.13)%,t=-9.958;(28.94±12.54)%和(43.20±12.78)%,t=-4.324),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利用心脏MR中临床常规的二、三、四腔心电影序列,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房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不仅表现为心房增大,其心房的收缩功能也明显减退.

    作者:陈晓荣;胡红杰;钱玉娥;舒锦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各种脑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综合症,而皮层下缺血性痴呆是其主要亚型,灌注成像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AD的鉴别诊断及病情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灌注成像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3D双反转恢复序列在非颞叶致癫灶定位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非颞叶致癫灶在颅脑3D双反转恢复序列和FLAIR序列上的病灶信号对比度,探讨3D双反转恢复序列在非颞叶致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癫痫患者52例,行颅脑常规扫描和3D双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发现非颞叶致癫灶患者13例.13例患者中,在3D DIR和FLAIR序列上以相同的体素选择病灶和邻近正常脑组织为感兴趣区,获得感兴趣区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病灶和邻近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分别以SI1和SI2表示,分别计算3D DIR和FLAIR序列上病灶的对比度.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在3D DIR和FLAIR序列上致癫灶的对比度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Z=-3.180,P=0.001<0.05,两个序列上致癫灶的对比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3D DIR序列能够较FLAIR序列更明确的检出癫灶患者脑内的非颞叶异常信号,提高非颞叶致癫灶的检出,更准确定位非颞叶癫痫病灶.

    作者:陈军;孙云霞;李淑华;白敏;徐金法;狄玉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图像软阅读在腕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图像软阅读在腕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回顾性分析45例腕关节损伤患者,比较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诊断腕关节骨折的差异.结果 采用灯箱阅读和工作站软阅读两种方法诊断腕关节骨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站软阅读可以明确诊断有无腕关节骨折,可以准确区分舟、月、三角、豌豆、大、小、头状骨、钩骨不伴错位的线性骨折及复合骨折、粉碎性骨折伴撕脱的情况.结论 工作站软阅读在腕关节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相爱华;囤荣耀;杨瑞山;杨蕾;邓昆;张光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评估改良后的CT检查在小肠不全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适量引入等渗甘露醇阴性对比剂后,多层螺旋CT对小肠有无不全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小肠不全梗阻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性1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2岁.该组病例均在密切结合临床的情况下,适量引入等渗甘露醇阴性对比剂,为明确病因诊断,其中行增强扫描者8例,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结果 ①CT检查诊断有无梗阻的敏感性为100%;②明确梗阻部位的准确率达90%,其中3例低位不全梗阻误诊为高位梗阻;③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为86.7%.结论 适量引入等渗甘露醇阴性对比剂后,多层螺旋CT在诊断有无小肠不全梗阻、梗阻部位、梗阻病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公佩友;李军霞;刘奉立;隋言宾;王锡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对比研究

    目的 对照乳腺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比较研究乳腺硬化性腺病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研究组为我院病理确诊为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41例,对照参考组为病理确诊浸润性导管癌患者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常规及超声影像特征比较,我们发现乳腺硬化性腺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Alder分级、腋窝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灶表现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乳腺肿块建议二维超声与CDFI结合诊断,其中Alder分级及部分超声影像学指标在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高秀丽;朱新平;顾俊毅;陆林国;宋树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目的 评价PET/CT在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的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43例SPNs均行PET/CT扫描,根据结节PET的代谢特点进行PET诊断,根据CT的形态学特点进行CT诊断,PET/CT则结合PET的代谢特点及CT的形态学特点进行综合判定SPNs的性质.结果 恶性SPNs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mean 6.08±4.57,n=120)明显高于良性结节(mean 2.73±2.16,n=23),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01).低分化、中分化恶性肿瘤的SUVmax(mean 8.46±4.29,5.67士4.57)均明显高于高分化恶性肿瘤(mean 3.22±4.58),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6.16,P<0.001;t'=2.86,P<0.01);低分化恶性肿瘤的SUVmax(mean 8.46±4.29)明显高于中分化恶性肿瘤(mean 5.67±4.57),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1).PET/CT诊断恶性SPN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6.7%、73.9%、93%、95.1%、81%)均较单独利用CT(86%、72.7%、83.9%、94.5%、48.5%)和单独利用PET(80.8%、52.2%、76.2%、89.8%、34.3%)高.结论 PET/CT可以提高诊断孤立肺结节的准确度及把握度.

    作者:关建中;刘翠玉;谢立旗;倪诚凯;叶勇;陈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有效层厚与螺距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螺距(pitch)与有效层厚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采用pitch为0.562、0.938、1.375、1.7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625进行重建;然后使用Sensation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以pitch为0.5、0.75、1.0、1.25、1.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75mm进行重建.分别制作两种CT不同pitch的层敏感度曲线,求出有效层厚.结果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732、0.918、0.929、0.942mm.对于Sensation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894、0.914、1.048、1.026、1.047mm.有效层厚均大于重建层厚(标称层厚).结论 对于多层螺旋CT,pitch小于1.0时有效层厚随pitch的增加明显增大,pitch大于1.0时pitch的改变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

    作者:张建春;刘传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CT显示脾静脉狭窄或闭塞28例,胃冠状静脉曲张14例(14/28),胃短静脉曲张15例(15/28),胃网膜静脉曲张25例(25/28).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张丽敏;黄崇权;滕陈迪;洪瑞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及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及MRI诊断胎儿肺隔离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产前超声怀疑胎儿肺隔离症者,24h内进行MRI检查,诊断结果均经尸检病理及产后随访证实.对12例胎儿的超声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随访结果对照.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的12例胎儿肺隔离症,超声诊断符合率83.3%,误诊2例,(1例为隔疝,1例为肺囊腺瘤);产前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1.7%,误诊1例(隔离肺误诊为腹腔肿瘤).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肺隔离症主要筛选方法,MRI可以作为胎儿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杜燕飞;李传亭;滕剑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声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与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欧美国家男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2].超声技术应用于前列腺显像经过了几十年的演进,其在前列腺癌的诊治中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特别是近些年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3D-TRUS、HistoScanning等新的超声影像技术以及介入性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nic)的问世及其发展和应用,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期待.本综述对超声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治的历史进行回顾,并且对当前及潜在的超声应用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

    作者:王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介入用多功能可调节束缚装置研制及应用

    介入治疗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起成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介入诊疗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全身各脏器的疾病.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诊疗的疾病种类及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在大幅度增加,而介入术中对患者配套附属器具的开发和应用则相对滞后,例如患者术中固定装置及防护装置.对于特殊状态的患者,应用设备原有的设施很难将其固定在介入床上.一旦患者在术中随意移动,则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甚至造成意外伤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性腺容易受到射线损伤,需要进行防护,而性腺又恰好位于穿刺进针的部位.目前,常规防护用具无法在介入术中使用,本研究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发了一套多功能可调节的束缚装置及配套的性腺防护装置,解决了介入手术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不影响手术操作.

    作者:张绪平;谢志勇;杜艳霞;田长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冠脉成像对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脉成像对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2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行双能量扫描,对比分析冠脉支架CT血管成像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将14例临床确诊陈旧性心梗患者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置入46枚支架均成功显示,1例患者2枚支架因钙化评价受限.14例确诊为陈旧性心梗的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心肌灌注缺损.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但能较好的评价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情况,还能对心肌灌注改变做出判断.

    作者:殷磊;郑天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颅内黑色素瘤出血1例

    患者 男,23岁.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左侧顶枕叶区脑出血,行开颅引流积血手术,术后头痛症状缓解出院.两月后患者来我院复查.查体:神志清醒,颈强,颌下三指,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周身皮肤黏膜70%可见黑色胎记覆着,皮肤科会诊意见为先天性巨大色素痣.

    作者:郑卫华;庹艳红;雷红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