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O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对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

毛德旺;袁建华;丁忠祥;狄幸波;徐建国;郑劼;林春苗

关键词: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运动功能区, 神经微创外科, 脑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在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3.0T磁共振上,49例额顶叶肿瘤病例术前行颅脑常规MRI平扫加增强和fMRI检查.依据fMRI成像后处理脑功能活动定位图(functional brain mapping,FBM)及常规MR扫描图像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找出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佳路径切除肿瘤.结果 49例FBM图清晰的显示了大脑皮层左右两侧运动功能区的位置、大小和移位情况,为确定手术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9例微创手术也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3.0T fMRI对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价有重要临床意义,对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周围肿瘤并保留运动功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MSCT在急性肾后性肾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急性肾梗阻在临床多见,分为肾前性、肾性以及肾后性三种.急性肾后性肾梗阻多为集合系统结石、炎症或肿瘤所致的肾脏急性功能衰竭,由于单侧发病多见和健侧肾脏的代偿,相应的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而贻误佳的治疗机会;且若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侧肾脏功能甚至影响患者的血压而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在临床,对泌尿系统结石、炎症、肿瘤以及所造成的肾盂输尿管积水报道的较多,而关于与其并发的急性肾后性肾梗阻的报道却相对罕见.本文报道30例急性肾后性肾梗阻病例的临床以及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急性肾后性肾梗阻的认识.

    作者:张立君;李晓阳;张德江;邢国凤;赵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成像对局灶性肝癌血供分析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b值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癌的血供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转移性肝癌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扫描,按照增强动脉期的表现分为富血供组(42个病灶)和乏血供组(47个病灶);观察b值分别为50、500s/mm2时的DWI图像特征,并测量病灶的ADC值.结果 b值为50s/mm2时,富血供病灶组DWI图像上为均匀稍高或高信号,平均ADC值为(3.56±0.21)×103mm2/s,乏血供病灶组DWI呈均匀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2.50±0.19)×10-3 mm2/s;同时对12个内部血供不均匀的病灶观察,在DWI图像上病灶内信号呈不均匀改变,b值为50s/mm2时富血供区较乏血供区信号下降更明显.在b=50s/mm2时,富血供病灶与乏血供病灶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t=2.37,P<0.05).结论 依据磁共振DWI图像特点和ADC值测量,MRI对肝脏局灶性肝癌的血供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钱海峰;胡春洪;祝跃明;沈小勇;李凤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骶骨转移瘤MRI诊断价值(附50例分析)

    骶骨常见的肿瘤包括转移瘤、骨巨细胞瘤、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中,转移瘤所占比例高,其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肾癌等[1].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骨髓病变十分敏感,可以早期发现骶骨病变[2].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10年10月间于我院诊治50例的骶骨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4.8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骶骨转移瘤.

    作者:储慧娟;宋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低剂量扫描对腰椎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单纯降低mAs),受检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受检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0 mAs)和常规剂量(200mAs)进行扫描,其余参数完全相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72±0.32和11.4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接受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的评价结果显示:随着mAs降低,骨小梁及软组织显示略模糊,图像噪声增加,但实验组图像仍可满足临床诊断(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11.07±0.82和11.30±0.79,P>0.05).结论 单纯降低mAs的腰椎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所获得的图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启兰;洪国斌;陈凯;包仕亮;秦培鑫;冯晓新;柳学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RI新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红双;史浩;于台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淹溺肺的X线和CT表现

    淹溺肺较为少见,其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关本病的X线、CT表现,国内报道不多,本文收集1992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淹溺肺影像表现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本组1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儿童8例,成人10例,年龄8~75岁,平均45.8岁.临床表现及体征主要为咳嗽、胸闷、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微弱、紫绀、呼吸、心跳停止等,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性及细湿罗音,血气分析示不同程度低氧血症.

    作者:顾东华;王云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与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胶质瘤(Glioma)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并与病理学表现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76例胶质瘤中有55例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花环状、花瓣状强化,病灶的边缘可见星芒状强化,以白质侧为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见壁结节及瘤周结节.病理学示瘤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高度间变、不成熟,伴有出血、坏死明显.边缘可见新生血管结构不良,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结论 胶质瘤的MRI环状强化表现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真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作者:于台飞;高建伟;刘霞;杨金永;张玉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普勒导丝评价TIPS术门腔分流道血流特点

    目的 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TIPS术后门腔分流量及血流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更可靠的检测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方法.方法 1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即刻,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分流通道内血流速度,结合DSA技术,测出血流量;并予10例正常肝静脉血流作为对照.结果 测得TIPS术后分流通道内的平均峰值流速(APV)为(18.51±7.32)cm/s,大峰值流速(MPV)为(25.93±9,54)cm/s,分流道的直径为(0.80±0.26)cm,门腔分流量为(557.96±94.57)ml/min,并且获得血流频谱特点为波形呈单相,不随心动周期而变化.而肝静脉APV为(15.73±4.52)cm/s;MPV为(26.01±8.33)cm/s;血流量为(654.64±108.56)ml/min,血流频谱特点为波形呈三相,随心动周期而变化.结论 利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能准确而方便地测出TIPS术后门腔分流量并用于评价其血流特点,为检测静脉血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

    作者:徐晤;祖茂衡;王志荣;李国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钟丽琴;赵红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后肾腺瘤误诊为囊性肾癌1例

    患者女,47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中下极囊实性巨大占位,肿物大直径约9cm,临床无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均未见异常.CT检查左肾体积增大,中下极见一类圆形囊实性占位,大小9cm×7cm,边界较清,内有软组织密度实性成分及分隔,囊性成分平扫CT值约18HU,增强各期无强化,实性成分平扫、强化CT值分别约为34HU、60HU,左肾向前移位,肾盂受压,胰尾部受压变形,脂肪间隙可见,CT考虑囊性肾癌(图1~4).

    作者:李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剖宫产瘢痕处妊娠胎盘部位过度反应1例

    患者 女,33岁.停经3月余,要求明确诊断于2011年11月3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7/40天,量中,有痛经,因早孕于当地医院行人流术,术前检查无详细记录,术后一直无月经来潮.2011年10月24日于当地医院复查超声,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团,再次行清宫术,2011年10月26日清宫术后病理提示:流产后子宫内膜炎、查到多数退变绒毛蜕膜组织.2011年11月3日于我院门诊超声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宫腔左宫角可见范围约8.2cm×4.9cm混合性回声.血HCG 2 993mIU/L,门诊以“滋养细胞疾病”收入院.病来无腹痛,无阴道流血,无发热,饮食睡眠佳,二便正常,无咳嗽及咳血.2009年剖宫产分娩一女,孕3产1.

    作者:薛丹;明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4层CT诊断阑尾粘液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阑尾粘液性肿瘤病理学分为粘液囊肿、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癌,占阑尾切除标本的0.43%[1,2].本病临床上无症状,或主要表现为慢性非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以及右下腹包块,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阑尾炎、盲肠肿瘤等.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有助于防止术中破裂引起腹膜假粘液瘤[1].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诊断阑尾病变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3~6],本文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粘液性肿瘤的MDCT影像资料,探讨CT诊断阑尾粘液性肿瘤的准确性.

    作者:金成宇;戚乐;陈仁彪;丁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脑池造影对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池造影(MSCTC)对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例临床诊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脑池造影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选择适当的显示层厚及角度,明确漏口存在,观察漏口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并与术中所见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脑池造影对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及漏口周围情况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医师术前准备.结果 全部病例检查后发现漏口存在,漏口大小、形态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结论 多层螺旋CT脑池造影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较直观的反映漏口的位置、形态及漏口的周围情况,为临床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术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陈俊波;顾钱峰;李培;任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增强扫描临床分析

    主动脉CT造影已经成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由于主动脉病变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大.自头臂血管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所以常规扫描剂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辐射损害[1].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降低X射线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2].尝试研究低剂量扫描应用于主动脉成像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

    作者:刘迎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2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特征.方法 观察结节的超声表现,包括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及钙化的特点、边界、形状、血流信号、有无侵犯被膜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结果 9例单发结节具有典型的甲状腺癌超声图像特征;4例单发结节仅表现为边界清,形态尚规则,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血流稀少;15例多发结节中5例仅表现为边界清,形态规则,中等或偏低回声,8例内部可见微小钙化灶,血流较丰富,2例内部可见粗大或弧形的钙化灶.结论 高频超声具有准确、实时、方便、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随访观察,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周云;胡艳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联合CTU在肾尿路梗阻的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在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较清晰的显示梗阻的部位及程度,评价肾脏的层泄功能.MSCT在该疾病的诊断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大量实用的信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经延迟扫描和后处理,可以得到CT尿路成像(CTU)图像[2].本文通过比较MSCT联合CTU检查和IVP对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情况,探讨MSCT联合CTU在肾尿路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丽敏;刁胜林;王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需接受冠状动脉CT(CTA)检查者,按照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原则,对比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对比剂流率ml/s=对比剂总量/(扫描时间+8)ml/s,同样流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进行冠脉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CT值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进行评分,分析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的可行性.结果 按照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冠脉CTA检查后,100例检查者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平均强化程度为(420.19±56.59) HU,冠状动脉显示评分得3分比例为88.78%,得2分比例为11.22%,无得1分者.结论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希明;黄美萍;郑君惠;巫梓斌;温孟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分析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胸部,胸膜外如颅内、鼻腔、腹腔等部位的报道较少,术前诊断正确较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提供参考.

    作者:任基伟;郑芳;戴幼华;王秀云;靳宏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

    目的 探讨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6例(94.7%)位于幕上,累及额叶、颞叶者29例(76.3%),1例位于小脑半球,另见有2例累及胼胝体;病灶位于单个脑叶者31例(81.6%),两个以上脑叶7例(18.4%).肿瘤呈边界不清的异常信号或密度影,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轻,36例增强检查中20例无明显强化,另16例表现为小斑片状、结节样、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高峰;陈桂玲;盛会雪;张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颈动脉重度狭窄伴MCI老年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 了解颈动脉重度狭窄伴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经过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32例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利用统计学分析对各时间点MoCA分值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支架植入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oC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MoCA评分有上升趋势;MoCA分值的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使老年MCI伴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短期内的认知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作者:巴华君;陆川;孙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