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延海;张凤霞;冯鑫至
笔者回顾性分析12例Chiari畸形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20天~12年.临床表现:头痛7例,头晕、耳鸣伴颈部酸痛、双上肢内侧麻木2例,共济失调1例,颈部不适、单侧上肢麻木1例,吞咽呛咳1例.
作者:张华山;李仲华;邓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本文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侵袭性胸腺瘤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为63岁.9例侵袭性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上腔静脉综合征2例,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胸痛、胸闷7例,咳嗽、咯痰3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纵隔肿块2例.所有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5例经手术切除,4例经活检后病理证实.
作者:廖庆厚;吴仕强;冯仕庭;陈境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在手术前PET/CT显像结果,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良性患者经病理及组织学证实,将PE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有28例为宫颈癌,PET/CT显像真阳性24例,真阴性28例,假阴性4例,假阳性2例,与病理结果对比,PET/CT诊断宫颈癌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85.7%、90%、92.3%、84.3%.28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共取出盆腔大小不同淋巴结162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5枚,与病理和随访结果对比,PET/CT诊断真阳性29枚,假阳性10枚,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82.9%、92.1%;74.4%、95.1%.结论:PET/CT显像对诊断宫颈癌原发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高.
作者:卢宝彦;车文颖;姚树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在腹腔干分支成像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80例患者,均进行CT三期扫描.平扫后设置阈值方法,以腹腔干为靶血管、测量峰值时间,峰值时间加2s为佳延迟时间.由两位CT医师共同采用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容积成像(volume rendering, 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果:注射对比剂后24~28s进行扫描,是佳的延迟时间,随机选择的80例受检者中腹腔干分支正常46例、变异16例、病变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腹腔干分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焱;戚元刚;佟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纪录曲线特征参数.结果:兔肺动脉、主动脉、肺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不对称的类钟形曲线.在对比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强化峰值正相关,与到达峰值时间负相关.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是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欣;于丽娟;刘瑞宝;张修石;尚乃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CT导向下O2~O3混合气体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在CT引导下向突出椎间盘内注入60ug/ml O2~O3混合气体15~35ml,在椎间孔内注入40 ug/ml O2~O3混合气体5~10ml及得保松1ml+弥可保2ml混合液.术后3个月随访,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臭氧在椎间盘内呈髓核腔内积聚状、裂隙状、弥散状分布.显效率为 40%(8/20),有效率为30%(6/20).结论:CT导向下O2~O3混合气体椎间盘注射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手段.
作者:林征宇;林应义;陈崇铃;彭立雄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患儿 男,2岁.患儿出生后1个月因感冒就诊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房占位(图1),大小约15mm×10mm,建议随访.此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房外侧壁见一稍强回声团向右房内突起,肿块较2年前明显增大,大小约26mm×25mm×22mm(图2),边界清楚,基底宽,无蒂,无活动,不影响上、下腔静脉回流,未阻塞三尖瓣口.超声诊断:右心房占位.
作者:赵景宏;唐红;安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患者 女,40岁.因发现宫颈口肿物1年半,阴道出血20天入院.妇科检查:宫颈口可见紫黑色组织物堵塞,于宫颈左侧上下唇及左侧缘致密粘连,质硬,触及出血.
作者:时惠平;任力;李春东;张挽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颞骨HRCT表现特点,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颞骨HRCT表现.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HRCT表现为: 软组织团块77例(100%),盾板破坏71例(92.21%),听骨链破坏77例(100%),面神经骨管破坏31例(40.26%),迷路瘘管19例(24.68%),天盖及乙状窦周围骨质破坏44例(57.14%).颞骨HRCT显示面神经骨管和镫骨上结构的准确率较低,符合率分别为70.96%和82.98%.结论:颞骨HRCT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局限性在于对显示面神经骨管和镫骨底板上结构的准确率较低.
作者:韩月臣;樊兆民;李建峰;张道宫;徐磊;罗建芬;王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远程医疗会诊是一种医疗行为,申请方提供的远程医疗病历和会诊方提供的远程医疗会诊书面意见单,以及会诊录像等资料,均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应建档妥善管理.如何将远程医疗会诊中的病历收集起来是医院管理着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孙巧珑;李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DSA对Moyamoya病诊断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经DSA确诊的Moyamoya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DSA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全面的护理,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DSA能对Moyamoya病作出明确诊断,通过全面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汤焕梅;宫树芝;张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于鉴别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和高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方法:对45例术前怀疑为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及DTI检查.其中19例为低度恶性肿瘤(相当于WHO分级的Ⅰ或Ⅱ级),26例为高度恶性肿瘤(WHO分级的Ⅲ或Ⅳ级).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FA值和对侧正常额叶白质或枕叶白质的FA值.将肿瘤实质部分的FA值与正常对侧白质的FA值比较;比较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和高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FA值的差异.结果:正常额叶或枕叶白质的FA值为0.40±0.02.星形细胞肿瘤的FA值低于正常枕叶和额叶白质的FA值;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FA值(0.16±0.02)低于高度恶性肿瘤的FA值(0.23±0.02).上述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细胞肿瘤的FA值较正常脑白质降低,低度恶性肿瘤的FA值低于高度恶性肿瘤的FA值.FA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组织的结构特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于鉴别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和高度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以考虑应用DTI鉴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姜兴岳;曹新山;张林;刘新疆;王培源;李军;翟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方法:多层螺旋CT对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15例进行双期扫描,获得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运用MPR、VR、CPR、MIP技术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图像,15例患者共累及34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右肺动脉血栓者6例(17.6%),左肺动脉血栓者7例(20.6%), 肺叶动脉血栓者12例(35.3%),肺段动脉血栓者各8例(23.5%),亚肺段肺动脉血栓者1例(2.9%).结论:MSCT及CT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快速、安全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马子堂;徐卓东;雷振;柳澄;李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纵隔病变穿刺活检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14~18G切割式自动活检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对34例纵隔病变需明确诊断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结果:3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100%,35次穿刺取材,32例做出了明确的组织学分型诊断, 组织学确诊阳性率为94.1%(32/34).结论:超声引导下纵隔病变穿刺活检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及确诊率高等优点,可作为疑难纵隔病变确诊的首选方法.
作者:孙尧;荆雪虹;王刚;丛林;侯庆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例1 男,53岁,汉族.因检查刨床运行情况时被高速金属碎片击中胸部,有鲜血流出并感胸部不适2h入院.查前胸剑突左下见一针眼大小伤口,周围见3cm×4cm的血肿,心尖搏动正常,心率85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血压16/10kPa,脉压差正常,未闻及心脏杂音,呼吸音正常.急诊CT检查显示心内异物,异物位于左心室出口处(图1,2).
作者:袁芳;王文新;王元元;唐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低场MR线激发弥散成像(LSDI)鉴别颅内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颅内囊性病变患者,行MR平扫、线激发弥散成像(LSDI)及增强MR检查.分析颅内囊性病变的DWI信号特征,比较脑脓肿和肿瘤DWI信号的差别.结果:LSDI脑脓肿13例均为高信号;环行强化瘤腔内1例(1/26)为高信号,25例(25/26)为低信号;6例蛛网膜囊肿LSDI均为低信号,4例表皮样囊肿LSDI均为高信号.结论:低场MR系统,可利用LSDI进行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贵宾;高佩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CT技术的发展对子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分期方面,可以弥补FIGO分期的不足,对子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起着指导作用.本文从宫颈癌的FIGO分期与影像学分期、CT对子宫颈癌分期标准判断的准确性和局限性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CT扫描在子宫颈癌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李相生;周纯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CT分期与Ki-67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TCC,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Ki-67和MVD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分期的关系.结果:①Ki-67 LI与MVD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3,P=0.000);②不同病理分级间Ki-67LI、MVD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18.599、21.951,P均<0.05);③不同CT分期间Ki-67LI、MVD表达总的来说有差别(F=7.912、6.744,P<0.05),经两两比较除Ⅰ期与Ⅱ期无差别(F=-5.23、0.23,P=0.537、0.955)外,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Ⅱ期与Ⅲ期、Ⅱ期与Ⅳ、Ⅲ期与Ⅳ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BTCC的CT分期、病理分级与Ki-67和MVD的表达具有相关性,能较为客观、准确的反映BTCC的恶性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彭泽华;白林;蒲红;王娜;董丹丹;陈家源;王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运用MRI研究膝关节半月板周缘脱位征象,采用切合临床实际的测量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2007年3月间因膝关节症状进行MR检查的539位患者共585个膝关节,结合50例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分为骨关节炎组、非骨关节炎有症状组及正常组,分析其半月板脱位发生率.结合年龄、是否伴有骨关节炎等情况,以移位指数作为量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半月板周缘脱位病例共121例,总发生率为19%.半月板周缘脱位内外侧发生率之比为5.4:1.膝关节骨关节炎者与不符合该诊断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移位指数平均值为0.318±0.091,各年龄组间移位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周缘脱位征象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半月板周缘脱位征象与骨关节炎具有密切联系.
作者:周自明;丁永生;田芳;鲍虹;薛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正常脐尿管及脐尿管病变的显示情况,提高对脐尿管及其病变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方法:收集腹部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病例228例,均对其脐尿管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处理,按性别分为两组,观察正常脐尿管的显示率、长度、大小与性别的关系,按年龄段分四组(20岁以下,21~40岁,41~60岁,60岁以上),观察各年龄组脐尿管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脐尿管病变的CT征象.结果:MSCT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对脐尿管全程显示30例(30/228,女性8例,男性22例);部分显示39例(39/228,女性13例,男性26例);未见显示162例(159/228,女性75例,男性84例).脐尿管长度为2.30~17.89cm,平均长度为13.84cm;底部前后径为2~11.0mm平均宽度为5.35mm;底部左右径为3.0~9.5mm,平均宽度为7.95mm.41~60岁组脐尿管显示率高(37.8%),20岁以下组脐尿管显示率低(13.3%).脐尿管病变8例为脐尿管憩室5例(其中4例合并结石),脐尿管囊肿1例,脐尿管肿瘤1例,脐尿管未闭1例.结论:MSCT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对各年龄组脐尿管的显示有明显差异性,且与年龄、性别有关,MSCT能明确脐尿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是脐尿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罗敏;胡道予;关键;王秋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