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李坤成
目的:探讨脉冲式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经肛门插入Foley气囊导管,连接脉冲灌肠整复仪,先行诊断性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后行脉冲空气整复,难复型结合手法按摩,本组病例气压选择在8~16KPa之间.结果:86例患者中,回-结肠型72例(83.7%),回-回-结肠型14例(16.3%),套头位于回盲部25例,升结肠17例,结肠肝曲14例,横结肠8例,结肠脾曲9例,降结肠5例.81例患者复位成功,成功率约94.2%.结论:脉冲式空气灌肠能减轻套叠部位的痉挛与水肿,提高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作者:刘蓓蒂;赵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枕下海绵窦位于枕下区,与海绵窦在胚胎学发育、功能和病理学特征以及动脉壁的过渡类型上都具有相似性.该区位置深在,解剖结构重要而复杂,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部位.枕下海绵窦与颅内静脉、椎静脉丛存在交通,在颅内辅助引流静脉及疾病脑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枕下海绵窦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指导临床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盛希忠;刘作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提高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疑难病例13例,回顾性分析肿瘤的MRI图像特征.结果:13例中脑转移瘤7例,胶质母细胞瘤、胚胎发育障碍型神经上皮瘤、颅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丘脑脑膜瘤及蝶窦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结论:要提高MRI对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需要了解转移瘤的发生部位及MRI表现的多样性,同时加强对少见病的认识.
作者:王冬梅;张冰;陈君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30岁.自我感觉无异常.查体:神志清.心肺及四肢:阴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孙永红;夏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较完整的18例胆囊癌.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7例,厚壁型6例,腔内结节型3例,混和型2例.肝脏受侵犯5例,淋巴结转移2例,肝内、外胆管扩张3例,腹水1例,3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很大的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作者:王玉群;赵富金;王文森;秦建中;陆振中;宋敏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支架放置对恶性食管疾病的治疗并由此带来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生存期的延长以及食管支架放置过程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利多卡因行口腔及咽喉部麻醉,置开口器,透视下将超滑导丝与8F大腔导管送入食管内,撤出导丝,经导管行食管造影标记定位病变区.导丝及导管进入胃内,置换不折导丝,部分病人行预扩张选择合适支架,沿导丝送至病变部位,透视监视下缓慢释放.结果:本组326例食管疾病患者共放置369枚食管支架,343枚支架一次放置成功,所有支架释放后即刻位置满意者337枚.放置支架后患者的一般状况很快得到好转.并发症有疼痛、再狭窄、支架移位、胃内容物反流、出血、支架嵌顿填塞、打嗝,其中1例于放置支架后30h因大出血死亡.结论:对于重度吞咽困难而又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经口腔放置食管支架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靠、微创、简单易行、见效快、费用相对低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庆良;郭依廷;刘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49岁.主诉上腹部疼痛7天.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难忍,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咖啡样及新鲜血,来院就诊.
作者:郝国祥;徐新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以平行枕眶线扫描图像为基础的常规轴位和冠状位MPR图像是否能够取代直接轴位和冠状位图像.方法:三位医师分别观察50例颞骨CT扫描图像,分析直接常规轴位(25例)、冠状位(25例)CT扫描图像和其相应的常规轴位、冠状位MPR图像显示颞骨结构的差异.结果:所有观察者均认为直接常规轴位、冠状位CT扫描图像略优于相应的轴位、冠状位MPR图像.直接轴位、冠状位CT扫描图像和相应的轴位、冠状位MPR图像的质量差异较小.结论:以平行枕眶线扫描图像为基础的常规轴位和冠状位MPR图像可取代直接轴位和冠状位扫描图像.
作者:巩若箴;晁宝婷;樊兆民;王海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0例经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12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79侧,接触者为28侧,共107侧,敏感性为89.17%.12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76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6.2%和82.14%.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齐先龙;郑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腹部CT增强检查对显示腹部实质脏器和血管病变至关重要.多层螺旋CT的发展为腹部实质脏器及血管获得佳增强效果提供了可能,也对传统的增强扫描方法提出了挑战.小剂量团注试验法和自动跟踪触发技术是两种新的增强扫描技术,可以使腹部增强获得更佳增强效果;不同注射流率、双筒高压注射器及生理盐水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比剂的利用率.
作者:张飞雪;王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孕妇 29岁.停经6月余,B超检查提示胎儿畸形而入院.查体:T36.3℃,P80次/min,R20次/min,BP 100/60mmHg.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在正常范围.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77cm,胎位不清,外阴正常,宫口未开.超声检查:BPD:77mm,HC:272mm,AC:242mm,FL:53mm.胎儿口唇部探查不清,可见103mm×98mm杂乱回声团,可见长骨及肠管回声,且与之关系密切.B超诊断:不相等连体畸形.
作者:黄瑛;孙小平;宋凤菊;孟宏哲;郑莉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my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EFE 15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其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二维超声示心内膜回声增强、增厚,厚度一般大于3.5mm,左房室内径增大11例,左右房室均增大3例,房室内径正常1例.二尖瓣轻度返流4例,中度3例,重度5例,无返流3例.11例治疗后房室腔缩小,左室功能(EF)改善,4例因病情较重死亡.结论: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伴左房室腔扩大为EFE二维超声特征性表现,超声心动图对于EFE患儿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雅萍;许崇永;黄福光;邹春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临床上较少见,常根据CT表现将细支气管肺泡癌分为以下3型,孤立结节型、浸润实变型、弥漫型,其中孤立结节型相对常见,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但易与良性病变混淆.本文介绍作者遇到的孤立结节型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探讨其影像学特征.
作者:于忠海;全勇;于忠东;侯红军;邵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影像板(image plate IP板)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作者:费强;刘蓉;陈君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建立与人类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相似、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犬IC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健康家犬45只,经股动脉插管DSA下,导丝经导管进入并刺破大脑中动脉.制作ICH模型,以成功后2h脑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部位并计算血肿体积,观察24h内血肿体积变化及犬死亡情况.结果:45只犬脑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或临近颞叶;血肿体积2.1~4ml者明显多于4.1~5ml、1.5~2ml及≥5ml者(P均<0.01);体积为4.1~5ml者明显多于1.5~2ml及≥5ml者(P均<0.01);血肿≤4ml破入脑室者明显少于≥4.1ml者(P<0.01),前者24h无1只死亡,明显少于后者(P<0.01).结论:DSA介入下制作犬ICH模型,血肿部位合适、大小适中、模型稳定、破入脑室及死亡率均低,更接近于人类ICH.
作者:周玉滕;李红卫;石义亭;李培永;温冰涛;赵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质子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PDW-FS)在骨挫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08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在伤后60天内行多序列高场强(1.5T)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快速SE T1WI、T2WI及PDW-FS等.受伤部位为膝关节87例,髋关节9例,肘关节3例,肩关节6例,踝关节3例.结果:108例四肢关节外伤患者MR检查发现骨挫伤征象97例181处,隐性骨折36例.骨挫伤MR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T2WI呈片状、地图状不规则低或稍低信号影,PDW-FS呈更明显片状、地图状不规则高信号影,PDW-FS序列更易认识辨别.结论:MRI能发现急性及慢性骨挫伤的存在,骨挫伤常伴随其它严重损伤,如隐性骨折等,MR检查的PDW-FS序列是明确诊断的佳序列,可以作为骨关节创伤MR检查的常规序列.
作者:卢铃铨;冯敏;王书智;殷信道;吴前芝;毛存男;周星帆;王丽萍;顾建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实施有效的围介入期护理,预防和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术前详细给病人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效果,做好心理护理、调节饮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备皮、备药、并按时术前用药;术中配合医生做好各方面护理;术后采取正确卧位、密切观察穿刺局部和术侧肢体情况、及时处理介入栓塞后综合征.结果:33例都顺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渡过介入后反应期,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周密细致的护理对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减轻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汤焕梅;宫树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肝包虫病理在CT影像学上的特征性表现的文献进行总结;对肝包虫CT影像特征性表现在肝包虫病的诊断和病理学所反映的包虫活性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价,认为CT技术在肝包虫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CT所反映的肝包虫的病理解剖特征来判断其活性,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中预测提供参考,是CT在临床应用的方向之一.
作者:牛少雄;牛建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软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软脑膜病变的增强MRI表现,其中软脑膜转移17例,感染性脑膜炎15例,脑梗塞5例,Sturge-Weber综合症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软脑膜转移中结节样强化12例、弥漫对称性细线样强化12例,其中7例二者并存,未见粗线样或局灶性强化,除5例脑内伴转移瘤所致脑实质异常外,其余1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感染性脑膜炎中线样强化14例,其中细线样及粗线样强化各7例,1例粗线样强化伴结节样强化,局限性、弥漫性强化分别为8例和7例,软脑膜邻近脑实质单纯性水肿者8例;脑梗塞中5例均表现为梗塞灶邻近软脑膜细线样强化,1例Sturge-Weber综合症表现为软脑膜粗线样强化,邻近脑实质萎缩.结论:MRI是检出软脑膜病变敏感和有效的方法,不同性质病变的软脑膜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贾桂静;徐坚民;饶梓彬;龚静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头颈部动脉狭窄3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或球扩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自膨式支架置入病例中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张8例,后扩张3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头颈部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塞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亮;顾建平;杜颂伟;姜建东;何旭;楼文胜;陈国平;苏浩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