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贾桂静;徐坚民;饶梓彬;龚静山

关键词:软脑膜病变,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性质软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软脑膜病变的增强MRI表现,其中软脑膜转移17例,感染性脑膜炎15例,脑梗塞5例,Sturge-Weber综合症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软脑膜转移中结节样强化12例、弥漫对称性细线样强化12例,其中7例二者并存,未见粗线样或局灶性强化,除5例脑内伴转移瘤所致脑实质异常外,其余1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感染性脑膜炎中线样强化14例,其中细线样及粗线样强化各7例,1例粗线样强化伴结节样强化,局限性、弥漫性强化分别为8例和7例,软脑膜邻近脑实质单纯性水肿者8例;脑梗塞中5例均表现为梗塞灶邻近软脑膜细线样强化,1例Sturge-Weber综合症表现为软脑膜粗线样强化,邻近脑实质萎缩.结论:MRI是检出软脑膜病变敏感和有效的方法,不同性质病变的软脑膜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DSA介入下制作犬脑出血模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与人类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相似、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犬IC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健康家犬45只,经股动脉插管DSA下,导丝经导管进入并刺破大脑中动脉.制作ICH模型,以成功后2h脑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部位并计算血肿体积,观察24h内血肿体积变化及犬死亡情况.结果:45只犬脑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或临近颞叶;血肿体积2.1~4ml者明显多于4.1~5ml、1.5~2ml及≥5ml者(P均<0.01);体积为4.1~5ml者明显多于1.5~2ml及≥5ml者(P均<0.01);血肿≤4ml破入脑室者明显少于≥4.1ml者(P<0.01),前者24h无1只死亡,明显少于后者(P<0.01).结论:DSA介入下制作犬ICH模型,血肿部位合适、大小适中、模型稳定、破入脑室及死亡率均低,更接近于人类ICH.

    作者:周玉滕;李红卫;石义亭;李培永;温冰涛;赵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比分析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的MRI表现及其术后病理标本.结果: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11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下颈段脊髓内,均为单发,病灶处脊髓增粗9例,萎缩2例,正常2例.病灶呈爆米花状或桑椹状,瘤巢较小,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T1WI、T2WI均为混杂信号,且T2WI上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10例,占76.92%;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中心有中等强化.MRI信号改变与瘤巢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密切相关.结论:MRI能反映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变化,对术前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楠;李坤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颌面骨外伤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成像.结果:42例中,上颌骨骨折13例,下颌骨骨折18例,颧骨骨折5例,牙槽突骨折2例,鼻骨骨折4例,全部病例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够立体、直观、更加完整地显示骨折的全貌.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全松石;赵静玉;金哲浩;李月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6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161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9.38%,1例缺损40mm,试封堵未成功放弃,术后1例发生传导阻滞,经治疗护理痊愈.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凤娟;公培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软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软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软脑膜病变的增强MRI表现,其中软脑膜转移17例,感染性脑膜炎15例,脑梗塞5例,Sturge-Weber综合症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软脑膜转移中结节样强化12例、弥漫对称性细线样强化12例,其中7例二者并存,未见粗线样或局灶性强化,除5例脑内伴转移瘤所致脑实质异常外,其余1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感染性脑膜炎中线样强化14例,其中细线样及粗线样强化各7例,1例粗线样强化伴结节样强化,局限性、弥漫性强化分别为8例和7例,软脑膜邻近脑实质单纯性水肿者8例;脑梗塞中5例均表现为梗塞灶邻近软脑膜细线样强化,1例Sturge-Weber综合症表现为软脑膜粗线样强化,邻近脑实质萎缩.结论:MRI是检出软脑膜病变敏感和有效的方法,不同性质病变的软脑膜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贾桂静;徐坚民;饶梓彬;龚静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核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脑内疾患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67例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的病例,探讨该技术在脑内疾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所有病例均采用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并对67例患有各种脑内疾患的病例,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技术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脑肿瘤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P<0.05),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脑肿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结论: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杨振贤;高亚枫;徐正昌;腾金宝;陈剑华;谢道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右腓骨软骨肉瘤误诊1例

    患者男,37岁.右外踝肿块4年,逐渐增大1年,破溃、渗血水1个月而来院就医.检查:右外踝肿胀隆起,可触及一约鹅蛋大小肿块,不活动,无明显压痛,无搏动感,边界尚清,表皮无红肿,局部破溃有血水溢出.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4年前X光片示右腓骨下段长约5.0cm×3.0cm囊状透光区,上下端边缘欠清晰,其内有粗大骨嵴及少许斑点状钙化阴影,未见骨膜反应(图1),当时诊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未给以任何处理.

    作者:王伟;李德美;张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螺旋CT动态增强对鉴别孤立性肺恶性与炎性结节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恶性与炎性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S)(≤4cm)进行研究,分别于注射对比剂1.5ml/kg前后,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测量CT值,分析结节的增强值、强化模式、时间-密度曲线.经病理证实14例恶性结节、2例炎性结节及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完全吸收的炎性结节6例,共22例纳入本课题研究.结果:动态增强:①增强值:强化峰值为20~60HU的病例中,肺恶性结节14例,炎性结节8例;②强化模式:恶性结节以完全强化型为主,炎性结节以周围强化型为主;③时间-密度曲线:恶性及炎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有一定差异,恶性组于达峰值后略下降,炎性组达峰值后下降较明显.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恶性与炎性结节的强化模式,时间-密度曲线有一定的差异,而强化峰值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鉴别肺恶性及炎性结节有一定价值.

    作者:何茜;韩丹;宋光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或MR动态增强成像、高分辩力DSA和彩色Doppler超声扫描(CDUS)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不仅明显提高了伴发于肝脏疾病和累及门脉血流的肝外病变中的肝内器质性或功能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 portal venous shunt,APVS)的检出率,而且可以显示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局部肝实质密度或信号强度增高(即局部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甚至还可辨别肝内APVS对门静脉血流方向的影响[1~18].于此文中,笔者主要通过近期文献的复习,对肝内APVS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以供同道参考讨论.

    作者:欧阳墉;欧阳雪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颅内疑难肿瘤的MRI多序列图像分析

    目的:提高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疑难病例13例,回顾性分析肿瘤的MRI图像特征.结果:13例中脑转移瘤7例,胶质母细胞瘤、胚胎发育障碍型神经上皮瘤、颅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丘脑脑膜瘤及蝶窦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结论:要提高MRI对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需要了解转移瘤的发生部位及MRI表现的多样性,同时加强对少见病的认识.

    作者:王冬梅;张冰;陈君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支架放置对恶性食管疾病的治疗并由此带来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生存期的延长以及食管支架放置过程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利多卡因行口腔及咽喉部麻醉,置开口器,透视下将超滑导丝与8F大腔导管送入食管内,撤出导丝,经导管行食管造影标记定位病变区.导丝及导管进入胃内,置换不折导丝,部分病人行预扩张选择合适支架,沿导丝送至病变部位,透视监视下缓慢释放.结果:本组326例食管疾病患者共放置369枚食管支架,343枚支架一次放置成功,所有支架释放后即刻位置满意者337枚.放置支架后患者的一般状况很快得到好转.并发症有疼痛、再狭窄、支架移位、胃内容物反流、出血、支架嵌顿填塞、打嗝,其中1例于放置支架后30h因大出血死亡.结论:对于重度吞咽困难而又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经口腔放置食管支架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靠、微创、简单易行、见效快、费用相对低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庆良;郭依廷;刘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输尿管囊肿引起肾重度积水1例

    患者女,30岁.自我感觉无异常.查体:神志清.心肺及四肢:阴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孙永红;夏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CT导向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RFA)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和转移性肝脏肿瘤28例,采用Radoionics中空冷却射频仪在CT引导下将射频电极置于肝肿瘤内,同时置入20G的穿刺针,从穿刺针中注入生理盐水5~10ml后进行治疗.并随访6~36个月,运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8例肝脏肿瘤,病灶32个,原发者20例,转移者8例,肿瘤大直径≤3cm为26个,肿瘤直径在3~5cm之间为6个,经过RFA治疗,肿瘤完全坏死为25个,部分坏死占7个.6个月生存率100%,12个月生存率71.4%(20/28),生存36个月1例,部分病例还在随访中,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肿瘤直径≤3cm的肝脏肿瘤治疗效果较佳.

    作者:俞同福;苗毅;王德杭;蒋奎荣;徐泽宽;奚春华;郭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my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EFE 15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其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二维超声示心内膜回声增强、增厚,厚度一般大于3.5mm,左房室内径增大11例,左右房室均增大3例,房室内径正常1例.二尖瓣轻度返流4例,中度3例,重度5例,无返流3例.11例治疗后房室腔缩小,左室功能(EF)改善,4例因病情较重死亡.结论: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伴左房室腔扩大为EFE二维超声特征性表现,超声心动图对于EFE患儿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雅萍;许崇永;黄福光;邹春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超诊断阑尾黏液囊肿1例

    患者男性,72岁.因腹泻就诊,临床检查发现右下腹包块做超声检查.B超示:右下腹髂血管前方见一约79mm×29mm腊肠样无回声肿块,壁厚,内透声差,见点状回声,后回声增强(图1),周围未见液性暗区.超声提示:右下腹囊性占位,考虑阑尾黏液囊肿.

    作者:段爱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癌病人围介入治疗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实施有效的围介入期护理,预防和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术前详细给病人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效果,做好心理护理、调节饮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备皮、备药、并按时术前用药;术中配合医生做好各方面护理;术后采取正确卧位、密切观察穿刺局部和术侧肢体情况、及时处理介入栓塞后综合征.结果:33例都顺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渡过介入后反应期,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周密细致的护理对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减轻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汤焕梅;宫树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胎儿口腔畸胎瘤1例

    孕妇 29岁.停经6月余,B超检查提示胎儿畸形而入院.查体:T36.3℃,P80次/min,R20次/min,BP 100/60mmHg.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在正常范围.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77cm,胎位不清,外阴正常,宫口未开.超声检查:BPD:77mm,HC:272mm,AC:242mm,FL:53mm.胎儿口唇部探查不清,可见103mm×98mm杂乱回声团,可见长骨及肠管回声,且与之关系密切.B超诊断:不相等连体畸形.

    作者:黄瑛;孙小平;宋凤菊;孟宏哲;郑莉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对三叉神经痛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0例经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12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79侧,接触者为28侧,共107侧,敏感性为89.17%.12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76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6.2%和82.14%.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齐先龙;郑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造影在肝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新型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涌现和造影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已成为临床评价肝癌非手术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现将超声造影在各种常用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综述.

    作者:牛司华;李吉昌;徐卓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临床上较少见,常根据CT表现将细支气管肺泡癌分为以下3型,孤立结节型、浸润实变型、弥漫型,其中孤立结节型相对常见,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但易与良性病变混淆.本文介绍作者遇到的孤立结节型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探讨其影像学特征.

    作者:于忠海;全勇;于忠东;侯红军;邵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