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银花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LjHCT)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何柳;徐晓兰;王振中;毕宇安;萧伟;罗红梅;孙超

关键词: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 金银花, 绿原酸, 基因克隆与序列
摘要: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HCT)是金银花中绿原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已经获得的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大量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8条可能的HCT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相似性比较、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确定其中1个基因为金银花HCT(LjHCT)基因。该基因全长1275个碱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7 kDa,为进一步研究HCT在绿原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蒙医萨木疗术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7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用腰痛宁胶囊,一次4粒,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医萨木疗术,疗程共7天。7天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半年,比较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7天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均明显好转(P约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蒙医萨木疗术法合并腰痛宁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那仁满都拉;董秋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COI条形码的鹿类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目的:利用COI序列建立统一的鹿类药材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对鹿茸、鹿角、鹿鞭、鹿筋、鹿尾、鹿胎分别进行DNA提取、COI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构建鹿类药材COI序列数据库,并对市售鹿类药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所有鹿类药材均可以使用COI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鹿类药材COI序列数据库包含8个物种101份样品,物种之间相互区分明显;市售40份药材中18种为药典规定物种,22种为非药典规定物种。结论:COI序列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可以作为鹿类药材的统一鉴定方法,并为市售鹿类药材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冬;钱齐妮;张红印;曾德军;贾静;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症状关联疗效评价

    目的:探索症状关联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运用关联规则方法观察297例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治疗前后热、郁、痰病机相关症状体征关联的疗效。结果:比较发现热、郁、痰病机相关症状体征关联的频繁项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部分时间上支持度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3天症状消失,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可以应用关联规则方法观察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症状关联的疗效评价方法更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特色。

    作者:艾军;汪受传;戴铭;戴启刚;徐珊;易展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SNP位点鉴定砂仁药材物种

    目的:为建立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鉴别砂仁3个基原(阳春砂A momum villosum、海南砂A momum longiligulare、绿壳砂A momum villosum var. xanthioides)的方法,对这3个种共计60份材料ITS2序列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实验所得砂仁ITS2序列,应用CodonCode Aligner 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用MEGA 5.0导出各序列变异位点,并对变异位点进行分析。为验证结果准确性,下载砂仁3个基原GenBank的所有ITS2序列,共计34条,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砂仁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30 bp,3个不同基原在135 bp和199 bp处存在稳定SNP(s)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开发的两个稳定的SNP(s)位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砂仁药材3个基原。

    作者:焦文静;张鹏;廖保生;王丽丽;韩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冬虫夏草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建立了冬虫夏草高效液相特征图谱。色谱条件为Agilent Zorbax SB Aq(1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5 mmol·L-1乙酸铵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该方法分别从冬虫夏草中鉴定了9个化学成分,冬虫夏草无性型中华被毛孢菌丝体中鉴定了9个化学成分,北冬虫夏草中鉴定了8个化学成分,成功运用于3种虫草样品分析。

    作者:钱正明;孙培培;李文庆;李文佳;徐军;何静;向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材”类黎药资源的传统利用

    “材”是以乔木的树干或心材部分以及大型木质藤本的茎藤入药的一类黎药。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材”类黎药资源的传统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材”类黎药资源44种,隶属于26科38属。以煎水内服(31种,70.5%)和泡酒内服(12种,27.3%)为主,用于治疗风湿(15种,34.1%)、肝病(8种,18.2%)、跌打损伤及身体虚弱(各7种,各占15.9%)等症的种类较多。其中7种(15.9%)“材”类黎药仅被黎族使用,13种(29.5%)与文献记载的使用不同,体现了黎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独特性。

    作者:郑希龙;甘炳春;孙伟;杨云;许明会;李榕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COI条形码序列的蛤蚧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蛤蚧药材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为蛤蚧药材鉴定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以COI作为条形码序列,对蛤蚧实验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用MEGA6.0对所有11个物种的103份样品进行序列比对和邻接(NJ)树构建。结果:所有实验样品均可以获得COI序列,蛤蚧COI序列种内平均K2P距离为0.005,种内大K2P距离为0.013,基于COI序列构建的NJ树中蛤蚧单独聚在一支,与其混伪品可以相互区分。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蛤蚧及其混伪品,为保障蛤蚧药材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红印;石林春;刘冬;贾静;陈俊;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疆地区498例静脉吸毒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调查研究

    目的:观察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HIV/AIDS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498例AIDS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IDS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498例患者中症状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健忘、盗汗、失眠等;证型依次为气虚湿阻、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舌质颜色统计依次为淡红舌、红舌、淡白舌;脉象统计依次为弦、沉、细、滑、数。结论:静脉吸毒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从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着手,为静脉吸毒艾滋病患者建立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作者:李静茹;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曾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Juniperus sabina L.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产地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的叶片和果实,比较外观差异;采用ITS2序列对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10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合GenBank获得4条侧柏ITS2序列,比较14份样品ITS2序列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树。结果:4种植物叶片和果实外观相态均有相似之处;DNA条形码ITS2序列鉴定结果显示,14份研究样品ITS2序列长度均为219 bp,种间大K2P距离为0.089。结论:ITS2序列及NJ树可将新疆圆柏与3种混伪品植物区分,为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作者:宋海龙;樊丛照;阿依别克;王果平;李晓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金银花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LjHCT)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HCT)是金银花中绿原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已经获得的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大量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8条可能的HCT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相似性比较、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确定其中1个基因为金银花HCT(LjHCT)基因。该基因全长1275个碱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7 kDa,为进一步研究HCT在绿原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何柳;徐晓兰;王振中;毕宇安;萧伟;罗红梅;孙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药材天麻ITS2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目的:药材天麻由于隶属于单子叶植物兰科天麻属,天麻中含有大量多糖、蛋白质以及大量次生代谢物质,使其提取的DNA质量不高,影响后续的PCR扩增。且ITS2通用引物在单子叶植物部分物种通用性很差。本研究通过对DNA提取过程、PCR扩增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出一对用于鉴别天麻药材的ITS2引物,为中药材天麻的鉴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以通用ITS2引物扩增出的两条序列为研究对象,经Primer Premier 5.0设计出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22份样品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条高特异性的ITS2引物。结果:在54益的退火温度下,TM2F-2R对天麻的鉴定效率高达90.9%。结论:TM2F-2R可作为天麻ITS2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为天麻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一套准确、稳定的鉴定方法。

    作者:马孝熙;孙伟;钱齐妮;任伟超;邬兰;张雅琴;宋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龟鹿二仙胶改善AD患者TCD相关参数探讨补肾生髓内涵

    目的:从调节脑部血液循环角度探讨龟鹿二仙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应机制,进而探索补肾生髓的科学内涵。方法:60例西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断为肾虚髓空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安理申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龟鹿二仙胶治疗,疗程为60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相关参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5脑部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皆明显升高(P<0.05或P<0.01),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皆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CA、ACA、PCA、VA及BA 5脑部血管的Vp、Vd皆明显升高(P<0.05或P<0.01),PI、RI皆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龟鹿二仙胶具有改善AD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此可能为其补肾生髓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俊杰;张以来;周春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在一般内科治疗及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施以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分别治疗28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斐;董一鑫;石学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氧化苦参碱肝脏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氧化苦参碱属于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为中药苦参、山豆根和苦豆子等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临床可用于多种肝炎的治疗。氧化苦参碱具有抗乙肝、丙肝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脂沉积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氧化苦参碱的肝脏药理作用,同时总结其潜在的毒理作用。氧化苦参碱为含有多种肝脏药理活性的单体药物,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作者:史丽娟;石磊;宋光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COI条形码的中药材蛇蜕及其易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目的:对中药材蛇蜕及其易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该中药材的临床用药安全。方法:以COI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蛇蜕原药材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对13个物种的68份样品进行DNA Barcoding Gap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蛇蜕3种基原黑眉锦蛇 Elap he tae niura Cope、锦蛇Elap he c arinata(Guenther)和乌梢蛇 Zaoc ys dhumnade s(Cantor)具有DNA Barcoding Gap ,在邻接(NJ)系统聚类树上分别聚为独立一枝。结论:COI作为DNA条形码,不仅可以鉴定中药材蛇蜕的3种基原,而且可以区分蛇蜕及其易混伪品,表明DNA条形码可以用于中药材蛇蜕的鉴定。

    作者:石林春;陈俊;刘冬;张红印;贾静;张辉;姚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白兆芝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思路

    白兆芝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博采众长,重视脾胃后天之本,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吾长期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白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思路整理如下。

    作者: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概念:理论前提,揭示概念内涵、朝向现代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I)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现代化迫切需求现代中医理论。然而,关于现代中医理论应当如何建立,以及应当建立起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国内外中医药同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为引领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本期“专论”栏目特设“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专题讨论,分别以上、中、下三个篇幅连续展开深入系统地论述。其中,上篇包含新概念、新理论、新学科三篇文章;中篇包含新理念、新规范、怎样明确概念、如何检验假说、为何评价理论5篇文章;下篇包含整体观念更新、辨证论治发展、脏象学说创新、病因、发病、病机、预防、治则、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专题探讨、展望5年前景12篇文章。本期刊发的是上篇“新概念”第一篇文章。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新概念层面,借鉴国际学术界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从概念的标签、理论定义和操作性定义三方面,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论证理论前提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的必要性,说明走向现代科学的必然趋向。全文立义深刻,有一定突破创新。希望由此引发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作者:乔明琦;魏盛;王海军;孙鹏;张惠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天麻钩藤饮及其加减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全面评价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查找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33项试验,涉及2922例眩晕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67,95豫CI[2.66~5.07])、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28,95豫CI[2.33~4.62]),中医联合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治疗组与中医其他方法治疗组对比(OR=2.29,95豫CI[1.34~3.91]),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27,95豫 CI[0.12~0.65]),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40,95豫 CI[0.13~1.24])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如生活质量,由于并没有完全报道的文献,未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其他方法相对比,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具有更好的临床有效率,且复发率较低,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不高,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但其疗效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及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刘秋燕;吕光耀;张春兰;张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柳穿鱼叶苷和柳穿鱼黄素的大鼠肠外翻吸收研究

    目的:研究生大蓟、大蓟炭主要活性成分柳穿鱼叶苷、柳穿鱼黄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方法:以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为指标,通过大鼠外翻肠囊法对柳穿鱼叶苷和柳穿鱼黄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柳穿鱼叶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5051依0.1927、0.9360依0.1872、0.7320依0.1335、0.2513依0.0276(μg·h-1·cm-2);柳穿鱼黄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0591依0.0083、0.0933依0.0292、0.1123依0.0356、0.0294依0.0091(μg· h-1·cm-2)。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累积吸收率明显大于柳穿鱼黄素。结论:二药的吸收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在空肠与回肠段吸收情况均好于其它肠段。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的吸收情况明显优于柳穿鱼黄素。

    作者:陈泣;龚飞鹏;刘兆华;钟凌云;龚千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顶空气相法分析广西产7个薄荷品种化学成分

    目的:通过对广西植物园薄荷的7个培育品种挥发油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品种薄荷挥发油的组成特点。方法:在受控条件下对7个薄荷品种进行统一培养4个月,采用顶空气象-质谱联用的方法,通过 Agilent 6973 network 化学工作站检索,Nist 库和 WILLEY 库进行图谱解析,对不同品种薄荷进行检测。结果:7种薄荷共检测到81种成分,其中 BH1主要由β-Phellandrene(8.25%)、Eucalyptol(30.08%)、3,8-p-Menthadiene(13.27%)组成;BH2主要由Limonene(22.12%)、Eucalyptol(17.66%)、Carvone(17.98%)组成;BH3主要由β-Phellandrene (18.38%)、Limonene(7.57%)、Eucalyptol(30.63%)、Carvone(19.13%)组成;BH9主要由 Eucalyptol(9.52%)、Menthol(36.88%)组成;BH93主要由 Limonene(27.56%)、Eucalyptol (11.22%)、Carvone(36.58%)组成;BH95主要由α-pinene(9.26%)、Limonene(14.89%)、Eucalyptol(13.69%)组成;BH98主要由α-pinene(9.41%)、Eucalyptol(15.94%)、Pulegone(36.27%)组成。结论:7个不同品种薄荷挥发油组成各不相同,表明其挥发油组成受遗传因素影响,本研究为不同品种薄荷的开发利用提供偏大数据。

    作者:郭晓恒;宋登敏;雨田;刘涛;石磊;严铸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