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晔;张燕玲;李洋;史新元
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HCT)是金银花中绿原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已经获得的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大量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8条可能的HCT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相似性比较、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确定其中1个基因为金银花HCT(LjHCT)基因。该基因全长1275个碱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7 kDa,为进一步研究HCT在绿原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何柳;徐晓兰;王振中;毕宇安;萧伟;罗红梅;孙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差异。结果: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4年生石斛中石斛碱含量高于3年生,不同部位中石斛碱含量为:茎上段跃茎中段跃茎下段。结论: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主要成分含量比较分析,为确定石斛采收期及对不同部位石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梁欢;胡志刚;卢金清;邵孟超;秦媛;沈倩;杨敏;邓玉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测定柿树寄主的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的桑寄生药用植物中槲皮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柿树寄主的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桑寄生药用植物槲皮苷含量进行测定,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方法制备,用Inertsil ODS-SP 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甲醇-0.1%磷酸溶液(52:4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槲皮苷的线性范围0.21~350.00 mg·L-1( r =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86%,RSD=2.31%。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药用植物茎枝中槲皮苷含量为0.3589~3.6770 mg·g-1,叶中槲皮苷含量为5.0091~76.3813 mg·g-1。结论:桑寄生科不同属种桑寄生药用植物槲皮苷的含量各不相同,主要存在于叶中,而茎枝中的含量较低。
作者:苏本伟;张协君;李永华;朱开昕;裴河欢;覃文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系统、全面评价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查找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33项试验,涉及2922例眩晕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67,95豫CI[2.66~5.07])、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28,95豫CI[2.33~4.62]),中医联合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治疗组与中医其他方法治疗组对比(OR=2.29,95豫CI[1.34~3.91]),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27,95豫 CI[0.12~0.65]),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40,95豫 CI[0.13~1.24])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如生活质量,由于并没有完全报道的文献,未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其他方法相对比,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具有更好的临床有效率,且复发率较低,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不高,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但其疗效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及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刘秋燕;吕光耀;张春兰;张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氧化苦参碱属于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为中药苦参、山豆根和苦豆子等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临床可用于多种肝炎的治疗。氧化苦参碱具有抗乙肝、丙肝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脂沉积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氧化苦参碱的肝脏药理作用,同时总结其潜在的毒理作用。氧化苦参碱为含有多种肝脏药理活性的单体药物,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作者:史丽娟;石磊;宋光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四逆散合方辨治杂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合方思路如气郁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等相兼,医案助读如四逆散与肾气丸合方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结果:四逆散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气郁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运用四逆散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气郁,即可以法选用。
作者:王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药材天麻由于隶属于单子叶植物兰科天麻属,天麻中含有大量多糖、蛋白质以及大量次生代谢物质,使其提取的DNA质量不高,影响后续的PCR扩增。且ITS2通用引物在单子叶植物部分物种通用性很差。本研究通过对DNA提取过程、PCR扩增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出一对用于鉴别天麻药材的ITS2引物,为中药材天麻的鉴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以通用ITS2引物扩增出的两条序列为研究对象,经Primer Premier 5.0设计出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22份样品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条高特异性的ITS2引物。结果:在54益的退火温度下,TM2F-2R对天麻的鉴定效率高达90.9%。结论:TM2F-2R可作为天麻ITS2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为天麻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一套准确、稳定的鉴定方法。
作者:马孝熙;孙伟;钱齐妮;任伟超;邬兰;张雅琴;宋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COI序列建立统一的鹿类药材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对鹿茸、鹿角、鹿鞭、鹿筋、鹿尾、鹿胎分别进行DNA提取、COI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构建鹿类药材COI序列数据库,并对市售鹿类药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所有鹿类药材均可以使用COI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鹿类药材COI序列数据库包含8个物种101份样品,物种之间相互区分明显;市售40份药材中18种为药典规定物种,22种为非药典规定物种。结论:COI序列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可以作为鹿类药材的统一鉴定方法,并为市售鹿类药材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冬;钱齐妮;张红印;曾德军;贾静;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Juniperus sabina L.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产地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的叶片和果实,比较外观差异;采用ITS2序列对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10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合GenBank获得4条侧柏ITS2序列,比较14份样品ITS2序列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树。结果:4种植物叶片和果实外观相态均有相似之处;DNA条形码ITS2序列鉴定结果显示,14份研究样品ITS2序列长度均为219 bp,种间大K2P距离为0.089。结论:ITS2序列及NJ树可将新疆圆柏与3种混伪品植物区分,为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作者:宋海龙;樊丛照;阿依别克;王果平;李晓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生大蓟、大蓟炭主要活性成分柳穿鱼叶苷、柳穿鱼黄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方法:以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为指标,通过大鼠外翻肠囊法对柳穿鱼叶苷和柳穿鱼黄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柳穿鱼叶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5051依0.1927、0.9360依0.1872、0.7320依0.1335、0.2513依0.0276(μg·h-1·cm-2);柳穿鱼黄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0591依0.0083、0.0933依0.0292、0.1123依0.0356、0.0294依0.0091(μg· h-1·cm-2)。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累积吸收率明显大于柳穿鱼黄素。结论:二药的吸收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在空肠与回肠段吸收情况均好于其它肠段。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的吸收情况明显优于柳穿鱼黄素。
作者:陈泣;龚飞鹏;刘兆华;钟凌云;龚千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材”是以乔木的树干或心材部分以及大型木质藤本的茎藤入药的一类黎药。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材”类黎药资源的传统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材”类黎药资源44种,隶属于26科38属。以煎水内服(31种,70.5%)和泡酒内服(12种,27.3%)为主,用于治疗风湿(15种,34.1%)、肝病(8种,18.2%)、跌打损伤及身体虚弱(各7种,各占15.9%)等症的种类较多。其中7种(15.9%)“材”类黎药仅被黎族使用,13种(29.5%)与文献记载的使用不同,体现了黎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独特性。
作者:郑希龙;甘炳春;孙伟;杨云;许明会;李榕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蛤蚧药材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为蛤蚧药材鉴定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以COI作为条形码序列,对蛤蚧实验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用MEGA6.0对所有11个物种的103份样品进行序列比对和邻接(NJ)树构建。结果:所有实验样品均可以获得COI序列,蛤蚧COI序列种内平均K2P距离为0.005,种内大K2P距离为0.013,基于COI序列构建的NJ树中蛤蚧单独聚在一支,与其混伪品可以相互区分。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蛤蚧及其混伪品,为保障蛤蚧药材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红印;石林春;刘冬;贾静;陈俊;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失眠成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对于失眠的治疗,安神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显著的疗效。笔者就安神中药制剂的研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实践研究作相关的探讨,以期为中药安神制剂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游秋云;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从调节脑部血液循环角度探讨龟鹿二仙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应机制,进而探索补肾生髓的科学内涵。方法:60例西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断为肾虚髓空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安理申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龟鹿二仙胶治疗,疗程为60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相关参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5脑部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皆明显升高(P<0.05或P<0.01),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皆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CA、ACA、PCA、VA及BA 5脑部血管的Vp、Vd皆明显升高(P<0.05或P<0.01),PI、RI皆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龟鹿二仙胶具有改善AD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此可能为其补肾生髓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俊杰;张以来;周春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在一般内科治疗及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施以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分别治疗28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斐;董一鑫;石学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确定传统儿科用药使君子生态适宜种植区域,为引种扩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使君子进行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全国共有17个省(市、区)为使君子的生态适宜产地。生态相似度100%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福建等16个省(市、区),总适宜面积为1012895.98 km2。其中,广西适宜面积大(195313.64 km2),其次为广东(150276.36 km2)、湖南(128925.29 km2)、福建(101471.16 km2)和云南(100660.83 km2)。生态相似度95%~100%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16个省(市、区),总适宜面积为362366.25 km2,其中以云南适宜面积大(92399.04 km2),其次为四川(76122.32 km2)、贵州(43902.38 km2)、湖北(31760.32 km2)和江西(29770.09 km2)。结论:TCMGIS系统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历史记载及文献报道基本符合。该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引种地选址的基本依据,但同时也要做好实地调研和田间预实验,并进一步检测药材品质,因地制宜的进行规范化种植。
作者:全健;索风梅;谢彩香;易思荣;钱齐妮;雷美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ITS2序列鉴定中药材金沸草、旋覆花及其近缘种混伪品,以确保药材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通过对金沸草、旋覆花等药材的3个基原物种条叶旋覆花、旋覆花和欧亚旋覆花及其同属近缘物种进行DNA提取、PCR扩增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用CodonCode Aligner对测序峰图进行拼接后,用MEGA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构建NJ系统聚类树以直观反映鉴定结果。结果:各基原物种ITS2序列变异位点稳定,其种内平均K2P距离均远小于各自药材以及同属近缘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距离;基于ITS2序列的NJ树可以将金沸草和旋覆花药材与同属其它近缘混伪品明显区分开。结论:ITS2序列可准确鉴别中药材金沸草和旋覆花及其同属近缘混伪品。
作者:郭力城;胡志刚;凃媛;张卫东;金慧子;孙伟;贺海波;马孝熙;黄必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症状关联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运用关联规则方法观察297例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治疗前后热、郁、痰病机相关症状体征关联的疗效。结果:比较发现热、郁、痰病机相关症状体征关联的频繁项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部分时间上支持度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3天症状消失,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可以应用关联规则方法观察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症状关联的疗效评价方法更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特色。
作者:艾军;汪受传;戴铭;戴启刚;徐珊;易展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HIV/AIDS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498例AIDS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IDS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498例患者中症状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健忘、盗汗、失眠等;证型依次为气虚湿阻、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舌质颜色统计依次为淡红舌、红舌、淡白舌;脉象统计依次为弦、沉、细、滑、数。结论:静脉吸毒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从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着手,为静脉吸毒艾滋病患者建立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作者:李静茹;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曾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药药效物质”是中药学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科项目申报的热点,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科申请代码H2803“中药药效物质”方向共接收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449项,其中受理425项。本文总结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该研究方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并从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申请项目进行重点评述分析。我刊在此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作者:陈君;林朝展;付剑江;韩立炜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