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甍;盛庆寿;陈黎;张红星;涂燕云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在一般内科治疗及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施以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分别治疗28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斐;董一鑫;石学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鲜地黄加工炮制成生地黄和熟地黄后新产生成分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鲜地黄加工成生地黄及炮制成熟地黄中,新产生的2个化学成分:5-羟甲基麦芽酚(DDMP)和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变化,并测定市售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两者的含量。色谱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9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鲜地黄中未检测到DDMP和5-HMF,加工炮制成生地黄和熟地黄后均检测到,其在熟地黄中的含量高于生地黄,在熟地黄中两者的含量均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别炮制至24 h和32 h达到高,随后降低。在市售3批生地黄和10批熟地黄中均检测到这2个成分,5-HMF的含量熟地黄高于生地黄,DDMP含量生地黄和熟地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鲜地黄加工成生地黄及炮制成熟地黄后产生DDMP和5-HMF,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熟地黄中5-HMF含量与生地黄中有明显差异。
作者:宋志前;曾林燕;王淳;张琳琳;杜智勇;刘振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失眠成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对于失眠的治疗,安神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显著的疗效。笔者就安神中药制剂的研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实践研究作相关的探讨,以期为中药安神制剂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游秋云;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左归丸对大鼠子宫发育与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体质量(160~170)g,随机分为未成熟大鼠组(B组)、激素组(C组)、左归丸低剂量组(D组)、左归丸高剂量组(E组),另10只SD大鼠,体质量(220~250)g,作成熟大鼠组(A组)。A、B组分别灌服蒸馏水20 g·kg-1,C、D、E组分别灌服倍美力混悬液65μg·kg-1、左归丸浸膏(相当于生药11 g·kg-1)、左归丸浸膏(相当于生药33 g· kg-1),每天1次,连续15天。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酶免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水平。另将SD大鼠(160~170)g随机分为未成熟大鼠组、激素组(65μg·kg-1)、左归丸组(相当于生药33 g·kg-1), SD大鼠(220~250)g作成熟大鼠组,每组6只。应用墨汁灌注法观察子宫肌层血管。结果:与A、B组比较, C~E组均可增加大鼠子宫内膜厚度,C、E组均可增加大鼠肌层厚度、被覆上皮高度、腺上皮高度、腺腔内径、腺体直径;与A、B组比较,C~E组均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E2水平(P约0.01或P约0.05)。激素组、左归丸组的子宫肌层血管密度和管腔明显增大(P约0.05)。与未成熟大鼠组比较,激素组、左归丸组均可增加大鼠子宫肌层大血管数及血管总数(P约0.05或P约0.01)。结论:左归丸可促进未成熟大鼠子宫发育,其作用与提高雌激素水平及促进血管生成,增加子宫局部血供有关。
作者:段恒;周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ITS2序列对多基原药材葶苈子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提取46份葶苈子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Code Aligner v 4.2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并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得到ITS2序列。用MEGA 6.0软件计算物种种内和种间 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分析变异位点并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综合应用相似性搜索法、近距离法以及NJ系统发育树等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葶苈子的基原植物播娘蒿和独行菜的种内大K2P遗传距离分别为0.021和0.010,均小于其与混伪品之间的种间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播娘蒿和独行菜各自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均可与混伪品明显区分开。结论:以上几种鉴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准确鉴别南北葶苈子药材与混伪品,为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凃媛;赵博;温放;孙伟;宋明;贺海波;胡志刚;郭力城;张秀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饮片及甘草头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采用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0.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76 nm(0~18 min)、360 nm(18~24 min)、276 nm(24~30 min)、250 nm(30~65 min),柱温30益。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的进样量分别在0.1085~1.085、0.0168~0.168、0.00494~0.0494、0.407~4.0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均在96.61%~100.89%,RSD值均小于0.81%。5个不同批次的甘草饮片中4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513%、0.0729%、0.0484%、1.945%;2个批次甘草头中4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456%、0.0636%、0.0362%、1.630%。结论:4种成分的响应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头中4种成分的含量与甘草饮片基本相当,可作为活性成分提取的原料加以利用。
作者:郭明晔;张燕玲;李洋;史新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 ITS2序列快速并准确地鉴定中药材苍耳子,为其药材质量、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方法:提取苍耳子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扩增 ITS2序列并测序,采用软件CodonCode Aligner V 4.2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并对峰图进行质量控制。应用MEGA 5.0软件计算种内种间 Kimura 2-parameter (K2P)遗传距离,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结果:苍耳子药材基原物种种内 K2P 遗传距离为0,药材基原物种与其他混伪品的 K2P遗传距离分布于0.009~0.542;NJ树结果显示苍耳子药材与其混伪品均可明显区分。结论:ITS2序列适用于中药材苍耳子及其混伪品鉴别,进一步验证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药材的有效性。
作者:王俊;刘霞;张雅琴;宋明;林韵涵;马孝煕;孙伟;向丽;胡志刚;邬兰;张雪琼;胡伟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材”是以乔木的树干或心材部分以及大型木质藤本的茎藤入药的一类黎药。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材”类黎药资源的传统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材”类黎药资源44种,隶属于26科38属。以煎水内服(31种,70.5%)和泡酒内服(12种,27.3%)为主,用于治疗风湿(15种,34.1%)、肝病(8种,18.2%)、跌打损伤及身体虚弱(各7种,各占15.9%)等症的种类较多。其中7种(15.9%)“材”类黎药仅被黎族使用,13种(29.5%)与文献记载的使用不同,体现了黎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独特性。
作者:郑希龙;甘炳春;孙伟;杨云;许明会;李榕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测定柿树寄主的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的桑寄生药用植物中槲皮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柿树寄主的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桑寄生药用植物槲皮苷含量进行测定,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方法制备,用Inertsil ODS-SP 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甲醇-0.1%磷酸溶液(52:4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槲皮苷的线性范围0.21~350.00 mg·L-1( r =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86%,RSD=2.31%。桑寄生科7种不同属种药用植物茎枝中槲皮苷含量为0.3589~3.6770 mg·g-1,叶中槲皮苷含量为5.0091~76.3813 mg·g-1。结论:桑寄生科不同属种桑寄生药用植物槲皮苷的含量各不相同,主要存在于叶中,而茎枝中的含量较低。
作者:苏本伟;张协君;李永华;朱开昕;裴河欢;覃文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为建立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鉴别砂仁3个基原(阳春砂A momum villosum、海南砂A momum longiligulare、绿壳砂A momum villosum var. xanthioides)的方法,对这3个种共计60份材料ITS2序列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实验所得砂仁ITS2序列,应用CodonCode Aligner 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用MEGA 5.0导出各序列变异位点,并对变异位点进行分析。为验证结果准确性,下载砂仁3个基原GenBank的所有ITS2序列,共计34条,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砂仁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30 bp,3个不同基原在135 bp和199 bp处存在稳定SNP(s)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开发的两个稳定的SNP(s)位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砂仁药材3个基原。
作者:焦文静;张鹏;廖保生;王丽丽;韩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国内外多位学者采用图像信息采集和分析方法的相关技术,研制了各种舌诊仪器。为了对目前各家的舌诊仪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文献中涉及的舌诊仪相关硬件配置和技术参数,梳理了各个舌诊仪在硬件的设计和发展的脉络,探讨近几年舌诊仪器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展望。
作者:朱穆朗玛;燕海霞;钱鹏;徐琎;许文杰;王忆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莽草酸/奎宁酸香豆酰转移酶(HCT)是金银花中绿原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已经获得的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大量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8条可能的HCT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相似性比较、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确定其中1个基因为金银花HCT(LjHCT)基因。该基因全长1275个碱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7 kDa,为进一步研究HCT在绿原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何柳;徐晓兰;王振中;毕宇安;萧伟;罗红梅;孙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Juniperus sabina L.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产地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的叶片和果实,比较外观差异;采用ITS2序列对新疆圆柏及其混伪品10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合GenBank获得4条侧柏ITS2序列,比较14份样品ITS2序列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树。结果:4种植物叶片和果实外观相态均有相似之处;DNA条形码ITS2序列鉴定结果显示,14份研究样品ITS2序列长度均为219 bp,种间大K2P距离为0.089。结论:ITS2序列及NJ树可将新疆圆柏与3种混伪品植物区分,为维吾尔药材新疆圆柏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作者:宋海龙;樊丛照;阿依别克;王果平;李晓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差异。结果: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4年生石斛中石斛碱含量高于3年生,不同部位中石斛碱含量为:茎上段跃茎中段跃茎下段。结论: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部位金钗石斛主要成分含量比较分析,为确定石斛采收期及对不同部位石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梁欢;胡志刚;卢金清;邵孟超;秦媛;沈倩;杨敏;邓玉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半夏为常用毒性中药,麻舌特性是传统评价其毒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炮制火候要求“微有麻舌感”。本文分析了半夏麻舌特性的研究现状,重点对麻舌机理、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归纳,提出评价麻舌新方法的思考,并以鸡胚尿囊绒膜-苔盼蓝吸收(CAM-TBS)试验评价半夏麻舌程度为例进行阐明。为毒性中药麻舌评价研究及新方法建立提供参考。
作者:黄永亮;何晓燕;吴纯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果胶抗肿瘤活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近年来果胶改善肿瘤效果以及果胶和部分抗肿瘤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并分析果胶与体内半乳糖凝集素-3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对果胶抗肿瘤机制进行探讨。同时指出果胶抗肿瘤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果胶的抗肿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英华;朱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系统、全面评价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查找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33项试验,涉及2922例眩晕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67,95豫CI[2.66~5.07])、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对比(OR=3.28,95豫CI[2.33~4.62]),中医联合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治疗组与中医其他方法治疗组对比(OR=2.29,95豫CI[1.34~3.91]),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27,95豫 CI[0.12~0.65]),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与对照组相比(OR=0.40,95豫 CI[0.13~1.24])天麻组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如生活质量,由于并没有完全报道的文献,未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其他方法相对比,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具有更好的临床有效率,且复发率较低,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不高,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但其疗效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及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刘秋燕;吕光耀;张春兰;张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生大蓟、大蓟炭主要活性成分柳穿鱼叶苷、柳穿鱼黄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方法:以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为指标,通过大鼠外翻肠囊法对柳穿鱼叶苷和柳穿鱼黄素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柳穿鱼叶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5051依0.1927、0.9360依0.1872、0.7320依0.1335、0.2513依0.0276(μg·h-1·cm-2);柳穿鱼黄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度常数分别为0.0591依0.0083、0.0933依0.0292、0.1123依0.0356、0.0294依0.0091(μg· h-1·cm-2)。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累积吸收率明显大于柳穿鱼黄素。结论:二药的吸收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在空肠与回肠段吸收情况均好于其它肠段。柳穿鱼叶苷在整个小肠段的吸收情况明显优于柳穿鱼黄素。
作者:陈泣;龚飞鹏;刘兆华;钟凌云;龚千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蛤蚧药材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为蛤蚧药材鉴定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以COI作为条形码序列,对蛤蚧实验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用MEGA6.0对所有11个物种的103份样品进行序列比对和邻接(NJ)树构建。结果:所有实验样品均可以获得COI序列,蛤蚧COI序列种内平均K2P距离为0.005,种内大K2P距离为0.013,基于COI序列构建的NJ树中蛤蚧单独聚在一支,与其混伪品可以相互区分。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蛤蚧及其混伪品,为保障蛤蚧药材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红印;石林春;刘冬;贾静;陈俊;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黄芪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TGF-β1、Smad2和p38MAPK表达的影响,探讨TGF-β信号通路在黄芪后处理中可能的抗纤维化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黄芪后处理组及鳖甲软肝片组,其中黄芪后处理组又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CCl4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分别用HE和VG染色法染色,肝纤维化程度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同时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实验组TGF-β1、Smad2和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 TGF-β1、Smad2表达明显增强(P <0.05),而 p38MAPK 表达显著下降(P <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后处理各组中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表达均有减弱(P <0.05),且随着黄芪剂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黄芪剂量增加逐步下调Smad2的表达(P <0.05)、上调 p38MAPK的表达(P <0.05)。此外,黄芪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显著改善。结论:黄芪后处理明显影响大鼠肝组织TG F-β1信号表达,且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其可能的机制为负性调节TGF-β1,减少Smad2及增强p38MAPK的表达。
作者:林红;蔡钢;杨百京;赵新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