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

谢旭华;雷云坤;刘伟;刘思波;李天鹏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源性痛病人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结果]按照疗效评价采用VAS和MacNab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13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间盘源性腰痛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及其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情况以及全脊柱CT、全脊髓MRI、双下肢肌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有63例(51.6%)合并脊髓畸形,其中脊髓栓系(TCS) 69.8%(44/63);脊髓纵裂(SCM)占60.3% (38/63),包括Ⅰ型脊髓纵裂占68.4% (26/38),Ⅱ型纵裂占31.6% (12/38);脊髓空洞27% (17/63);脊膜膨出占20.6% (13/63);椎管内囊肿占17.5% (11/63);Chiari畸形4.8% (3/63).[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生率高,并且常表现为多种脊髓畸形同时存在.合并神经畸形的患儿常表现为腰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足畸形和双下肢不对称,但对于不同神经畸形其与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作者:刘福云;骆晓飞;夏冰;李剑峰;卜建文;王志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认为Cobb角>10°),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脊柱结构性三维畸形.

    作者:程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是否必然导致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方法]1986~1999年,共346例采用“环锯法前路扩大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其中,1个间隙55例,2个间隙223例,3个间隙68例.分别评定融合节段头、尾侧相邻间隙及间隔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5 (4.1 ~18)年,发生邻近节段明显退变的156例(45.1%),间隔节段明显退变的23例(6.6%).间隔节段退变明显少于邻近节段退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头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84例,单纯尾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27例,头、尾侧邻近节段均发生的45例.头侧邻近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尾侧邻近节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融合间隙数不同分为单间隙组、2间隙组和3间隙组,单间隙术后ASD 25例(45.5%),其中8例(14.5%)需2次手术.2间隙术后ASD 101例(45.3%),其中37例(16.6%)需2次手术.3间隙术后ASD 30例(44.1%),其中12例(17.6%)需2次手术.各组间ASD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加速了ASD的发生,并且多见于头侧相邻节段.单节段或多节段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义生;邓俊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宏其;高琪乐;郭超峰;陈筱;郭虎兵;李劲松;赵迪;鲁世金;王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桡骨远干骺端软骨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3岁,左腕关节进行性桡偏畸形7年余.体格检查:局部肤色无改变,表面无静脉怒张,皮温不高.局部压痛,腕关节活动受限,尺偏受限明显.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良性肿瘤并桡骨远端弯曲畸形及尺桡关节脱位(图1).

    作者:胡凡刚;李慎江;刘德斌;梁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70岁)的病例资料,将术后谵妄发病与既往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血量、融合节段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腰椎术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谵妄,发病率为11.4%,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P=0.043),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P=0.013/0.005)及术后白蛋白(P =0.002)均偏低.[结论]术后谵妄高发于老年患者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同时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偏低与术后谵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柳根哲;陈江;徐林;李春根;孙旗;李德魁;焦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疗效与评价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曹洪海;张永刚;王征;张雪松;崔赓;王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腰椎融合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是脊柱外科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适用于具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患者,其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节段运动.Hibbs和Albee于1911年首次分别介绍脊柱融合术的稳定性.其发展经过了100年的历史.脊柱融合的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笔者就腰椎融合手术入路,植入物做一综述.

    作者:储惊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诊断及关节镜治疗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临床诊断、关节镜治疗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根据shelf征、MPP试验及MRI检查诊断并收治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32例,全部在关节镜下行内侧滑膜皱襞完全切除术.[结果]随访12 ~40个月.根据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其中优2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可以根据shelf征、MPP试验及MRI检查共同确定临床诊断,应用关节镜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闻欣;赵金忠;皇甫小桥;何耀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可吸收棒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间19例诊断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截骨部位用可吸收棒固定,术后6~8周、6~8月观察术侧髋臼指数、截骨部位骨质愈合情况.[结果]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指数无明显的丢失,截骨部位骨质愈合好,达到了固定效果.[结论]可吸收棒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固定截骨部位,和其他内固定材料一样可起到固定作用,维持了对髋臼方向的矫正,截骨部位的骨质愈合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减少了传统手术金属内固定物的并发症,还可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可以作为Salter骨盆截骨术内固定的选择.

    作者:何鼎;饶维暲;赵黎;李海;周岳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椎间盘切除减压棘突间Wallis动态系统置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21例L3、4、L4、5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统计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但宜观察术后腰椎活动度和长远疗效.

    作者:孙先润;田华;姚绍平;赵晓芳;刘伟;高国玺;杨丕斌;邹天南;王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作者:谢国华;杨建平;薛峰;牟晓峰;陆根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节段开窗法在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探讨疗效发生机制并评价该术式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多节段开窗法治疗128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70例,女58例;年龄66 ~82岁,平均71.3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节段,两节段101例,三节段27例.双下肢均有症状者,行两侧开窗,其中两节段四开窗45例,三节段六开窗16例;单侧有症状者行一侧开窗.开窗为椎板间隙开窗,开窗大小约1.5 cm ×2.0 cm,常规凿除关节突内侧的1/3,扩大侧隐窝,探查神经根,伴有椎间盘突出的摘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结果]9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疗效按Naka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结论]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脊椎的稳定性干扰少,不行融合,不用内固定,费用低廉,对老年人手术风险性明显降低,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向志军;钟生才;林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直视下微创与切开进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直视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完成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临床结果.[方法]2007~2009年期间26例患者直视下进行单节段腰椎MIS - TLIF手术,45例患者采用Open - TLIF进行单节段腰椎手术,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MI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Open组,术后5 d MIS组腰痛VAS评分优于Open组,而两组腿痛VAS、ODI评分和融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直视下MIS与Open两组同样具有长期优良的临床治疗结果,但是MIS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腰痛均优于Open组.

    作者:毛克亚;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保卫;张西峰;崔庚;张雪松;程自申;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采用带有非骨水泥型Wagner股骨柄假体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与普通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相比,继发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具有挑战性.发育不良的髋臼、过度前倾的股骨颈以及狭窄的股骨髓腔都增加了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关节置换的手术难度.

    作者:阎峻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0例,其中40例行髓核摘除+Wallis棘突间固定(Wallis 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单纯组).观察两组患者病变节段术前术后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及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随访9~34个月,平均(18.24±5.15)个月.[结果]Wallis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显著增高,且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8.2个月)较术前无显著变化;而单纯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减小.Wallis组术后ROM值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单纯组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间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Wallis组优于单纯组(P<0.05).[结论]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满意的近期影像学及临床效果.

    作者:顾宏林;詹世强;高永红;昌耘冰;曾时兴;柯雨洪;刘斌;王义生;郑秋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与初步体会

    [目的]介绍本科自行研究设计的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对1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操锻炼,每天3次.[结果]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105例,良(80~89分)39例,可(70~79分)10例,优良率为92.90%;便秘发生率为19.3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压疮发生率为1.29%等.[结论]加强康复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是保证患者髋关节术后疗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春柳;李书强;卢艳辉;王力;张淑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 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作者:贺宪;梁安靖;彭焰;张新亮;张良明;黄东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目的]探讨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1年1月本院60例(101足)中度及重度(足母)外翻进行回顾性分析.双足41例,单足19例.其中女性57例,男性3例;年龄23~81岁,平均62.6岁.[结果]本组60例(101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2个月.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百分评分系统,90~ 100分40例(66足);80~89分16例(30足);70~79分4例(5足);优良率95%.术前HVA 30°~44°,平均36°;术后10.5°~21°,平均15.3°.IMA 13°~18°,平均16°;术后6°~10°,平均8.5°.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0°~30°,平均16°;术后为25°~50°,平均35°.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减少3 ~6 mm,平均4.2mm.[结论]本术式为软组织合并骨性手术,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较小,跖骨头成形充分,术后不需要辅助内固定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作者:孙建峰;申杨勇;韩斌;陈京峰;吴长喜;李治斌;崇辉;顾敏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重度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8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一期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38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复位率95%.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优32例,良6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是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做到有效复位、减压充分、良好植骨、牢固固定.

    作者:曹延林;朱立新;闵少雄;田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