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军;钟生才;林伟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09年8月,采取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57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1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5分法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5~3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82.9%,术后26个月随访时优良率80.5% (P>0.05).比较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明显减少(P<0.01),JOA评分明显改善(P<0.01),术后26个月与术后3个月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与减压范围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刘文德;陈向荣;焦文仓;郭江;陈永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宏其;高琪乐;郭超峰;陈筱;郭虎兵;李劲松;赵迪;鲁世金;王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7例胸腰段结核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A组)40例;自体肋骨植骨(B组)3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植骨融合率、Cobb角.[结果]随访7~ 34个月,平均18.6个月.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比较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SIA分级、Cobb角,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B组术后2.5年复查X线片,按照Zenya Ito标准,植骨融合率没有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作者:王锡阳;罗承科;邓强;葛磊;段春岳;周炳炎;庞晓阳;曾浩;许正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间19例诊断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截骨部位用可吸收棒固定,术后6~8周、6~8月观察术侧髋臼指数、截骨部位骨质愈合情况.[结果]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指数无明显的丢失,截骨部位骨质愈合好,达到了固定效果.[结论]可吸收棒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固定截骨部位,和其他内固定材料一样可起到固定作用,维持了对髋臼方向的矫正,截骨部位的骨质愈合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减少了传统手术金属内固定物的并发症,还可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可以作为Salter骨盆截骨术内固定的选择.
作者:何鼎;饶维暲;赵黎;李海;周岳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1年1月本院60例(101足)中度及重度(足母)外翻进行回顾性分析.双足41例,单足19例.其中女性57例,男性3例;年龄23~81岁,平均62.6岁.[结果]本组60例(101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2个月.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百分评分系统,90~ 100分40例(66足);80~89分16例(30足);70~79分4例(5足);优良率95%.术前HVA 30°~44°,平均36°;术后10.5°~21°,平均15.3°.IMA 13°~18°,平均16°;术后6°~10°,平均8.5°.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0°~30°,平均16°;术后为25°~50°,平均35°.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减少3 ~6 mm,平均4.2mm.[结论]本术式为软组织合并骨性手术,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较小,跖骨头成形充分,术后不需要辅助内固定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作者:孙建峰;申杨勇;韩斌;陈京峰;吴长喜;李治斌;崇辉;顾敏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验证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准确性,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男性(30 ~ 52岁,平均年龄37.7岁)新鲜尸体,排除先天畸形,创伤,肿瘤及明显退行性变,取其头颈部标本.在颈椎生理曲度下,螺旋CT扫描标本,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前后径,左右径,正中矢状面上的前缘,中点及后缘的高度.将颈椎标本固定于相同的生理曲度.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颈椎标本,刮除干净各间隙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在间隙内灌注硅胶,待硅胶凝固后,松开外固定支架,取出硅胶模型,修剪模型边缘至光滑.应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创作硅胶模型的三维图像.测量其各项径线.[结果]将CT扫描的测量值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P值范围为0.058 ~0.893,均大于0.05,CT扫描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结果准确,可以作为测量较大样本量颈椎标本的可信方法.硅胶塑形法与螺旋CT扫描法相结合,能更好地为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仿生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研发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胥正锋;接健;夏新雷;谭德炎;卢建熙;吕飞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为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其本质是峡部假关节的形成[1].该疾病于1865年由Lambel首先发现,是骨科常见病,其国人发病率5%~6%,某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则高达20%,也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作者:张西兵;曹延林;舒小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颈椎斜矢状MRI在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就诊临床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而神经肌电图正常的患者34例,行常规MRI及斜矢状MR - T2WI;由影像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在已知临床症状的同时分别就常规MRI及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分别评价所做的所有MR图像,判定椎间孔狭窄的位置及节段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相关性.[结果]应用常规MRI诊断34例中19例24处椎间孔狭窄;联合斜矢状MRI诊断26例43处椎间孔狭窄,其中3个节段1例、2个节段11例,4例为单节段双侧,其余10例为单节段单侧椎间孔狭窄.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高于常规MR检查.[结论]斜矢状MRI 检查技术能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为临床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提供了极佳的影像信息.
作者:张晓林;王淑丽;马信龙;张晓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直视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完成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临床结果.[方法]2007~2009年期间26例患者直视下进行单节段腰椎MIS - TLIF手术,45例患者采用Open - TLIF进行单节段腰椎手术,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MI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Open组,术后5 d MIS组腰痛VAS评分优于Open组,而两组腿痛VAS、ODI评分和融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直视下MIS与Open两组同样具有长期优良的临床治疗结果,但是MIS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腰痛均优于Open组.
作者:毛克亚;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保卫;张西峰;崔庚;张雪松;程自申;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探讨疗效发生机制并评价该术式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多节段开窗法治疗128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70例,女58例;年龄66 ~82岁,平均71.3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节段,两节段101例,三节段27例.双下肢均有症状者,行两侧开窗,其中两节段四开窗45例,三节段六开窗16例;单侧有症状者行一侧开窗.开窗为椎板间隙开窗,开窗大小约1.5 cm ×2.0 cm,常规凿除关节突内侧的1/3,扩大侧隐窝,探查神经根,伴有椎间盘突出的摘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结果]9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疗效按Naka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结论]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脊椎的稳定性干扰少,不行融合,不用内固定,费用低廉,对老年人手术风险性明显降低,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向志军;钟生才;林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具有特异性成骨作用的NELL1因子对磨屑所致骨溶解的影响,为骨溶解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案.[方法]建立聚乙烯( Polyethylene,PE)颗粒诱导的颅骨骨溶解模型,68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术后1d颅顶皮下注射0.1 ml生理盐水;颗粒对照组:植入10 mg PE颗粒,术后1d注射0.1ml生理盐水;实验组(Ad - GFP - NELL1组):植入10 mg PE颗粒,术后1d注射0.1 ml( 109 pfu) NELL1荧光重组腺病毒载体( Ad - GFP - NELL1);安慰剂组(Ad - GFP组):植入10 mg PE颗粒,术后1d注射0.1ml (109 pfu)荧光重组腺病毒载体( Ad - GFP).术后10 d采用活体荧光成像检测NELL1及GFP表达情况,并于处死后进行Micro - 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的检测.[结果]活体荧光证实实验组与安慰剂组小鼠颅顶有NELL1及GFP的高度表达,Micro - CT 3D图像观察实验组小鼠的颅骨骨溶解所致骨量丢失明显减少,所选兴趣区(ROI)的骨体积(BV)、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3D)、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组织学切片观察到实验组的骨再生明显增多.另外,实验组小鼠的颅骨弹性模量[(2.50±0.12)MPa]也明显优于对照组[(0.60±0.20)MPa]及安慰剂组[ (0.82±0.09) MPa](O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表达的成骨因子NELL1能通过促进高质量的骨再生平衡磨屑所致骨溶解的骨量丢失,是治疗骨溶解的一种潜在性解决方案.
作者:郭旭;彭江;王玉;赵斌;袁玫;孟昊业;张莉;张新立;许文静;汪爱媛;卢世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腰椎融合是脊柱外科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适用于具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患者,其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节段运动.Hibbs和Albee于1911年首次分别介绍脊柱融合术的稳定性.其发展经过了100年的历史.脊柱融合的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笔者就腰椎融合手术入路,植入物做一综述.
作者:储惊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曹洪海;张永刚;王征;张雪松;崔赓;王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作者:谢国华;杨建平;薛峰;牟晓峰;陆根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介绍本科自行研究设计的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对1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操锻炼,每天3次.[结果]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105例,良(80~89分)39例,可(70~79分)10例,优良率为92.90%;便秘发生率为19.3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压疮发生率为1.29%等.[结论]加强康复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是保证患者髋关节术后疗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春柳;李书强;卢艳辉;王力;张淑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70岁)的病例资料,将术后谵妄发病与既往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血量、融合节段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腰椎术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谵妄,发病率为11.4%,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P=0.043),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P=0.013/0.005)及术后白蛋白(P =0.002)均偏低.[结论]术后谵妄高发于老年患者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同时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偏低与术后谵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柳根哲;陈江;徐林;李春根;孙旗;李德魁;焦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及其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情况以及全脊柱CT、全脊髓MRI、双下肢肌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有63例(51.6%)合并脊髓畸形,其中脊髓栓系(TCS) 69.8%(44/63);脊髓纵裂(SCM)占60.3% (38/63),包括Ⅰ型脊髓纵裂占68.4% (26/38),Ⅱ型纵裂占31.6% (12/38);脊髓空洞27% (17/63);脊膜膨出占20.6% (13/63);椎管内囊肿占17.5% (11/63);Chiari畸形4.8% (3/63).[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生率高,并且常表现为多种脊髓畸形同时存在.合并神经畸形的患儿常表现为腰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足畸形和双下肢不对称,但对于不同神经畸形其与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作者:刘福云;骆晓飞;夏冰;李剑峰;卜建文;王志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源性痛病人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结果]按照疗效评价采用VAS和MacNab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13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间盘源性腰痛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谢旭华;雷云坤;刘伟;刘思波;李天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弹响髋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多见,然而目前对于此疾病的命名有些混乱,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缺乏一致意见.本文通过参考大量国外文献,对弹响髋的病因及病理学发病机制、各型治疗方法和疗效及术后康复训练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传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胫前肌紧缩、止点原位重建术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09年12月,采用胫前肌紧缩、止点原位重建术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32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6~12岁,平均1O.2岁;双足13例,单足18例.[结果]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个月~3年,平均24个月.患足均能达跖行步态,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参照GREEN和LIOYD - ROBERTS的步态改善判断标准,优28足,良14足,差2足,优良率95.45%.随访期内无复发.[结论]胫前肌紧缩、止点原位重建术是矫治痉挛型脑瘫足下垂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曹旭;俞兴;徐林;王逢贤;穆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