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张宏其;高琪乐;郭超峰;陈筱;郭虎兵;李劲松;赵迪;鲁世金;王瑶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摘要:[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宏其;高琪乐;郭超峰;陈筱;郭虎兵;李劲松;赵迪;鲁世金;王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与初步体会

    [目的]介绍本科自行研究设计的康复操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对1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操锻炼,每天3次.[结果]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105例,良(80~89分)39例,可(70~79分)10例,优良率为92.90%;便秘发生率为19.3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压疮发生率为1.29%等.[结论]加强康复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是保证患者髋关节术后疗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春柳;李书强;卢艳辉;王力;张淑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准确性的验证

    [目的]验证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准确性,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男性(30 ~ 52岁,平均年龄37.7岁)新鲜尸体,排除先天畸形,创伤,肿瘤及明显退行性变,取其头颈部标本.在颈椎生理曲度下,螺旋CT扫描标本,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前后径,左右径,正中矢状面上的前缘,中点及后缘的高度.将颈椎标本固定于相同的生理曲度.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颈椎标本,刮除干净各间隙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在间隙内灌注硅胶,待硅胶凝固后,松开外固定支架,取出硅胶模型,修剪模型边缘至光滑.应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创作硅胶模型的三维图像.测量其各项径线.[结果]将CT扫描的测量值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P值范围为0.058 ~0.893,均大于0.05,CT扫描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结果准确,可以作为测量较大样本量颈椎标本的可信方法.硅胶塑形法与螺旋CT扫描法相结合,能更好地为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仿生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研发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胥正锋;接健;夏新雷;谭德炎;卢建熙;吕飞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椎间盘切除减压棘突间Wallis动态系统置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21例L3、4、L4、5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统计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但宜观察术后腰椎活动度和长远疗效.

    作者:孙先润;田华;姚绍平;赵晓芳;刘伟;高国玺;杨丕斌;邹天南;王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桡骨远干骺端软骨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3岁,左腕关节进行性桡偏畸形7年余.体格检查:局部肤色无改变,表面无静脉怒张,皮温不高.局部压痛,腕关节活动受限,尺偏受限明显.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良性肿瘤并桡骨远端弯曲畸形及尺桡关节脱位(图1).

    作者:胡凡刚;李慎江;刘德斌;梁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研究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7例胸腰段结核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A组)40例;自体肋骨植骨(B组)3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植骨融合率、Cobb角.[结果]随访7~ 34个月,平均18.6个月.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比较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SIA分级、Cobb角,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B组术后2.5年复查X线片,按照Zenya Ito标准,植骨融合率没有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作者:王锡阳;罗承科;邓强;葛磊;段春岳;周炳炎;庞晓阳;曾浩;许正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直视下微创与切开进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直视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完成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临床结果.[方法]2007~2009年期间26例患者直视下进行单节段腰椎MIS - TLIF手术,45例患者采用Open - TLIF进行单节段腰椎手术,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MI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Open组,术后5 d MIS组腰痛VAS评分优于Open组,而两组腿痛VAS、ODI评分和融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直视下MIS与Open两组同样具有长期优良的临床治疗结果,但是MIS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腰痛均优于Open组.

    作者:毛克亚;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保卫;张西峰;崔庚;张雪松;程自申;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为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其本质是峡部假关节的形成[1].该疾病于1865年由Lambel首先发现,是骨科常见病,其国人发病率5%~6%,某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则高达20%,也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作者:张西兵;曹延林;舒小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的斜矢状MR检查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斜矢状MRI在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就诊临床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而神经肌电图正常的患者34例,行常规MRI及斜矢状MR - T2WI;由影像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在已知临床症状的同时分别就常规MRI及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分别评价所做的所有MR图像,判定椎间孔狭窄的位置及节段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相关性.[结果]应用常规MRI诊断34例中19例24处椎间孔狭窄;联合斜矢状MRI诊断26例43处椎间孔狭窄,其中3个节段1例、2个节段11例,4例为单节段双侧,其余10例为单节段单侧椎间孔狭窄.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高于常规MR检查.[结论]斜矢状MRI 检查技术能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为临床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提供了极佳的影像信息.

    作者:张晓林;王淑丽;马信龙;张晓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诊断及关节镜治疗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临床诊断、关节镜治疗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根据shelf征、MPP试验及MRI检查诊断并收治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32例,全部在关节镜下行内侧滑膜皱襞完全切除术.[结果]随访12 ~40个月.根据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其中优2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可以根据shelf征、MPP试验及MRI检查共同确定临床诊断,应用关节镜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闻欣;赵金忠;皇甫小桥;何耀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重度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8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一期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38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复位率95%.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优32例,良6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是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做到有效复位、减压充分、良好植骨、牢固固定.

    作者:曹延林;朱立新;闵少雄;田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节段开窗法在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探讨疗效发生机制并评价该术式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多节段开窗法治疗128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70例,女58例;年龄66 ~82岁,平均71.3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节段,两节段101例,三节段27例.双下肢均有症状者,行两侧开窗,其中两节段四开窗45例,三节段六开窗16例;单侧有症状者行一侧开窗.开窗为椎板间隙开窗,开窗大小约1.5 cm ×2.0 cm,常规凿除关节突内侧的1/3,扩大侧隐窝,探查神经根,伴有椎间盘突出的摘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结果]9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疗效按Naka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结论]应用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脊椎的稳定性干扰少,不行融合,不用内固定,费用低廉,对老年人手术风险性明显降低,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向志军;钟生才;林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腰-骶-骨盆固定技术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脊柱外科内固定器械研发及手术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是腰骶关节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等难题仍是脊柱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骶骨骨质薄弱、复杂的区域解剖结构、腰骶关节承载的巨大生物应力等均是导致局部容易发生固定融合失败的原因.

    作者:张国友;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70岁)的病例资料,将术后谵妄发病与既往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血量、融合节段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腰椎术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谵妄,发病率为11.4%,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P=0.043),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P=0.013/0.005)及术后白蛋白(P =0.002)均偏低.[结论]术后谵妄高发于老年患者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同时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偏低与术后谵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柳根哲;陈江;徐林;李春根;孙旗;李德魁;焦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弹响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弹响髋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多见,然而目前对于此疾病的命名有些混乱,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缺乏一致意见.本文通过参考大量国外文献,对弹响髋的病因及病理学发病机制、各型治疗方法和疗效及术后康复训练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传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认为Cobb角>10°),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脊柱结构性三维畸形.

    作者:程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作者:谢国华;杨建平;薛峰;牟晓峰;陆根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源性痛病人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结果]按照疗效评价采用VAS和MacNab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13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间盘源性腰痛采取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谢旭华;雷云坤;刘伟;刘思波;李天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是否必然导致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方法]1986~1999年,共346例采用“环锯法前路扩大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其中,1个间隙55例,2个间隙223例,3个间隙68例.分别评定融合节段头、尾侧相邻间隙及间隔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5 (4.1 ~18)年,发生邻近节段明显退变的156例(45.1%),间隔节段明显退变的23例(6.6%).间隔节段退变明显少于邻近节段退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头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84例,单纯尾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27例,头、尾侧邻近节段均发生的45例.头侧邻近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尾侧邻近节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融合间隙数不同分为单间隙组、2间隙组和3间隙组,单间隙术后ASD 25例(45.5%),其中8例(14.5%)需2次手术.2间隙术后ASD 101例(45.3%),其中37例(16.6%)需2次手术.3间隙术后ASD 30例(44.1%),其中12例(17.6%)需2次手术.各组间ASD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加速了ASD的发生,并且多见于头侧相邻节段.单节段或多节段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义生;邓俊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 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作者:贺宪;梁安靖;彭焰;张新亮;张良明;黄东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