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侧半月板切除术对膝关节影响的长期随访

宋涛;郑凯;孙新宏;赵显

关键词:外侧半月板切除术, 膝关节, 长期随访
摘要:[目的]观察外侧半月板切除术(lateral meniscectomy,LMT)对膝关节骨软骨的远期影响与并发症.[方法] 2009年6月开始对1981年2月~1996年8月本院收治的180例LMT病例进行随访,其中36例获得随访,男27例,女9例,18例为盘状半月板(占50%).手术年龄17 ~ 38岁,平均26岁.随访时间长27年,短13年4个月,平均19年8个月.[结果]36例中除1例19年来膝关节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外,3例术后膝关节有“落空”感不稳,2年后消失,9例术后均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膝外侧疼痛,间歇发作,其余24例在术后8~11.5年出现疼痛症状,平均9.6年.到2011年6月随访截止,36例中CR片结果有3例出现膝内侧间隙变窄,外侧间隙较对侧也明显变窄,其余33例均有膝外侧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镜下、大体直观均见膝关节股骨与胫骨外侧髁软骨缺损.因疼痛导致行走困难,25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结论]LMT后膝关节周围不但发生适应性骨重构,而且终必导致骨性关节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三踝骨折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6月对46例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外踝,后内踝用1~2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不连,畸形愈合,采用Baird-Jackson标准进行评定,优28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1%.[结论]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三踝骨折,适应证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马向阳;黄坤;黄永刚;周荣;秦步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假体周围组织冰冻切片对诊断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特异性分析

    [目的]评价冰冻切片对诊断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57例(63髋)因髋关节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的病例,将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果进行病理学分级,将至少5个高倍镜视野、每个高倍镜视野的中性粒细胞数≥5个视为切片结果阳性;以之前文献报道的无菌性松动的诊断标准为参照标准,计算冰冻切片的特异性、符合率.[结果]冰冻切片的特异性为96.8%,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诊断假体无菌性松动时符合率为96.8%.[结论]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利用组织冰冻切片进行诊断性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时要注意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偏差.

    作者:耿磊;陈继营;陈城;贾艳辉;苟文隆;于立刚;杨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过氧化氢在骨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氢水溶液又名双氧水,分子式H2O2,相对分子质量34.01,相对密度1.4067 (25℃),熔点-0.41℃,沸点150.2℃,是一弱酸性的无色透明略带苦味的液体,无毒,可溶于水、醇及醚.作为氧化消毒剂,体积分数为1% ~3%的H2O2溶液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在外科清创中具有杀菌、防腐、去臭、清洁创面的作用,因此深受外科医师的欢迎.本文就H2O2在骨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进一步探讨及分析H2O2在骨科中的作用.

    作者:程磊;万春友;金鸿宾;王志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偏瘫侧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充分术前准备后,19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继续积极治疗内科疾病,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结果]出现人工股骨头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泌尿系感染2例,均治愈.远期出现假体松动下沉3例,需拐扶行走.其余恢复伤前行走能力.[结论]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长期卧床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前要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要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加强基础护理及后期的康复训练.

    作者:宋伟毅;刘忠堂;王兵;丁志军;张峦;孙向华;梅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单缝线锚钉双Kssler法治疗新鲜跟腱断裂

    [目的]探讨单缝线锚钉双Kessller法治疗新鲜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对21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采用单锚钉缝线双Kessller法缝合,术后短腿石膏固定6周.[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有1例开放性跟腱断裂伤 口感染,根据Amer-Lindholm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17例,良4例,优良率100%,全部无锚钉松脱、足跟疼痛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结论]单缝线锚钉双Kessller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效果良好.

    作者:陈俊;施锦宇;凌尚准;许鹏雍;邹建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及分型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为提高股骨转子下骨折愈合率和改善术后功能,往往应用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现将股骨转子下骨折外科手术治疗及分型进展综述如下:1 股骨转子下骨折(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FF )的解剖及分型1966年,Fielding等[1]首次提出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学定义.根据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和力学因素,并以涉及到股骨小转子的原始骨折线的位置为依据,将股骨转子下骨折分为Ⅲ型.第Ⅰ型骨折是在股骨小转子水平,接近2.5 cm处;第Ⅱ型骨折是在股骨小转子以下2英寸,相当干5 cm处;第Ⅲ型骨折是在股骨小转子以下3英寸,相当于7.5 cm处.

    作者:曹启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胸腰椎减压术后截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本组6例,男1例,女5例,年龄47 ~ 65岁,平均55岁.胸椎4例,男1例;腰椎滑脱患者2例均为女性.减压内固定术前胸椎患者主要症状均表现为胸部束带感和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2例胸椎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2例术前诊断为胸椎肿瘤,均为硬膜下髓外肿瘤,病理报告:1例为脊膜瘤,1例为神经鞘瘤,2例胸椎管肿瘤患者未行内固定.腰椎患者有双下肢无力症状,诊断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类C级4例,D级2例.术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作者:张克非;孙远新;史峰军;王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陈旧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由于急诊时易被忽略,或因采用不适当的保守治疗方法,再就诊时已形成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治疗较为困难.自2008年6月起作者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结合喙肩韧带转移重建喙锁韧带的方法治疗陈旧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复超;赵延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槽式植骨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槽式植骨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7月~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26例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病人,应用本方法进行治疗.男22例,女4例;车祸伤21例,高处坠落伤5例,手术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进入,清理游离骨块及断面处的碎骨屑,在游离股骨头骨块断面用电钻慢速磨出2 mm、深3 mm宽的几条平行“U”形骨槽,在股骨头近端断面与游离骨块骨槽垂直方向上磨出数条平行的“U”形骨槽,取自体髂骨的松质骨修剪成直径约2 mm粗细的骨条及骨泥,将磨出的骨槽内植入骨条及骨泥并夯实,使其平整或略高出1mm左右,将骨折块复位,以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尾端埋于关节软骨面以下2mm处.[结果]术后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平均85.9分,术后2年平均87.2分.[结论]采用槽式植骨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值得总结和推广.

    作者:刘建锋;李艳菊;李传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孔径多孔CPC材料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孔径大小对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骨缺损能力的影响.[方法]用盐析法制备三种不同孔径(200 ~ 300 μm、300 ~ 450 μm、450 ~ 600 μm)但孔隙率相同(68.3±3.3)%的多孔CPC材料,将材料植入兔大段桡骨缺损模型,术后4、12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4、12周X线检查可见200~300 μm孔径材料骨缺损区愈合相对较好;4周时BALP检测200 ~ 300 μm组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BALP检测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200 ~ 300μm材料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学结果显示200 ~ 300 μm组材料的大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均好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孔径的大小可以影响骨生物材料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本研究中较小孔径材料成骨能力更好,且更易达到成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统一.

    作者:赵轶男;刘建;刘昌盛;白峰;孟国林;郝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骨密度结合Singh指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风险的意义

    [目的]探讨骨密度值(BMD)结合Singh指数在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意义.[方法]观察组随机抽取老年髋部骨折50例,年龄60岁以上,其中男性13例,女性37例,股骨颈骨折29例,粗隆间骨折21例.对照组50例,年龄60岁以上,男11例,女39例.分别测量骨折组和对照组髋部骨密度(BMD),Singh指数,对比两组的测量结果.[结果]骨折组骨密度平均值(g/m2),股骨颈(0.64±0.13)、WardS三角(0.58±0.14)和转子处(0.69±0.11),对照组股骨颈(0.87±0.07)、WardS 三角(0.69±0.11)和转子处(0.75 ±0.14),组间差异显著.骨折组Sighn指数值3.34±1.05级,对照组Sighn指数值4.46±1.14级,组间差异显著.骨密度值与Sighn指数呈正相关.[结论]低骨密度值(BMD及Singh指数与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者结合应用可以更准确预测骨折.

    作者:杨辉;唐三元;詹鹏;李远辉;向阳;束志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0月间治疗的67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中35例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32例患者采用空心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男53例,女14例,年龄18 ~60岁,平均32岁.根据Myerson分型:A型15例,B型36例,C型16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双重加压螺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81.7分(56 ~98分),术后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空心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78.6分(45 ~96分),2例发生伤口感染,2例未获得解剖复位,二期行关节融合术.两种治疗方法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05).[结论]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与空心螺钉治疗效果相似,由于双重加压螺钉能更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安建立;舒衡生;王宏川;方亮;石博文;贾鹏;马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可吸收棒髓内固定在创伤性指离断中的应用

    创伤性指离断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如何获得再植手指的大程度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院自2008年2月~2011年6月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指离断22例,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omura Tamal手功能评价方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完全性指离断7例,不完全性指离断15例,离断部位:本组病例高断平面均为近节指骨,其中拇指3例,食指6例,中指7例,环指6例.

    作者:赵志钢;郝佳杰;郭庆宝;徐志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探查情况确定减压节段,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充分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同时选择性的针对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定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波;吴伟;黄笑鹏;刘中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Fast-Fix快速缝合系统缝合修复半月板方法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缝合系统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方法的临床经验体会.[方法]自2007年5月~2009年12月,采用内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系统缝合修补半月板损伤56例.[结果]56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4.8个月.38例正常,15例良好,3例在6及12个月后再次膝关节扭伤,出现症状.术前HSS评分31~63分,平均47.7分;术后HSS评分88 ~96分,平均95.6分.[结论]Fast-Fix系统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半月板愈合率高,尤其适于后角损伤.Fast-Fix系统是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杨立群;王贵清;蔡显义;黎昭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距骨颈骨折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6月~2009年10月收治的4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中获得随访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awkins分型,Ⅰ型7例,Ⅱ型20例,Ⅲ型15例,Ⅳ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或闭合经皮克氏针固定及石膏固定方法;Ⅱ型骨折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或切开复位螺钉固定;Ⅲ型、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应用x2检验对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开放与否、骨折复位情况及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年(2~5年),依据Hawkins评分进行评估,其中优26例,良12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4%;距骨体缺血坏死9例,Ⅱ型骨折3例,Ⅲ型骨折4例,Ⅳ型骨折2例.距骨坏死率与骨折的开放性、复位不良及是否合并周围骨折呈正相关性(P<0.05);创伤性关节炎14例(31%),畸形愈合7例(16%),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移位的距骨颈骨折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后继发距骨缺血性坏死并不影响终的功能结果.

    作者:马睿;舒衡生;王宏川;安建立;方亮;石博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Fast-fix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Fast-fix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2009年6月,关节镜辅助下用Fast-fix系统治疗半月板损伤患者254例,96例患者得到随访.男58例,女38例,年龄12~46岁,平均24.3岁.病程3d~1年,平均43.5 d.右膝46例,左膝50例;前角损伤12例,体部撕裂46例,后角撕裂38例;红区损伤32例,红白区损伤42例,白区损伤(延长红白区)22例.All-inside缝合56例,Outside-in缝合8例,Inside-Out缝合32例,分别缝合1-3针,每针操作时间平均5 min,住院3~14 d,平均8d.通过症状、体征和Lysholm评分对半月板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后均达到临床愈合;术前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45.10±12.55)分,术后平均为(87.34±10.50)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5,P<0.01).术后1年随访手术成功率91.2%,术中、术后并发症包括乱结形成、锚合器拔出、固定失败等.[结论] 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简便快捷、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唐恒涛;赵亮;燕华;金大地;苏训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颈椎前路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的各种并发症,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2011年3月559例经颈椎前路手术的各种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的病种、性别、年龄、全身并发症情况、手术、麻醉、护理及瘫痪情况多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发生原因,介绍处理方法.[结果]118例患者141例次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5.22%,其中,术后吞咽困难53例,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11例,颈部切口血肿4例,脊髓损害加重3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4例,取骨区血肿或脂肪液化感染5例,低钠血症39例,肺部感染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死亡4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与评估,熟悉的颈椎前路手术解剖知识及认真仔细的操作,术后仔细的观察及护理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余鹏;汤逊;徐永清;周田华;石健;李阳;李伟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目的]通过对粗隆间骨折加压滑动鹅头钉、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治疗方法的比较,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5月~2011年9月本科收治的265例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加压滑动鹅头钉组87例,锁定钢板组113例,髓内钉组65例.[结果]265例均获随访,时间16 ~36个月,平均24个月,优良率:加压滑动鹅头钉组91.9%,锁定钢板组94.7%,髓内钉组90.7%,术后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3种治疗方法以锁定钢板效果佳,但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年龄、体质及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欣;曾荣;陈俊虎;郭伟韬;黄云;王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后外侧入路在老年性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老年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对13例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后外侧入路行外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一切口中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5个月.伤口无裂开、坏死,1例出现症状不甚严重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可减少老年患者的手术创伤、创面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对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外踝骨折能进行牢靠安全固定.

    作者:樊健;俞光荣;周家钤;李海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