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

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曾勉东

关键词:骨水泥, 非骨水泥,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骨水泥固定型与非骨水泥固定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差异.[方法]按入院单数和双数日期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70~93岁,平均(76.69±5.38)岁]分为两组,骨水泥组67例,非骨水泥组64例,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以及患髋Harris评分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非骨水泥组相比,骨水泥组在下地负重时间、早期(3个月)髋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显著,其余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终(24个月)随访时,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7.61±4.77和86.95±5.71.[结论]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但骨水泥组在早期负重和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Essex-Lopresti损伤的治疗(7例报告)

    [目的]初步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02年6月~2010年5月,随访本院收治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Essex-Lopresti损伤患者,随访项目包括肘关节、腕关节体格检查,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等,分析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4~46个月[(35.75±8.5)个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可,无肘关节不稳定和疼痛表现.术后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为76~96.5分[(87.3±7.9)分],其中优3例,良4例,可1例.7例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可,1例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所有患者腕关节均没有明显的疼痛.Cooney腕关节评分为75~95分[(84.4±8.2)分],其中优2例,良5例,可1例.[结论]对于Essex-Lopresti损伤,治疗原则是重建桡骨长度,同时复位并稳定下尺桡关节.尽可能早期对桡骨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一期人工金属桡骨头假体置换,并重视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探查和修复.

    作者:董延杰;邓宁;姜绍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明胶微球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理化性质,探究新型CPC的制备.[方法]制备载MSCs的明胶微球后,分别以0%(A),2.5%(B),5%(C),10%(D)的质量比(w/w)与CPC复合.测定其抗压强度、初凝时间、孔隙率和大孔率等理化性质,进一步检测MSCs在CPC中的成长情况.[结果]在各组CPC中MSCs均生长良好,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着明胶微球比例的增大,各组CPC的抗压强度逐步降低,初凝时间延长,孔隙率增大,大孔率增高(P<0.05).[结论]载MSCs的明胶微球与CPC的质量比为5%时,CPC的理化性质为理想,细胞生长良好,此结果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韩钊;刘兴炎;厉孟;葛宝丰;高秋明;李旭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81~96岁,平均85.1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40~95min,术中出血量150~600ml,术后卧床2~11d,平均4.5d.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随访17.2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6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4.2%,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脱位、感染.1例合并有帕金森患者术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张广泉;唐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加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和后凸角、后凸矫正率的观察和比较来评价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1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共103例,分为3组,第1组:行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37例;第2组: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成形术,35例;第3组: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3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术后平均随访16.9个月,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2、3个月、半年及末次随访的腰背痛评分,计算并比较各时点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和后凸角、后凸矫正率.[结果]术后各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01),末次随访时第3组明显低于第2组(P<0.05).术后各时点2、3组的高度恢复率、后凸矫形率均明显大于第1组(P<0.001);术后即刻三组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均显著减小(P<0.001),而术后1个月时第1组高度恢复率(P<0.001)、后凸矫形率(P<0.05)明显下降,随后逐渐平稳,其他两组术后变化不大.[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尽量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固定与经皮椎体成形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顾宇彤;张键;姜晓幸;董健;费琴明;姚振均;张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新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中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随着现代骨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法在逐步改进和完善,治疗概念也不断更新,本文就近年来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1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及骨折分型X线片仍然是常规检查方法,CT三维图像重建成像能立体显示骨折位置和范围,MRI检查对诊断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的撕裂及半月板损伤有较高诊断价值.近年来,三维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可视模型,可在计算机上实现快速成型1∶1重建等大骨折模型,明确骨折类型,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但昂贵的设备及技术的复杂使该技术广泛应用还有待时日[1].

    作者:巴雪峰;孙改生;凯瑟尔;谢鸿;汪少波;乔慧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撬拨复位内侧支撑植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评估撬拨复位内侧支撑植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73例[平均(56.4±8.7)岁]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切开复位后仅以锁定钢板固定,B组36例行内侧支撑植骨、骨折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应用统计学方法评价两组术后的影像学指标和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8~18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7个月,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术.A组和B组中分别发生内固定失效6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内固定失效均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2组分别发生肱骨头内翻8例和1例,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丢失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A组和B组的优良率分别为63%和89%,2组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撬拨复位另以内侧植骨支撑在肱骨头内下方获得支撑,可有效地辅助复位并维持骨折复位,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作者:张清港;朱裕昌;楼列名;吴卫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药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当前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体育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逐年增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急性脊髓损伤是暴力作用于脊髓引起的感觉、运动以及自主神经的复杂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种不同损伤机制.(1)暴力作用于脊髓后即刻出现的原发性损伤,是脊柱的骨折移位、脱位引起的脊髓受压、挫伤及冲击,引起相应部位神经元损伤、轴突中断、血管收缩和出血等病理改变;(2)继发性损伤,是从初始损伤部位扩展而来的机体作出的继发性反应,损伤后数分钟即可发生,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电解质平衡紊乱,钙离子介导的细胞损伤,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自由基产生及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这一阶段也是药物干预的窗口,特异性药物可限制继发性损伤并促进神经组织再生,对于改善脊髓损伤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近来研究较多的热点药物做一综述.

    作者:刘小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10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14例,根据术中探查肱骨头的缺血情况分为两组:肱骨头有关节囊附着,肱骨头松质骨骨折面有动脉性渗血,即有血供组6例;肱骨头无明显软组织附着,肱骨头松质骨骨折面无动脉性渗血,即无血供组8例.[结果]有血供组中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0.3,无血供组中出现肱骨头坏死5例,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48.5.[结论]对肱骨头有血供的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相如;衣英豪;王汝武;曹克奎;宋江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穿针与单纯外侧穿针的疗效比较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内外侧交叉与单纯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内外侧交叉与单纯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分析显示,内外侧置针与单纯外侧置针两种技术在尺神经损伤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RR=3.31,95%CI(1.04,10.52),P=0.04],在提携角丢失值、Baumann角丢失值、前倾角丢失值、针道感染率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置针技术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发生率比单纯外侧置针技术高,在复位后机械稳定性、肘关节功能及针道感染率方面两者疗效相当.

    作者:丁晓飞;廖世杰;赵劲民;姚军;苏伟;韦庆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肩袖冈上肌骨-肌腱结合部损伤愈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旨在建立与人肩关节骨-肌腱结合部损伤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在SD大鼠肩关节冈上肌与肱骨骨腱结合部造成损伤与重建手术,分别于术后7、14、21d处死大鼠,切取冈上肌腱远端以及与其相连的肱骨骨块为一个完整的BTJ样本,并取未手术肩袖冈上肌的正常BTJ样本为对照,并通过HE染色,观察比较愈合过程不同时间BTJ中瘢痕组织的形成和转归特点及纤维软骨的分布及其与正常BTJ的差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不同时间BTJ组织内TGF-β1、AR-Smads(包括Smad2和3)的分布及其与正常BTJ的差别.[结果]HE染色肌腱纤维、软骨以及骨组织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术后7、14d梭形成纤维细胞满视野.术后21d成纤维细胞内可见散在少量软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的TGF-β1、AR-Smads呈低表达;术后7、14、21d时TGF-β1和AR-Smad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在14d时达到高峰.[结论]该大鼠肩关节骨腱结合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较好的模拟了BTJ损伤后的愈合过程,是一种新型、可靠、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陈奇;眭杰;陈智;黄建明;刘欣伟;汪滋民;康一凡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伤椎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同时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单椎体骨折17例,双椎体骨折6例,骨折脱位4例;按TLICS评分为5~9分,平均6.3分.载荷评分平均5.6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标准分级.[结果]伤椎植骨及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及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金传;王延玲;陈鸣;李钦亮;储朝明;刘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目的]探讨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7年7月~2009年5月采用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5例,按AO骨折分型均属C3-3型,按Melone骨折部位分型:四部分骨折30例,四部分以上15例,尽量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关节面平整、掌倾角和尺偏角,干骺端骨缺损使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充,外固定支架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轻度撑开保持软组织适当张力,掌侧置入“T”形钢板.[结果]45例均获临床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周,Cooney腕关节临床评分:优39例,良3例,一般3例,优良率93%.所有患者无感染、固定物松动、肌腱刺激、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外支架联合掌侧钢板充分利用内外固定方式的优点,能够满足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的治疗需要,初期治疗结果满意.

    作者:任翔;谢芳;张聪;姚一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5月~2010年6月收治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患者20例,分别比较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16~47个月,平均(30.5±3.6)个月.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分别平均为(5.28±2.56)d、(3.3±1.16)d(t=2.174,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4.8±1.75)d、(2.8±1.31)d(t=2.887,P=0.0049),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为(71.85±7.31)分、(79.3±6.70)分(t=2.173,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79.0±6.44)分、(80.9±7.30)分(t=0.6165,P=0.272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要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要选择坚强、有效地内固定器材,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选择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作者:王栋;张化武;赵磊;陈亮;彭树强;曹忠;孙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外固定架冶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以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完整患者1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6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5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7例,外固定架治疗2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9个月.四组疗效满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优良率分别为:动力髋螺钉88.2%,股骨近端髓内钉94.7%,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1.4%,外固定架87.5%.[结论]4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应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刘爱国;谷文光;邓亮;吴鹏飞;冯宝华;张洪志;白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左上臂神经纤维瘤27年恶变1例报告

    1患者资料患者,男,57岁.于1985年时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上臂外侧一约花生米大小的包块,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左上臂神经纤维瘤.1年后包块复发,再次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左上臂神经纤维瘤.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与皮肤表面相平.近1年来感左上臂瘢痕处包块生长迅速,突出于皮肤表面,色红,质韧,轻度压痛,无放射痛,皮温不高.X线片示左肱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左肱骨上段外侧软组织内可见一大小约3.7 cm ×2.5 cm长T1稍长T2信号,脂肪抑序列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其内信号较均匀,病灶向体外突出,周围组织结构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左上臂皮下组织内,基底包膜完整,术中送快速病理提示神经纤维肉瘤,行扩大切除术,将周边组织再次送快速病理提示无肿瘤细胞.术后病理诊断:神经纤维肉瘤.

    作者:高玉镭;田敏;崔存宝;王东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评价

    [目的]评价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术式的疗效.[方法]17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DHS、PFNA、动力髋锁定系统(DHLS)内固定治疗.[结果](1)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及DHLS组与DHS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DHL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与DHLS组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较DHS组少;(2)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PVNA组与DHS组、DHLS组与PFNA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和DHL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早于DHS组和DHLS组;(3)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与DHS组及DHLS组与DH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DHL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组、PFNA组和DHLS组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PFNA组和DHLS组的优良率优于DHS组.[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DHLS比DHS更为适合,但与PFNA对比各有所长.

    作者:辛健;汲长蛟;毕荣修;谢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失所致,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院自2002年6月~2010年6月,应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4例,临床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患者,男23例,女11例;年龄21~67岁,平均42.1岁;其中车祸伤23例,坠落伤8例,跌伤3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9例,半月板损伤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血气胸2例,脾破裂1例,肺心病1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30例.入院时间2h~24d不等.骨折按AO分型,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8例.1.2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优先治疗危及生命之损伤,并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大腿下段前外侧纵切口,向下可延长到胫骨结节,依次切开皮肤、皮下,从肌间隔分离骨外侧肌,向前内侧牵拉、分离、显露骨折断端及股骨关节面.根据骨折块移位情况,灵活进行骨折复位固定.若股骨髁部骨折粉碎,则先复位股骨髁部,克氏针临时固定之,再尽量找出能够使骨折解剖复位的标志,依次拼图,尽量使骨折复位;若找不出解剖标志,则应有效维持下肢长度及正常力线,复位满意后,选择长度合适的髁支持钢板,放置于股骨下段外侧,螺丝钉固定之,常规植入异体骨或自体骨,C型臂X线机透视见骨折端位置满意及固定可靠后,彻底冲洗术野,放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切口.

    作者:赵永;崔松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老年性四肢骨端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在老年性四肢骨端疏松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治疗方法对46例伴有移位老年四肢骨端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对比,从手术操作时间,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院中、院后的病死率,平均住院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不需输血,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及院中、院后病死率低,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2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能提高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不需长时外固定,且取针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

    作者:杨立成;冯迎春;王强;徐鹏陶;张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影响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对影响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综合性医院1999年3月~2010年2月共4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实际随访42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Thompson-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8例,良15例,可13例,差6例,优良率为54.8%.Pipkin分型:Ⅰ型优良率72.7%,差评0%;Ⅱ型优良率57.1%,差评7.1%;Ⅲ型优良率50.0%,差评25.0%;Ⅳ型优良率38.5%,差评30.8%.(Ⅰ+Ⅱ)与(Ⅲ+Ⅳ)优良率比较P=0.041(<0.05);复位时间(受伤至关节脱位复位的时间):(<6h与≥6h)优良率比较P=0.009(<0.01);手术入路:(Smith-Petersen与Kocher-Langenbeck)优良率比较P=0.120(>0.05);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优良率比较P=0.890(>0.05);内固定材料的选择(金属螺钉与可吸收螺钉):优良率比较P=0.661(>0.05);手术时机(伤后至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时间):(<24h与≥24h)优良率比较P=0.831(>0.05).[结论]影响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预后因素与骨折分型、复位时间相关.随着Pinkin分型的增加,优良率渐降低,差评随之增加;当伴有股骨头以外的髋关节骨折时将导致预后更差;复位时间<6h比复位时间≥6h预后要好.Pipkin骨折的预后与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时机无明显相关性;严格按照骨折分型进行治疗,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韩庆辉;李增春;李侠;李立钧;韩宁;陆晴友;潘杰;王伟;谭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骨水泥固定型与非骨水泥固定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差异.[方法]按入院单数和双数日期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70~93岁,平均(76.69±5.38)岁]分为两组,骨水泥组67例,非骨水泥组64例,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以及患髋Harris评分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非骨水泥组相比,骨水泥组在下地负重时间、早期(3个月)髋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显著,其余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终(24个月)随访时,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7.61±4.77和86.95±5.71.[结论]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但骨水泥组在早期负重和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曾勉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