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泉;薛庆云;王强;吴刚;文良元;赵立连;路奎元;申剑;黄公怡
[目的]观察Ribbed股骨柄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9年6月~2002年5月,采用解剖柄HA涂层Ribbed髋假体施行非骨水泥固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26例,获平均11年4个月随访24例26髋,男14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9.4岁.术前疾病:股骨头缺血坏死13例(双侧2例),股骨颈骨折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术后7~10 d,术后6个月和每年1次随访X线片,对髋关节功能依末次随访状况行Harris评分.[结果]依末次随访Harris评价法,获85~100分16例18髋,75~84分8例8髋.轻微大腿痛1例1髋,X线片显示轻微骨吸收1例1髋,无一患髋需行翻修术.术后6个月~3年X线片显示于HA涂层部位近段骨吸收于Gruen5,6区和2,3区1例1髋.所有病例的骨锚固和松质骨、皮质骨骨密度轻度增高,显示髋假体-骨固定良好.[结论]Ribbed髋假体的初始固定能促进早期骨长入达到生物固定目标,并阻碍聚乙烯磨屑髓内迁徙致大腿痛和骨吸收,其长期疗效肯定.
作者:毛宾尧;李新春;王毳;司全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手指关节部位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手指关节部位闭合损伤病例进行高频超声检查;7例行手术治疗,其余5例行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超声显示远节指骨撕脱骨折3例,骨块均有移位,远指间关节移位;侧副韧带损伤2例,超声表现损伤局部低回声,韧带增厚回声不均匀,外加应力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增大,指间关节远端止点处副韧带连续性中断;腱帽损伤3例,表现为腱帽连续性中断,结构紊乱,局部有异常暗区,动态观察可见断端分离,伸腱向尺侧滑;掌指关节掌板损伤并掌指关节绞锁4例,均发生在拇指,超声显示掌骨头向掌侧突出,掌板连续性中断,或横断扫描时掌板纵向裂开,可见桡侧籽骨嵌在掌指关节之间,屈伸手指可见与籽骨相连的肌肉收缩,但籽骨不动;12例均获得随访.3例指骨远端撕脱骨折X线片显示骨折已完全愈合,手功能按TAM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手术病例手术中所见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手指关节损伤的检测方便,检查费用低廉,诊断符合率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宓士军;马秀清;田晓芳;周广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吡咯喹啉醌促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吡咯喹啉醌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的可能的信号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雪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鉴定;分别采用10 nmol/L与100 nmol/L吡咯喹啉醌作用雪旺细胞24 h,观察雪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分别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在雪旺细胞经不同浓度吡咯喹啉醌作用72 h后的表达情况.[结果]10 nmol/L及100 nmoL/L吡咯喹啉醌均可促使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变化,且吡咯喹啉醌的浓度为100 nmol/L时对雪旺细胞的形态学影响更明显;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吡咯喹啉醌在1~1 000 nmol/L范围内可使雪旺细胞内β-catenin表达增加,当吡咯喹啉醌浓度为100 nmol/L时其促进β-catenin表达的效果强(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吡咯喹啉醌均可促使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使β-catenin表达增高;Wnt/β-catenin通路在吡咯喹啉醌促进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贺斌;刘世清;李皓桓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与小切口骨膜外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8年8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80例,随机分为闭合复位组和小切口骨膜外复位组,从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临床疗效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解剖复位例数明显多于闭合复位组(P<0.05).闭合复位组有10例发生术后血肿(P<0.05).[结论]皮肤切口的有无并不应当作为衡量是否微创的标准;小切口骨膜外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J弪骨骨折,骨膜的血液供应没有进一步损伤,而且骨折复位简便、有效.
作者:布金鹏;谢新敏;张太元;刘海燕;李来峰;刘华水;赵学春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人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的手术和保守治疗与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以来收治的该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8例,年龄52.7岁(34~74)岁.平均随访时间53周(48~60)周.按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保守治疗三组.提取入院及末次随访时应用ASL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进行的运动、感觉评分和残损分级,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结果]人院8例A级、20例B级和26例C级患者中,治疗后分别有2、8例和4例提高1~2级.各组内末次随访与入院时对比,运动评分均增加2~5分(P<0.01).组间对比,前、后路手术两组间在入院及末次随访时的感觉和运动评分都没有明显区别.手术两组与保守治疗组对比,在入院和末次随访时,后者运动评分和针剌觉评分都明显高于前两者.但在改善程度上,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成人颈SCIWORA患者,神经功能评价宜采用AISA标准,手术与保守治疗都能带来有限的神经功能改善,无优劣之分.决定预后的是外伤时脊髓损害的程度而不是治疗方法.
作者:张军卫;洪毅;白金柱;陈世铮;唐和虎;姜树东;王方永;关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病例共123例,其中2002年5月~2005年9月入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中有55例患者使用Gamma钉固定,2005年11月~2008年6月的转子闻骨折患者有68例患者使用PFNA治疗,从术中、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日方面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骨折愈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Gamma钉组有1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髋部疼痛发生率较PFNA组稍高,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FNA与SGN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医源性创伤小,骨折可稳定固定.并发症较少,均为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纪泉;薛庆云;王强;吴刚;文良元;赵立连;路奎元;申剑;黄公怡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材料掺锶聚磷酸钙(strontium-doped calcium polyphosphate,SCPP)修复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日本大白兔21只,右侧臀肌注射甲泼尼龙20 mg/kg,每日1次,共3次,建立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2周时随机处死3只动物取材组织学证实造模成功后,其余18只,通过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活门法(Trap-door)清除骨坏死组织.制成双侧股骨头直径2.5 mm×5 mm的圆柱形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掺锶聚磷酸钙;B组植入聚磷酸钙:C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各组动物,通过影像学、组织病理学、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评价股骨头坏死骨缺损修复过程中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各组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关节间隙正常.A组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VEGF免疫反应性高,骨缺损区完全修复,大部分材料被新生骨小梁替代,缺损区骨密度接近于周围骨组织;B组VEGF免疫反应性较A组低,骨缺损区大部分修复,新生骨小梁替代部分材料,骨小梁较A组纤细稀疏,缺损区骨密度低于周围骨组织.C组骨缺损区修复,与周围骨组织融合,自体松质骨周围大量胶原纤维包裹并有新骨生成.[结论]应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掺锶聚磷酸钙修复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缺损过程中,可通过诱导VEGF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加速骨修复过程.
作者:赵海燕;夏亚一;康鹏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于儿童前臂骨折并非都能闭合复位成功,经典的方法是尺桡骨分别切开复位和内固定,这不仅操作费时,且皮肤瘢痕增多,影响美观,创伤大,不利于骨折愈合.作者设计钩拉牵引法对46例儿童前臂不稳定性、难复性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明立功;明立山;明朝戈;王慧;王自方;乔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倒置LISS治疗3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27~83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4例,摔伤9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C型4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Ⅳ型6例,V型3例.手术方法:麻醉满意后利用牵引床对股骨转子下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此后通过大转子外侧切口将对侧的LISS钢板倒置插入,骨折复位满意、钢板位置适宜后,在瞄准臂引导下分别在远、近骨折段钻入4~5枚锁定螺钉.[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8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60~150 ml,平均失血量90 ml.31例患者随访平均15.6个月,术后平均18.2周X线片显示明显骨痂形成或骨折线消失.无内固定松动及深部感染.患肢髋关节平均活动度为:屈曲115°,外旋35°,内旋15°,内收15°,外展36°.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估,平均92.6分(82~100分),优24例,良7例,无疗效不良病例.[结论]倒置LISS微创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效果良好,具有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宏川;阚世廉;舒衡生;陈新;曾宪铁;庞贵根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1β(IL-1β)对成纤维细胞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作用及机制,以探讨IL-1β对硬膜外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NIH3T3细胞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IL-1β组、IL-1β+SB202190(p38MAPK特异性阻断剂)组和对照组,各组经无血清培养20 h后,IL-1β组加入10 ng/ml的IL-1β、IL-1β+SB202190组用10 μmol/L的SB202190预作用1 h后加入10 ng/ml的IL-1β,对照组直接加2%血清.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3的表达.[结果]IL-1β组MMP-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IL-1β+SB202190组MMP-3的表达较IL-1β组明显减少(P<0.01),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1β可促进NIH3T3细胞MMP-3的合成,可能对硬膜外瘢痕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p38通路在IL-1β抑制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学森;邹云雯;褚言琛;王志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8年2月,对41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了后路全椎板减压复位,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22~47岁,平均33.5岁;38例为新鲜外伤,3例为陈旧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共置钉282枚,有252枚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准确率为89%.手术时间2.5-4 h,平均3.1 h;术中失血量250~950 ml,平均460 ml.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7.5个月.所有患者复位满意,无内固定失败.32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2年ASIA92评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若能准确的把握适应证,后路全椎板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安全,效果满意.
作者:郭继东;侯树勋;史亚民;吴叶;李利;王华东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利用反牵复位器横向螺钉固定加取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运用反牵复位器横向螺钉固定加取髂骨植骨对26例34侧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34侧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功能评价,优28侧,良4侧,差2侧,优良率94.1%.[结论]反牵复位器横向螺钉固定加取髂骨植骨对跟骨骨折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王新国;冯云华;谭广毅;文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置钉技巧.[方法]总结2000年10月~2008年9月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6例,置钉132枚.术中在直视下依据手感行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复位固定.[结果]本组66例13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及神经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6枚螺钉术后行CT检查,其中91枚位置良好(94.89%).全部病例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术前影像学测量,术中显露寰椎后弓、直视下依据手感置钉、X线确定进钉方向,是安全置钉的技巧.
作者:移平;谭明生;塔娜;杨峰;唐向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患者就医旨在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但伤病表现不一,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既可同病异症,也可异病同症,情况有时很复杂,诊断困难.因此,主要是认识疾病本质,明确诊断,才能针对处理.如果把现象当本质,把症状作疾病,随症施治,则本末倒置,少有不失败者,应高度警惕.
作者:唐农轩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随着高动能伤的多发,骨折的类型越来越复杂,与之而来的骨折并发症日益多见,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并发症有骨缺损、骨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内骨折后软骨坏死、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类型.Ilizarov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应用于骨折的各个领域,本文就Ilizarov技术在骨折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方广文;吕廷灼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1],大多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或运动伤所致.治疗不当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患肢功能亦受影响.跟骨结节骨折是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处的骨折,对移位跟骨结节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05年3月~2008年12月,作者采用螺钉钢丝固定治疗跟骨结节骨折14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涂淑强;黄科棣;帅永明;徐南云;袁秋文;秦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唑来磷酸在新型动物模型中对人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诱导的骨溶解的抑制效应.[方法]将髋关节翻修病人体内获得的界膜组织移植到SCID beige小鼠颅骨上.术后2 d将唑来磷酸直接注射至小鼠头皮下,并在术后2、4周处死动物取出带移植组织的颅骨进一步检测.[结果]移植组织在动物体内存活至少4周,HE染色可见界膜组织引起大量的骨胶原纤维碎裂溶解.界膜组织中TNF-α、IL-6、RANKL和CPK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单次局部注射唑来磷酸显著降低RANKL和CPK的表达但未影响TNF-α和IL-6的水平.[结论]单次局部注射唑来磷酸可有效抑制人界膜组织诱导的骨溶解,且效应持续.该新型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程度高,可作为评价假体周围骨溶解药物抑制效应的平台.
作者:包倪荣;朱亮亮;周利武;丛宇;赵建宁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兔肩袖损伤重建术后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8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冈上肌腱行急性损伤后重建其在肱骨大结节上的止点,术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32侧,实验组在腱骨界面注射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rhBMP-2;实验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术后不给予任何干预.于术后8周取出各组8侧肩袖标本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分批随机取出各组8侧肩袖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组织学分析表明,术后8周实验组腱骨界面出现有明显的Sharpey's纤维连接,出现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而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腱骨界面以结缔组织为主,出现部分Sharpey's纤维结构及新骨形成.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各组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均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而且各个时间点实验组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BMP-2可以在术后明显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促进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可很好的修复肩袖损伤.
作者:付国建;靳安民;张力;李森;王鹏程;许勇;赵卫东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创伤愈合过程中神经再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取伤区组织及瘢痕组织标本,改良三色法染色观察胶原;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神经丝蛋白作为标记物,免疫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下观察神经纤维的二、三维结构.[结果]伤后胶原比例逐渐增大,到增生期胶原容积分数达到高,成熟期趋于正常.伤后神经持续再生,瘢痕增生期神经纤维容积分数达到高,到成熟期神经纤维容积分数则低于正常.三维重建发现增生期神经纤维存在扭曲变形,崩解断裂现象,成熟期则趋于正常.[结论]烧(创)伤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经历数目逐渐增多,形态出现扭曲粗大,然后经历崩解断裂、数目减少、形态规则的重构过程.
作者:王一兵;何剪太;冯永强;冷婷婷;李霞;张阳德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