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占钧;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黄刚;曹琳
方案设计和实施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针刺联合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活产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试验设计(包括试验设计特点、疗效指标特色的选择),临床试验实施(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质量控制等)进行总结探讨,以期对临床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匡洪影;张跃辉;吴效科;侯丽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痰瘀证与多个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痰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瘀证组(76例)和非痰瘀证组(44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从血脂、糖代谢、炎症因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痰瘀证组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胰岛素(FINS)、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痰瘀证组(P<0.05或 P<0.01)。结论:TC、TG、LDL-C、FINS、hs-CRP、MMP-9水平可为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靳宏光;齐锋;王义强;赵明;陈颖;李哲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黄疸病文献数据库是实现中医肝病证治标准化、数据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黄疸病文献数据库建立的背景及意义,从文献数据来源、中医黄疸病叙词表的建立、文献资料采集与分析等方面来阐述中医黄疸病数据库的构建,对该数据库包涵的内容、功能进行简介,并从文献数据库的标准化、质量、维护、培养人才及团队建设等方面说明中医黄疸病数据库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继承与发展中医黄疸病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中医黄疸病辨证论治水平。
作者:王雅;陈斌;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文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数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为基础,阐述了研究型医院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重点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从加大学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作者:马超;王拥军;尤圣富;崔学军;杨铭;高洁;张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中风病医案,应用现代科研方法,从中挖掘出中风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现代中风病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高频药物和药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寻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292例医案,包括249味药物,用药总频数为3692次,药物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118味,总频率为93.33%。在常用药物中,共涉及17类药物。对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50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和16个药对。结论:平肝息风,清热养阴,通腑泄热,燥湿化痰,益气活血通络仍是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作者:王健;张冬梅;任吉祥;张影;赵德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阐述国内对HIV/AIDS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简介新疆地区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成果;总结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HIV/AID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性意见。
作者:张颖;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健脾、补肾与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介导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10例HBV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DCs ,用大鼠健脾、补肾、解毒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并建立DCs、T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检测T细胞的表面分子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8+CD28+ T细胞、CD8+ T细胞PD-1受体的表达,并检测T细胞上清液中IFN-酌的分泌水平。结果:经补肾、健脾、解毒药物血清处理,HBcAg负载DCs孵育的T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表达率升高,CD8+ T细胞、CD8+T细胞PD-1表达率减低,IFN-酌水平提高,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组CD8+CD28+ T细胞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的功能,恢复DCs下游T淋巴细胞功能,其中以补肾法优。
作者:张茜茜;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藏医放血疗法对查陪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2009年收治的48例查陪病患者放血前后的血象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4种血液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白细胞指数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藏医放血疗法对查陪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作者:次仁央宗;格曲;德玉;达瓦次仁;玉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附子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MTT法,测定经附子生物碱处理后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附子生物碱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结果:①附子生物碱分别作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24 h、48 h、72 h后的IC50为0.2318±0.0022、0.1601±0.0227、0.1031±0.0231 mg·m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于当附子生物碱浓度达到0.8 mg·mL-1时出现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59.38±5.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并且G0/G1期前出现凋亡亚二倍体峰。结论:附子生物碱体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还可使SGC-7901细胞阻滞于S期。
作者:丁芸霞;邹玺;吴坚;葛竑璐;胡守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作者:熊焰;余东慧;董婷;易法银;卢胜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龙华医院承担建设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积极参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的研究与构建,努力拓展国际科研合作,强化中医国际影响力,同时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管理措施、宣传培训、产权形成和成果转化方面加强管理,使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安红梅;刘春辉;汤然之;王拥军;宋晓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作者: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规范、准确的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是建立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研究结合目前的临床、科研实际需求,确定术语覆盖范围,完善术语分类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肝衰竭黄疸症的相关术语,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术语名词;依据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要求和科技术语的内涵界定规则,结合专家咨询论证,明确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术语间的概念体系,形成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
作者:张茜茜;张涛;陈斌;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标准规范研究平台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任务的要求,湖北基地围绕基地建设任务及重点研究病种的临床科研工作,提出了标准规范研究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并完成了标准规范平台建设工作。
作者:杨帆;费兰波;解丹;李晓东;毛树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 CKD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 CKD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作者:邹川;吴禹池;杨丽虹;卢钊宇;苏国彬;曾玉群;罗学文;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比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医院肺炎患儿住院费用情况,统计中药使用情况对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对全国13家分中心的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提取,按南北地域及医院类别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住院费用情况;按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情况,评价多途径使用中药带来的经济、时间效益。结果:地域比较中,南方医院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比北方少;中西医比较中,中医院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比西医院少。3种途径(口服、静脉、外用)使用中药组在住院费用、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小于完全西医治疗组及1~2种途径使用中药组,但其住院时间较长。结论:多途径使用中药治疗可以降低住院费用,但住院时间较长。
作者:王雪峰;刘建平;申昆玲;马融;崔振泽;邓力;尚云晓;李燕宁;孙轶秋;姜之炎;许华;赵德玉;王立波;万丽雅;吴振起;刘兆兰;胡英惠;黄燕;何春卉;刘华;魏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为更好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湖北省中医院构建了研究型门诊。研究型门诊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建设理念,从临床研究、健康管理与特色诊疗3方面探索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
作者:邓小川;刘建忠;盛国光;李晓东;吴辉坤;杨帆;李慧;黄晶晶;毛树松;郭明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以补肾活血开窍方(肉苁蓉10 g、石菖蒲5 g、三七2.5 g)免煎制剂治疗,每天3次,同时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对照组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上述治疗持续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MoCA)及中医症候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均有进步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3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中MoCa量表和ADL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经字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尼莫地平,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均优于尼莫地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尼莫地平相当。
作者:金硕果;梁静涛;杨旭红;赵欢;史敏;陈卫银;孙鸿辉;冉宁晶;牟歌童;陈寒冰;杨东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的影响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N组)12只,高脂饲料组48只。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根据血糖水平分层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盐酸吡格列酮组(P组)、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D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均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0.47 g·kg-1·d-1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5 mL·kg-1·d-1灌胃,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sTM、sEPCR、PT、APTT、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sTM、sEPCR、FIB均明显增高(P<0.05),PT、APT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盐酸吡格列酮组相比,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大鼠血浆sTM、sEPCR、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PTT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在升高PT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能降低sTM、sEPCR水平,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TM、sEPCR含量增强抗凝与纤溶活性,调节凝血功能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王君;方朝晖;舒仪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作者:朱栋;施杞;王拥军;莫文;张霆;王晨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