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作者:朱栋;施杞;王拥军;莫文;张霆;王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阐述国内对HIV/AIDS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简介新疆地区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成果;总结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HIV/AID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性意见。
作者:张颖;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设立为我国中医药临床科研的发展开创了新篇章,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重要建设平台之一。本文就如何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实验室进行探讨,提出实验室规划先行,结合地域特点,紧密联系临床,构建实验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服务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等理念。
作者:王晶;李风森;吕光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基于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证-中药研究为示范,探索建立一套中医多病种病-证-中药研究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利用我院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数据库(数据来自2011年8月~2013年3月间5000份格式化电子病历),数据预处理,运用水晶报表及复杂网络进行数据挖掘,获取AECOPD病-证-中药的频度关系,分析AECOPD不同证型临床用药特点。结果:痰热壅肺、痰瘀阻肺、肺肾气虚3个证候对应的中药均有甘草、陈皮、地龙、紫苏子、黄芩、红花等,痰热壅肺证除有清热、化痰药还有活血药,肺肾气虚证除有益气补肺肾药外兼有活血化痰药。结论:利用临床共享系统可用于临床大数据的处理,挖掘的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临床科研提供很好的平台。
作者:胡金亮;张润顺;周雪忠;张兴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资B)和血清MCP-1,TGF-β1等炎症指标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EDN抗炎作用及肾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导入期后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ED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的变化。结果:MCP-1,NF-资B及TGF-β1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CP-1, 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脏损伤,从而下调患者血MCP-1,NF-资B及TGF-β1的水平,阻断炎症介质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EDN微炎症状态,可能是其保护肾脏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方朝晖;程森华;吴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研究阴黄证、阳黄证两证型DCs的免疫表达特点。方法:将HBV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症患者分为阳黄组与阴黄组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以外周血来源的PBMCs体外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α,并检测DCs的上清液中IFN-α、IL-4的分泌水平,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阳黄证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DCs表型HLA-DR、CD1α、CD83、CD80、CD86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 DCs分泌因子IFN-α显著升高(P<0.01);与阳黄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黄组CD83、CD86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4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阴黄组比较,阳黄证组DCs分泌因子IFN-α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阴黄、阳黄两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DCs功能状态均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阴黄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更低,存在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阳黄证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过度释放。
作者:张涛;吉婧;纪恩茹;陈斌;黄裕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作者: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健脾、补肾与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介导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10例HBV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DCs ,用大鼠健脾、补肾、解毒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并建立DCs、T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检测T细胞的表面分子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8+CD28+ T细胞、CD8+ T细胞PD-1受体的表达,并检测T细胞上清液中IFN-酌的分泌水平。结果:经补肾、健脾、解毒药物血清处理,HBcAg负载DCs孵育的T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表达率升高,CD8+ T细胞、CD8+T细胞PD-1表达率减低,IFN-酌水平提高,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组CD8+CD28+ T细胞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的功能,恢复DCs下游T淋巴细胞功能,其中以补肾法优。
作者:张茜茜;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研究高血压模型及平肝方药干预后大鼠大脑额叶皮质区组织代谢组学变化,探讨高血压病和大脑损伤间有价值信息,为平肝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连续给药14天后取各组大鼠额叶组织。采用1H-NMR方法结合模式识别技术检测分析四组大鼠额叶区组织,分别寻找其特征性代谢产物。结果:主成分分析及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明显异于高血压模型组,且平肝方药组与卡托普利组大鼠样本分类趋势明显,提示平肝方药能显著改善大鼠机体的整体代谢;4种代谢产物鉴定为葡萄糖、半乳糖、多巴胺和琥珀酸。结论:高血压损伤额叶组织可能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神经损伤方面,而平肝方药在有效降压同时,通过影响其代谢产物来缓解疾病引起的物质代谢异常。
作者:解君;蒋海强;李运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持续静力牵张手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有显效。
作者:郑鹏;徐晓红;张为民;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一般根据不同临床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黄春林教授借鉴现代医学分型治疗IgA肾病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中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邹川;卢富华;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病例,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纳入63份病例,226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病例中常见症状,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用药特点。结论:黄春林教授以健脾补肾法为基本治法,选用黄芪、杜仲、仙灵脾、菟丝子、藿香、丹参、女贞子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CKD经验丰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胡晓璇;张腊;黎志彬;郭新峰;邹川;刘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资B(NF-资B)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观察72 h内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和门静脉内毒素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LR4、NF-资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NF-资B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改善,TLR4、NF-资B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下调肝脏TLR4、NF-资B表达,降低内毒素水平,是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斌;王杰;彭杰;李武;苏煦初;朱文芳;徐嘉慰;孙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中风病医案,应用现代科研方法,从中挖掘出中风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现代中风病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高频药物和药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寻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292例医案,包括249味药物,用药总频数为3692次,药物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118味,总频率为93.33%。在常用药物中,共涉及17类药物。对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50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和16个药对。结论:平肝息风,清热养阴,通腑泄热,燥湿化痰,益气活血通络仍是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作者:王健;张冬梅;任吉祥;张影;赵德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恶性肿瘤)的历程,从建设规划与基础、临床疗效、研究方案、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展现了基地建设的成效。从思路的提出到成效的初显,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今后的新一轮建设提出了解决思路。
作者:许玲;李和根;王中奇;焦丽静;田建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过程中,伦理审查已经成为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社会通则。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伦理审查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平台建设要求,本院加强了伦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同行间的学习交流,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
作者:高宏伟;杨海淼;王泽玉;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为更好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湖北省中医院构建了研究型门诊。研究型门诊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建设理念,从临床研究、健康管理与特色诊疗3方面探索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
作者:邓小川;刘建忠;盛国光;李晓东;吴辉坤;杨帆;李慧;黄晶晶;毛树松;郭明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作者:朱超林;薛维伟;潘宇;祁明浩;王瑞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黄教授治疗NS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纳入的68名患者病例,共280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NS的基本方及8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法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凌颖茹;赵龙;白莉;卢富华;刘旭生;郭新峰;邹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