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云云;罗红梅;黄林芳;陈士林;何顺志
目的:考察大鼠口服给药异嗪皮啶(Isofraxidin)之后的脑纹状体细胞外液药动学特性.方法: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kg-1后,采用脑微透析活体取样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UPLC-MS),测定给药后60 min内各时间点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中透析液异嗪皮啶的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采用WINONLIN 6.1程序以非房室模型法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 kg-1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 13973.88±1582.984)、(28059.76±4207.66 )ng· min· mL-1;t1/2(16.68±0.49)、(17.41±2.88)min;Cmax(498.87±64.36)、(899.81±133.22) ng· mL-1;tmax均为15 min,其中Cmax和tmax均为实测值.结论:异嗪皮啶经大鼠口服给药后能够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到达纹状体部位,15 min浓度达到大值,之后药物以较快速率消除,纹状体细胞外液异嗪皮啶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树民;唐波;卢芳;范振群;周世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惠建萍;沈舒文;刘力;杜晓泉;王捷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中医标本兼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采集PLGC患者,将经本虚标实证候的100例作为治疗组,经西药维霉素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6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疗效率为83.7%,对照组为68.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本虚标实证候的标本兼治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痞胀、胃痛、灼热、纳差等症状疗效显著(P<0.01,P<0.05);胃镜、病理疗效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78.3%、对照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标本兼治对改善PLGC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病理状态、减轻Dys和IM程度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标本兼治能有效阻止PLGC向胃癌的方向发展.
作者:沈舒文;惠建萍;刘力;王捷虹;汶明琦;黄毓娟;宋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研究对川贝母5种不同基原植物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扩大研究范围,从GenBank上下栽川贝母及其常见混伪品共10个物种13个样本的ITS2序列.用MEGA4.1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并分析各样本间ITS2序列二级结构的差异,后利用ITS2序列重构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川贝母基原植物种内大K-2-P距离为0.0276,与混伪品的种间小K-2-P距离为0.0583: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ITS2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重构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川贝母不同基原物种聚为一支,能较好与混伪品区分.研究结果表明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成功鉴定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为川贝母混伪鉴别提供了新工具.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藏药因其独特而确切的疗效,越来越为国内外市场所重视,对藏药的系统研究是推动藏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好切入点.经查阅近20年来大量的藏药专著文献,本文对藏药资源概况、种类数量、分类记载、名称来历和基源等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藏药材研究中基源不清、品种混乱的现状及成因,阐明了藏药品种整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藏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藏药材的品种整理及开发提供借鉴.
作者:曹雨虹;谭睿;谢彬;顾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研究对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HsCAS1编码区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蛇足石杉转录组数据,从中获得1条具有环氧角鲨烯环化酶保守结构域的编码CAS的转录本,采用RT-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HsCAS1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CAS1基因在蛇足石杉的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HsCAS1基因编码区长为2,271 bp,编码756个氨基酸残基,HsCAS1与紫果冷杉(Abiesmagnifica)的CAS具有61%的序列相似性.生物信息学预测HsCAS1蛋白含有3个跨膜区,具有萜类环化酶等保守结构域,不合信号肽.HsCAS1在蛇足石杉的根中表达丰度高于茎和叶.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获得蛇足石杉HsCAS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为进一步研究HsCAS1在石杉科植物甾醇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及鉴定酶活性位点奠定基础.
作者:罗红梅;张鑫;牛云云;宋经元;陈士林;殷秀梅;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山豆根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对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易混伪品进行DNA分子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科9属38个物种84份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K-2p遗传距离比较及NJ系统发育聚类树构建.结果表明所研究山豆根基原植物样品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与其同属密切相关物种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102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72,与其他混伪品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200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594.山豆根基原植物在NJ系统发育聚类树上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因此,ITS2作为DNA条形码序列能够有效的区分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为山豆根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提供基础.
作者:徐晓兰;石林春;宋经元;韩建萍;姚辉;陈士林;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经考察发现,前者混淆了西医解剖学脏器组织与中医脏腑的关系;后者以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为依据,使归经研究建立在有待证实的认识之上,故归经理论的现代诠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认为深入进行文献理论研究,正本清源,明确归经理论的多元建构模式及相互关系,是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基本前提.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剪切对甘草皂苷胶束聚集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介观分子动力学方法( MesoDyn)对具有表面活性的中药常见成分甘草皂苷的胶束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剪切的加入增大了甘草皂苷自身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且随着剪切的增大,甘草皂苷胶束逐渐从球状过渡为柱状.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草皂苷所形成的球状胶束在剪切变化过程中发生聚集形态变化,胶束沿剪切方向产生不可完全恢复的拉伸效果.结论:从介观层次上为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高效率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指导.
作者:王宇光;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矩阵分析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范例,临床选择经“虚实标本证候辨识数据库”辨识的CAG 5种虚实相兼证候共100例,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证治方法治疗,半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证候矩阵、治疗矩阵、效果矩阵模型的变量测算及误差矩阵推导,推算出疗效值.结果:虚实标本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总体症状的疗效为0.4~0.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表明矩阵分析法可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
作者:宇文亚;李周利;沈舒文;郭丽媛;刘力;杨志宏;惠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上火”的情况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诱发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控制和降低“上火”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大学生‘上火’调查问卷”,对105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探讨“上火”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分析,经常上火的学生集中在大一和大四年级,经常熬夜(61.4%),嗜食辛辣食物(59.1%),压力大(55.2%)的学生易出现“上火”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50.7%),口腔溃疡(49.6%),烦躁失眠(40.6%)等.结论:不良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以及过度的精神刺激易导致在校大学生出现“上火”症状.
作者:林富祥;陈玮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作者:杨继家;张艺;冀静;姚喆;贾敏如;德洛;泽翁拥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刘力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从论溃疡与肠道茵群失调有关、大便性状判断病性特征、便稀与排便不畅相兼、审时度势把握病势寒热转化等4个方面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介绍.
作者:杜晓泉;袁敏慧;刘争辉;刘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通过比较各分子标记的PCR扩增成功率、测序效率、种内与种间变异和鉴定成功率等指标,考察6个分子标记(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核ITS和ITS2)及其组合对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结果,评价不同标记在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中的鉴定能力,确定适合该属鉴定的DNA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对蜘蛛抱蛋属11个种20个样本进行分析,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序列获得率较高,matK鉴定成功率在获得的单一序列中高(85%),多序列组合在鉴定效率方面比单一序列有所提高,其中matK +psb K-psbI的鉴定成功率为100%.因此,matK+psbK-psbI可用于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作者:刘安莉;何顺志;姚辉;陈士林;宋经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黄芩苷对脑缺血和肺炎模型中TLRs-NOD2受体的影响,探讨肺、脑相关炎性病变的共同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和急性肺炎模型,造模后对小鼠腹腔注射黄芩苷,检测小鼠脑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脑损伤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显著高表达,黄芩苷能够不同程度的下调这些因子;肺炎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不同程度的高表达,黄芩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这些因子.结论:黄芩苷对TLR2/4、NOD2受体及下游炎性因子TNFα存在着显著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及时炎性反应的影响可能是其对肺、脑病变作用的共同基础.
作者:李慧颖;袁梽漪;柴玉爽;王玉刚;赵爽;陈勃杭;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捷虹;沈舒文;刘力;殷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种海南芳香药物油—海南砂仁叶油、海南肉豆蔻叶油和海南降香油的SFE-CO2工艺及化学成分.方法:用正交试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确定SFE-CO2提取工艺,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3种海南芳香药物精油的SFE-CO2工艺;并从海南砂仁叶油中分析确认了α-蒎烯等12个化合物,从海南降香油中分析确认了反式橙花叔醇等5个主要成分,从海南肉豆蔻叶油中分析确认了榄香脂素等24种成分.结论:确定了SFE-CO2提取海南砂仁叶精油、肉豆蔻叶精油、降香油新工艺.
作者:南垚;张清华;周立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一类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单加氧酶,参与萜类、生物碱和甾醇类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CYP450对人参皂苷三萜碳环骨架进行羟基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修饰作用,是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近年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从CYP450家族中筛选出参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相关CYP450s,并对候选基因(CYP716A47)进行了生物功能验证,进一步阐明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本文对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做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CYP450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阐明人参皂苷合成途径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合成人参皂苷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牛云云;罗红梅;黄林芳;陈士林;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根据国际临床研究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医科研特点,从课题设计、团队、制度、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多中心中医临床研究的实施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突出特色、科学管理、规范实施、研发结合是将中医科研成果推向国际领先的必由之路.
作者:林洪生;刘杰;李勇;王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作者:刘力;张欢;杜晓泉;吴晓康;杨晓航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