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青;董耀荣;王忆勤;燕海霞;许文杰;许朝霞;郭睿;刘国萍;郝一鸣;钱鹏
目的:探讨剪切对甘草皂苷胶束聚集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介观分子动力学方法( MesoDyn)对具有表面活性的中药常见成分甘草皂苷的胶束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剪切的加入增大了甘草皂苷自身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且随着剪切的增大,甘草皂苷胶束逐渐从球状过渡为柱状.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草皂苷所形成的球状胶束在剪切变化过程中发生聚集形态变化,胶束沿剪切方向产生不可完全恢复的拉伸效果.结论:从介观层次上为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高效率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指导.
作者:王宇光;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优化安神益心液的制备工艺,提高其质量,改善其稳定性.方法:以各有效成分转移率及干膏收率为指标,选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结合评分方式,确定黄芪、白芍及五味子共提步骤的佳工艺.改变加醇顺序,并以各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及干浸膏收率为指标,结合评分方法,筛选佳的醇沉浓度.结果:黄芪、白芍及五味子共提步骤的佳工艺为:取处方量的黄芪、白芍及五味子药材,加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 h,佳的醇沉浓度为70%.结论:新工艺合理可行,弥补了原工艺的不足,提高了制剂质量,改善了制剂的稳定性,延长了制剂有效期.
作者:郭美华;刘世萍;马妍妍;胡宝荣;王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肝硬化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x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肝硬化辨证分型的有78篇,病例共5283例,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结论:肝硬化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毅;刘艳;汶明琦;刘力;许永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众生丸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众生丸提取工艺过程中芍药苷、虎杖苷、黄芩苷的转移率,分析众生丸生产过程中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结果:动态提取是保证实际生产、还原实验室工艺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结论: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实际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保证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众生丸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作者:蒋东旭;王德杭;侯雁;谢有良;赖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作者:刘力;张欢;杜晓泉;吴晓康;杨晓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研究对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HsCAS1编码区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蛇足石杉转录组数据,从中获得1条具有环氧角鲨烯环化酶保守结构域的编码CAS的转录本,采用RT-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HsCAS1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CAS1基因在蛇足石杉的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HsCAS1基因编码区长为2,271 bp,编码756个氨基酸残基,HsCAS1与紫果冷杉(Abiesmagnifica)的CAS具有61%的序列相似性.生物信息学预测HsCAS1蛋白含有3个跨膜区,具有萜类环化酶等保守结构域,不合信号肽.HsCAS1在蛇足石杉的根中表达丰度高于茎和叶.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获得蛇足石杉HsCAS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为进一步研究HsCAS1在石杉科植物甾醇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及鉴定酶活性位点奠定基础.
作者:罗红梅;张鑫;牛云云;宋经元;陈士林;殷秀梅;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通过比较各分子标记的PCR扩增成功率、测序效率、种内与种间变异和鉴定成功率等指标,考察6个分子标记(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核ITS和ITS2)及其组合对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结果,评价不同标记在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中的鉴定能力,确定适合该属鉴定的DNA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对蜘蛛抱蛋属11个种20个样本进行分析,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序列获得率较高,matK鉴定成功率在获得的单一序列中高(85%),多序列组合在鉴定效率方面比单一序列有所提高,其中matK +psb K-psbI的鉴定成功率为100%.因此,matK+psbK-psbI可用于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作者:刘安莉;何顺志;姚辉;陈士林;宋经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经考察发现,前者混淆了西医解剖学脏器组织与中医脏腑的关系;后者以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为依据,使归经研究建立在有待证实的认识之上,故归经理论的现代诠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认为深入进行文献理论研究,正本清源,明确归经理论的多元建构模式及相互关系,是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基本前提.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阐明脾虚气陷、贲门失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治疗应以脾虚论治、补脾论治、补脾升提和固摄贲门为基本治则.方法:通过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理与中医脾虚病机的关联性及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与中医补脾气治疗的关联性论述,阐明脾虚在该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结果:补脾固贲汤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结论:补脾固贲汤具有补脾固贲和胃降逆的功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汶明琦;刘争辉;李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作者:杨继家;张艺;冀静;姚喆;贾敏如;德洛;泽翁拥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惠建萍;沈舒文;刘力;杜晓泉;王捷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上火”的情况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诱发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控制和降低“上火”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大学生‘上火’调查问卷”,对105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探讨“上火”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分析,经常上火的学生集中在大一和大四年级,经常熬夜(61.4%),嗜食辛辣食物(59.1%),压力大(55.2%)的学生易出现“上火”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50.7%),口腔溃疡(49.6%),烦躁失眠(40.6%)等.结论:不良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以及过度的精神刺激易导致在校大学生出现“上火”症状.
作者:林富祥;陈玮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证候目前已作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症状与体征量化后的中医证候记分近些年来已广泛用于评价中医药干预效果.但因其存在所测量的结局层面定位不清、诊断与评价属性混淆、证候动态变化测量困难等关键科学问题未能解决而备受争议.着力研究并逐渐解决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是挖掘证候疗效评价的科学内涵,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本前提.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研究对川贝母5种不同基原植物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扩大研究范围,从GenBank上下栽川贝母及其常见混伪品共10个物种13个样本的ITS2序列.用MEGA4.1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并分析各样本间ITS2序列二级结构的差异,后利用ITS2序列重构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川贝母基原植物种内大K-2-P距离为0.0276,与混伪品的种间小K-2-P距离为0.0583: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ITS2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重构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川贝母不同基原物种聚为一支,能较好与混伪品区分.研究结果表明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成功鉴定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为川贝母混伪鉴别提供了新工具.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以及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建立Microsoft Access(R)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SQL Server(R)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人工降噪后,分析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用药规律.结果: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骨松宝颗粒、右归丸、肾骨胶囊等为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成药.中草药淫羊藿、熟地黄、黄芪、骨碎补、丹参、补骨脂、葛根、当归、杜仲等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淫羊藿、熟地黄为中药配伍的核心药物,具有补肾健脾、活血养血的功效,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雌激素、维生素D、钙剂、降钙素等西药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雌激素与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联用是常用的中西药组合.结论: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提示了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奇;陈威妮;姜淼;郑光;郭洪涛;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运用时域分析方法分析比较高血压病弦脉和非高血压病弦脉的脉象参数信息,初步推断两类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形成机理.方法:应用ZBOX-1型中医脉象仪采集2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压力脉图和300例非高血压病弦脉压力脉图,比较高血压病弦脉与非高血压病弦脉脉图对应的时域参数( h3/h1、h4/h1、w/t)的特点.结果:高血压病弦脉组、非高血压病弦脉组脉图h3/h1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高血压病弦脉组h3/h1值又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弦脉组(P<0.01);高血压病弦脉组脉图h4/h1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及非高血压病弦脉组(P<0.01);高血压病弦脉组和非高血压病弦脉组脉图w/t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弦脉组外周阻力高、血管弹性差、大动脉的张力增高;而非高血压病弦脉组外周阻力无明显变化,但动脉顺应性减退、大动脉处于高压力、高张力的状态,两者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基础.
作者:张叶青;董耀荣;王忆勤;燕海霞;许文杰;许朝霞;郭睿;刘国萍;郝一鸣;钱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黄芩苷对脑缺血和肺炎模型中TLRs-NOD2受体的影响,探讨肺、脑相关炎性病变的共同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和急性肺炎模型,造模后对小鼠腹腔注射黄芩苷,检测小鼠脑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脑损伤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显著高表达,黄芩苷能够不同程度的下调这些因子;肺炎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不同程度的高表达,黄芩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这些因子.结论:黄芩苷对TLR2/4、NOD2受体及下游炎性因子TNFα存在着显著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及时炎性反应的影响可能是其对肺、脑病变作用的共同基础.
作者:李慧颖;袁梽漪;柴玉爽;王玉刚;赵爽;陈勃杭;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我国传统医学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重要的研究对象和一系列成果的来源,从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的角度看,保护中医药公有知识是一项艰巨且极富挑战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竞争局势和印、日、韩、欧美专利战略对中医药发展所形成的围剿态势,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层面的防御与攻击密切结合的实战性试点项目—“351工程”.其中“3”是指建立3个数据库,“5”是指做5件事,“1”是指建立1个工作团队.本文就其紧迫性进行了讨论,认为天然药物行业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必须打赢、能够打赢的领域.抛砖而引玉,本文如能对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有点滴参考,将是作者莫大的荣幸!
作者:张志华;白剑;宋晓亭;张秀梅;单晓光;刘延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制备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考察其主要有效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情况.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制备了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获得了其体外释放的指纹图谱及其成分的体外释放同步性的数据.结论: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能够做到多种成分整体受控,符合中药复方用药的特点.
作者:杨岩涛;吴春英;周晋;石继连;刘文龙;贺福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捷虹;沈舒文;刘力;殷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