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陈威妮;姜淼;郑光;郭洪涛;吕爱平
目的:通过研究黄芩苷对脑缺血和肺炎模型中TLRs-NOD2受体的影响,探讨肺、脑相关炎性病变的共同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和急性肺炎模型,造模后对小鼠腹腔注射黄芩苷,检测小鼠脑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脑损伤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显著高表达,黄芩苷能够不同程度的下调这些因子;肺炎模型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中,TLR2/4、NOD2和TNFα不同程度的高表达,黄芩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这些因子.结论:黄芩苷对TLR2/4、NOD2受体及下游炎性因子TNFα存在着显著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及时炎性反应的影响可能是其对肺、脑病变作用的共同基础.
作者:李慧颖;袁梽漪;柴玉爽;王玉刚;赵爽;陈勃杭;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制备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考察其主要有效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情况.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制备了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并获得了其体外释放的指纹图谱及其成分的体外释放同步性的数据.结论: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能够做到多种成分整体受控,符合中药复方用药的特点.
作者:杨岩涛;吴春英;周晋;石继连;刘文龙;贺福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我国传统医学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重要的研究对象和一系列成果的来源,从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的角度看,保护中医药公有知识是一项艰巨且极富挑战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竞争局势和印、日、韩、欧美专利战略对中医药发展所形成的围剿态势,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层面的防御与攻击密切结合的实战性试点项目—“351工程”.其中“3”是指建立3个数据库,“5”是指做5件事,“1”是指建立1个工作团队.本文就其紧迫性进行了讨论,认为天然药物行业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必须打赢、能够打赢的领域.抛砖而引玉,本文如能对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有点滴参考,将是作者莫大的荣幸!
作者:张志华;白剑;宋晓亭;张秀梅;单晓光;刘延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种海南芳香药物油—海南砂仁叶油、海南肉豆蔻叶油和海南降香油的SFE-CO2工艺及化学成分.方法:用正交试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确定SFE-CO2提取工艺,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3种海南芳香药物精油的SFE-CO2工艺;并从海南砂仁叶油中分析确认了α-蒎烯等12个化合物,从海南降香油中分析确认了反式橙花叔醇等5个主要成分,从海南肉豆蔻叶油中分析确认了榄香脂素等24种成分.结论:确定了SFE-CO2提取海南砂仁叶精油、肉豆蔻叶精油、降香油新工艺.
作者:南垚;张清华;周立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通过比较各分子标记的PCR扩增成功率、测序效率、种内与种间变异和鉴定成功率等指标,考察6个分子标记(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核ITS和ITS2)及其组合对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结果,评价不同标记在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中的鉴定能力,确定适合该属鉴定的DNA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对蜘蛛抱蛋属11个种20个样本进行分析,rbcL、matK、psbA -trnH、psbK-psbI序列获得率较高,matK鉴定成功率在获得的单一序列中高(85%),多序列组合在鉴定效率方面比单一序列有所提高,其中matK +psb K-psbI的鉴定成功率为100%.因此,matK+psbK-psbI可用于蜘蛛抱蛋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作者:刘安莉;何顺志;姚辉;陈士林;宋经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草原地上生物量估测,更好服务于保护区内的植被生态建设.方法:本文采用TM影像研究若尔盖地区白河牧场地上生物量与遥感植被指数的关系,分别建立了7种植被指数( NDVI、R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6种非线性(对数、反函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复合、幂函数)回归模型.结果:植被指数MSAVI、NDVI、SAVI、RVI、GVI、DVI、PVI与白河牧场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出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优,其次是二次多项式、反函数曲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线性模型、幂函数曲线模型、复合曲线模型.结论:基于MSAVI的地上生物量的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模拟效果好,复相关系数R2=0.823005,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误差为38.7%,拟合精度达到61.3%,能够满足中尺度地上生物量的估测.
作者:温美佳;贾光林;宋经元;谢彩香;刘美子;郑司浩;辛天怡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阐明脾虚气陷、贲门失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治疗应以脾虚论治、补脾论治、补脾升提和固摄贲门为基本治则.方法:通过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理与中医脾虚病机的关联性及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与中医补脾气治疗的关联性论述,阐明脾虚在该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结果:补脾固贲汤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结论:补脾固贲汤具有补脾固贲和胃降逆的功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汶明琦;刘争辉;李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研究对川贝母5种不同基原植物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扩大研究范围,从GenBank上下栽川贝母及其常见混伪品共10个物种13个样本的ITS2序列.用MEGA4.1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并分析各样本间ITS2序列二级结构的差异,后利用ITS2序列重构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川贝母基原植物种内大K-2-P距离为0.0276,与混伪品的种间小K-2-P距离为0.0583: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ITS2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重构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川贝母不同基原物种聚为一支,能较好与混伪品区分.研究结果表明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成功鉴定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为川贝母混伪鉴别提供了新工具.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以及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建立Microsoft Access(R)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SQL Server(R)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人工降噪后,分析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用药规律.结果: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骨松宝颗粒、右归丸、肾骨胶囊等为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成药.中草药淫羊藿、熟地黄、黄芪、骨碎补、丹参、补骨脂、葛根、当归、杜仲等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淫羊藿、熟地黄为中药配伍的核心药物,具有补肾健脾、活血养血的功效,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雌激素、维生素D、钙剂、降钙素等西药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药物.雌激素与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联用是常用的中西药组合.结论: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提示了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奇;陈威妮;姜淼;郑光;郭洪涛;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核心方药.方法:选取王素梅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病例102份病历共757诊次,将全部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王素梅教授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组,一组为防风、地龙、木瓜、葛根、伸筋草、菊花、谷精草、陈皮、胆南星、半夏等熄风通络、平肝化痰药物,另一组由茯苓、白术、山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结论:本法可揭示名老中医的核心经验方药,从而进一步分析专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及辨证思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更具有客观性.
作者:郝宏文;张润顺;周雪忠;王素梅;王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藏药因其独特而确切的疗效,越来越为国内外市场所重视,对藏药的系统研究是推动藏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好切入点.经查阅近20年来大量的藏药专著文献,本文对藏药资源概况、种类数量、分类记载、名称来历和基源等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藏药材研究中基源不清、品种混乱的现状及成因,阐明了藏药品种整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藏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藏药材的品种整理及开发提供借鉴.
作者:曹雨虹;谭睿;谢彬;顾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一类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单加氧酶,参与萜类、生物碱和甾醇类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CYP450对人参皂苷三萜碳环骨架进行羟基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修饰作用,是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近年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从CYP450家族中筛选出参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相关CYP450s,并对候选基因(CYP716A47)进行了生物功能验证,进一步阐明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本文对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做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CYP450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阐明人参皂苷合成途径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合成人参皂苷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牛云云;罗红梅;黄林芳;陈士林;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证候间尿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代谢模式.方法:采用GC/MS的尿液衍生化方法,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单维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确认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在健康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间,均获得了差异性尿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其中在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存在支链氨基酸的差异.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间存在着尿代谢物的差异,证候间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
作者:郭孜;王文玉;戴建业;范自全;曹慧娟;孙淑军;张永煜;徐列明;胡义扬;苏式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剪切对甘草皂苷胶束聚集形态的影响.方法:运用介观分子动力学方法( MesoDyn)对具有表面活性的中药常见成分甘草皂苷的胶束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剪切的加入增大了甘草皂苷自身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且随着剪切的增大,甘草皂苷胶束逐渐从球状过渡为柱状.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草皂苷所形成的球状胶束在剪切变化过程中发生聚集形态变化,胶束沿剪切方向产生不可完全恢复的拉伸效果.结论:从介观层次上为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高效率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指导.
作者:王宇光;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考察大孔树脂纯化知母总皂苷的工艺.方法:以知母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和提取时间;考察大孔树脂型号、上样浓度、吸附流速、上样体积、除杂溶媒、洗脱溶剂浓度及其体积对纯化结果的影响.结果:选取工艺为12倍量50%乙醇提取,每次2.0 h,提取2次,提取液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树脂径高比为1∶8),吸附流速1 mL· min-1,6BV0.2 mol·L-1 NaOH溶液洗涤,再用蒸馏水洗至流出液呈中性,3BV 80%乙醇洗脱.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知母总皂苷的提取与纯化.
作者:胡洋叶;王玉蓉;韩振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山豆根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对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易混伪品进行DNA分子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科9属38个物种84份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K-2p遗传距离比较及NJ系统发育聚类树构建.结果表明所研究山豆根基原植物样品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与其同属密切相关物种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102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72,与其他混伪品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200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594.山豆根基原植物在NJ系统发育聚类树上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因此,ITS2作为DNA条形码序列能够有效的区分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为山豆根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提供基础.
作者:徐晓兰;石林春;宋经元;韩建萍;姚辉;陈士林;何顺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考察大鼠口服给药异嗪皮啶(Isofraxidin)之后的脑纹状体细胞外液药动学特性.方法: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kg-1后,采用脑微透析活体取样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UPLC-MS),测定给药后60 min内各时间点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中透析液异嗪皮啶的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采用WINONLIN 6.1程序以非房室模型法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 kg-1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 13973.88±1582.984)、(28059.76±4207.66 )ng· min· mL-1;t1/2(16.68±0.49)、(17.41±2.88)min;Cmax(498.87±64.36)、(899.81±133.22) ng· mL-1;tmax均为15 min,其中Cmax和tmax均为实测值.结论:异嗪皮啶经大鼠口服给药后能够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到达纹状体部位,15 min浓度达到大值,之后药物以较快速率消除,纹状体细胞外液异嗪皮啶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树民;唐波;卢芳;范振群;周世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菖芩Ⅰ号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菖芩Ⅰ号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苏醒时间、苏醒率及3个月的苏醒时间和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菖芩Ⅰ号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神智恢复有较好疗效.
作者:罗杰坤;王杨;张海男;范荣;邢之华;梁清华;陈泽奇;黄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刘力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从论溃疡与肠道茵群失调有关、大便性状判断病性特征、便稀与排便不畅相兼、审时度势把握病势寒热转化等4个方面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介绍.
作者:杜晓泉;袁敏慧;刘争辉;刘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作者:杨继家;张艺;冀静;姚喆;贾敏如;德洛;泽翁拥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