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娥;胡杨洋;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从药材中提取DNA的方法以满足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的需要.方法:以麦冬药材为实验对象,对比5种常用植物DNA提取方法,筛选出优方法后,对不同部位入药的10种中药材进行DNA提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的CTAB法较适合药材DNA提取,虽然所有样品DNA都出现降解,但基于ITS2序列引物PCR扩增成功率为90%.结论:通过增加药材的预处理、核分离液等步骤,并改良CTAB浓度等措施,CTAB法能够用于上述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的9种药材DNA提取,可以为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对血虚模型小鼠在不同方剂干预下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以“血虚小鼠”为主题词,从万方数据库检索了近5年发表的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补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并按其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共引用参考文献27篇.结果:血虚模型小鼠在中医方剂干预下的补血作用研究共分为三大类: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液作用及骨髓作用的研究、血虚模型小鼠在方剂干预下的代谢组学研究.结论:通过多种中医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可以用客观检测指标证明或发现传统方剂对血虚证的疗效.但目前的客观指标检测多参照西医学的诊断标准,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小鼠血虚证的中医症状诊断标准,完善中药复方治疗血虚证的疗效评价体系.
作者:朱化珍;陈德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隐结构模型研究西医疾病辨证分型时出现的一个方法学问题.方法:通过考察3021例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指出隐结构分析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对数据进行多维聚类,但是在使用这些结果研究证候分类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侧面来对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结果:提出一种综合聚类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后续处理,得到几组辨证意义明确的划分.结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隐结构分析之后,常需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分析,才能对证候分类提供恰当依据.
作者:张连文;许朝霞;王忆勤;刘腾飞;刘国萍;李福凤;燕海霞;郭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脑细胞间液(BIF)存在于脑神经元之间,其中包涵进入脑内的药物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源性物质,是研究脑保护药物靶向作用机制的理想载体.基于微透析技术,并借鉴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本课题组提出了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脑保护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从管花肉苁蓉中快速制备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工艺.方法:运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对管花肉苁蓉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松果菊苷.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经UV、IR、MS和NMR鉴定为松果菊苷,HPLC测定其纯度为98.38%.结论:本文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高,可用于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制备.
作者:谢春燕;徐新军;谢鸷生;杨梅;黄洁云;杨得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中医治疗肿瘤复杂临床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多维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各种统计信息对复杂中医肿瘤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并对龙华医院718例肺癌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结果:中医治疗肿瘤临床数据中的多因素混杂交互效应,对718例数据分析结果得到116对有协同效应的属性,82对有拮抗效应的属性,14个核心协同效应子群属性集,7个核心拮抗效应子群属性集,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能够对复杂中医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是进行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铭;焦丽静;陈佩奇;王珏;许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功效中药复方对SAM小鼠的治疗差异,为中药复方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月龄SAMP8小鼠,分为模型(P)组、六味地黄颗粒(PL组)和通络救脑滴丸(PT组)治疗组.同月龄SAMR1小鼠为对照(N)组.通过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IH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WB检测脑组织APP表达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P组及PT组行为学、IH、WB检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与P组相比,PL组水迷宫潜伏期缩短,避暗潜伏期延长,海马APP表达减少.结论:六味地黄颗粒可以减少SAMP8小鼠海马APP表达,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起到治疗痴呆症的作用,但通络救脑滴丸的疗效不佳.此外,不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差异,应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评价研究.
作者:狄波;李澎涛;常铖;都文渊;贾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外治方止痛消肿散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药物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兔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膝关节制动法建立兔膝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以止痛消肿散外洗兔膝关节2周,处死动物,取血液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SIA)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IL-1β、TNF-0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IL-1β、TNF-α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各治疗组1L-1β、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与骨友灵搽剂组比较,无差异(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之间比较,其中IL-1β含量无差异(P>0.05),TNF-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止痛消肿散能够降低兔膝骨关节模型兔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表明药物具有减轻骨关节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杨会杰;董秋梅;李波;屈爱桃;沈敬华;刘春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痛、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陈锐娥;申东艳;李鹏;王胜鹏;胡杨洋;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作者: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脾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关节炎模型,观察脾虚证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的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红肿程度和关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并且脾虚证CIA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眯眼,被毛枯疏无光泽,弓背蜷缩,踝关节红肿,倦怠、懒动,喜聚堆,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症状;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小肠黏膜功能受损:绒毛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长短、宽窄不一,被覆上皮可见有多量杯状细胞,肠腔内可见多量剥脱、退变、坏死的绒毛碎片;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CIA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明显升高,且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脾虚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利血平方法制作的脾虚证RA动物模型,既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又有明显的RA特征,说明这种脾虚证RA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份反映脾虚证RA病人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利血平法制作的脾虚证CIA大鼠模型可以为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作者:杜中平;赵宏艳;肖诚;刘梅洁;王燕;吕诚;吕爱平;王少君;滕静如;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和携带方便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医院的临床实践当中.当前的中成药品种繁多,每一种药不论是单味或者多味,不论是单方或者复方都是依据中医理、法、方、药规则而制成,其适应证应体现辨证施治原则.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规范和管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尝试从新的中成药分类法来探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赵文光;詹若挺;杨昱;陈蔚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散结镇痛片对小鼠实验性痛经模型的影响.方法:制备正常小鼠离体子宫和催产素所致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以及雌激素与缩宫素联用引起小鼠扭体反应模型,观察散结镇痛片对其影响.结果:散结镇痛片6.4 mg·mL-1以上对小鼠离体子宫自发收缩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6 mg·mL-1以上对缩宫素引起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0.32~1.28 g·kg-1能够显著降低缩宫素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具有量效关系.结论:散结镇痛片对小鼠离体和在体痛经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抗子宫平滑肌收缩而导致的组织缺血可能是其抗痛经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曹亮;潘媛;邓奕;萧伟;丁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药对,作为单味药应用的拓展和方剂形成的雏形,在中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药复方研究绕不开的环节,更是探求复方机理的突破口.运用体内外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药对进行药效药代学的研究并深入探究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药对临床应用的准确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能够为推进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推动中药复方国际化提供依据.本文对近年来药对的现代药理和药物代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药对配伍的机制,并探讨了未来中药药对药效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复方研究和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胜鹏;胡杨洋;陈锐娥;钟章锋;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膜乳化法作为一种新乳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膜乳化原理、装置及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膜乳化法在乳剂和微球、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殷爱玲;樊文玲;郭立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虚证候相关的中医和西医疾病谱.方法:通过主题词途径扩展检索1991~2010年间的肾虚专题研究文献,析出中医类和西医类疾病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利用SPSS和NetDraw等软件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处理,分析与肾虚证候相关的疾病分布.结果:检索获得肾虚证候相关研究文献2230篇,抽取主题词2172个,出现14128次.聚类和可视化结果显示,肾虚证候与不孕不育、阳萎、更年期综合症、腰痛、哮喘、月经失调、遗尿、痹证、崩漏、功血等中医病症关系密切;与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糖尿病、贫血、肾衰、肾炎、哮喘、高血压、前列腺炎、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结论:依据文献共词分析结果,显示出肾虚证候所涉及的中西医疾病谱,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了肾虚证候与中医和西医疾病的联系程度.
作者:刘树春;刘洋;宋昊;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药对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基础,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配对,因其配伍相对简单而又能体现复方特色,近年来受到业界人士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药药对的药剂基本理论如增溶、靶向及药动学行为改变等,以及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对配伍理论和应用提供新的药剂学诠释.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药对配伍的药剂学认识,以改进中药制剂与创新中药制剂并举,为丰富药对配伍的药剂学理论与现代药剂学相关联的新型中药药对制剂提出新见解.
作者:龚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和内容,规范胡黄连的生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种质、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和加工、质量要求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等多方面对胡黄连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适应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药材品种生产时的要求.
作者:陈翠;郭承刚;徐中志;康平德;杨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地黄饮子的UPLC-MS指纹图谱,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对自制10批地黄饮子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认定.结果:10批自制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30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一级质谱信息的比对,确定2号、5号、14号、15号、17号、26号和27号峰分别为马钱苷、松果菊苷、乌头碱、新乌头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和茯苓酸.结论:地黄饮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地黄饮子的质量.
作者:张宁;郭司群;王发善;姜媛媛;谢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5种不同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于拟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微量酶标仪法和上机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活性.结果: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提高受损内皮细胞活性,诱导AKP、γ-GT活性增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上述作用下降,而损伤后的星胶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几乎无作用.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激活和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其条件培养液提高内皮细胞活性和AKP、γ-GT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正常AS的分泌产物对提高BMEC的活性和维持血脑屏障特性具有重要意义,AS受损后,该作用减弱或消失,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S对受损BMEC活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物发挥脑缺血性损伤后血脑屏障稳定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作者:朱元;李澎涛;李卫红;贾静;盖聪;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2期